郑智维
“尽最大的努力救治病人,尽全力不让生命留下遗憾,为新冠肺炎患者的呼吸‘护航是我们能够做到的。”
4月7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治疗师倪忠结束了援鄂抗疫一线战斗,圆满完成任务,从武汉返回成都。回顾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66天的情景,他依然历历在目。
从全国各地支援湖北的数万名医护人员中,有100多名呼吸治疗师。他们跟新冠肺炎患者接触最为密切,尤其是在做气道管理相关呼吸治疗操作时,需要直面病人开放的气道。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呼吸治疗师、装配式建筑施工员、网约配送员等新职业从业人员发挥职业特长,为疫情防控做出了积极贡献,谱写出一部感人的战“疫”记。
随着新兴技术的应用和群众需求的提升,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3月3日,人社部与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向社会发布了第二批新职业,网络配送员、人工智能训练师、呼吸治疗师、无人机装调工等16个新职业入选。
作为一个正式的职业名称,呼吸治疗师被收录进新职业名单。谈及对未来的期待,倪忠说:“希望卫健系统确认呼吸治疗师的资格、执业,以及后续的呼吸治疗资格考试、职称评定体系,这样职业定位才能明晰。”
在新冠肺炎疫情中,飞沫传播是一个重要的传播路径,病人就诊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呼吸功能遭到程度不一的破坏。
倪忠所在病房里的40多位患者中,有近20位出现缺氧、呼吸困难症状。
其中一位近70岁的老年患者救治过程让他印象深刻,“当时患者缺氧状况严重,正常人体动脉血的血氧饱和度在吸入空气情况下可达到98%~100%,而该患者在吸氧情况下仅为60%~70%。”
根据情况,患者必须插管进行呼吸机有创通气。然而,倪忠所在的ICU病房是由外科病房临时设立而成,呼吸机等相关医疗设备早期非常紧缺,直到第四天才申请到一台呼吸机。
当时,武汉大学东院区只有一套正压头套的防护装置,全院新冠肺炎插管工作由一位麻醉师专门负责。然而,患者病情紧急,亟待插管。因为需要与患者的气道直接接触,如果没有专门的防护设备,插管的暴露风险非常高。
病情不等人。在和病区主任沟通后,倪忠用黄色垃圾袋在防护面屏周围缠了一圈,做了一个简易的防护装置。庆幸的是,整个插管过程比较顺利,病人的情况有了明显好转。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倪忠有些后怕,“当挑开患者口咽时发现,患者整个咽部基本被痰堵住了。如果患者呛出痰,可能就会直接喷到我的面部。”
类似的案例,倪忠在此次疫情期间经常遇到。3月10日,床旁护士发现33床插管患者呼吸机通气异常,倪忠遂进入病房查看,发现可能因其不耐受气管导管,致使导管部分脱出可能,后重置导管于合适位置,呼吸机通气正常,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通过深入一线参与救治防控工作,呼吸治疗师协助医生为危重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呼吸治疗方案,从而提升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呼吸治疗师会选择不同方式给患者进行相关呼吸支持,来缓解缺氧、呼吸困难的症状。”倪忠说。
呼吸治疗师倪忠在武汉抗疫一线。
仅仅10天时间,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完工并交付使用。该院建筑面积3.39万平方米,可容纳1000张床位。随后,雷神山医院也在2月8日正式交付使用。
设计、交底、土建、设备安装、装修……如果采取传统建筑方式,在短时间内难以完成如此艰巨的建设任务。
据了解,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承建单位采用了模块化、装配式建筑技术,及时完成了医院的建设任务,极大缩短了建设时间。
其中,装配式建筑施工员在构件安装、进度控制等方面功不可没。
“这两座医院采用集装箱式箱体活动板房进行模块化拼接,相比传统建筑便捷高效,大大缩短了施工时间。在此期间,大量装配式建筑施工员在构件安装、进度控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人社部有关负责人指出。
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一些新职业的从业者参与其中,屡建奇功。
为患者提供健康照护、生活照料,协助病患按时服药、治疗,健康照护师对改善患者身体状况和加速患者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避免接触感染,智能机器人承担着为患者送药送餐,进行远程看护、测温巡查等工作,可有效减少人员交叉感染、提升病区隔离管控水平。背后,人工智能训练师付出大量努力。
在无人机装调工的支持下,一些社区创新启用无人机在高空进行广播播报,宣传防控知识,劝导人员不要聚集,有效助力社区工作者基层防疫。
在确诊病患密切接触者和感染线索寻找,以及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等工作中,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無人机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些背后均有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等工作者的身影。
经过不断转型与创新,从传统服务业中催生了大批新职业。
伴随着电商的迅猛发展,专职外卖、生鲜、药品、代购等的网约配送员应运而生。动动手指,快递小哥即可送货上门。
从快递小哥到网约配送员,更加突出了这一职业对从业者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要求。
根据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发布的通告,网约配送员的职业定义为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等,从事接收、验视客户订单,根据订单需求,按照平台智能规划路线,在一定时间内将订单物品递送至指定地点的服务人员。
呼吸治疗专业近20年来在我国兴起。倪忠就读的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是国内首家设置呼吸治疗本科教学方向的医学院校,从1997年开始设立本科,2015年设立硕士、博士招生点。每年,呼吸治疗专业毕业生被各大医院“抢光”。
“目前,我国的慢阻肺患者已经超过了一亿,呼吸治疗师职业有非常大的发展前景,被列为新职业有着重要意义。”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广州和普乐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超苏说。
作为呼吸机制造厂家,吴超苏经常和医院呼吸科的医生打交道。在她看来,呼吸治疗师未来将会成为比较热门的职业。新职业发布后,她还专门搜索了从业资格证的相关考试,但没找到具体细则。
2019年下半年,倪忠参与过一项关于呼吸治疗师从业人员的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毕业于高校的呼吸治疗相关专业、专职从事呼吸治疗的人员全国约600人,此外还有4000名医护人员经过相关培训兼职做呼吸治疗。
此前,由于缺少职业定位,呼吸治疗师群体的职业发展面临诸多尴尬。“因为没有这个职业名称,呼吸治疗师对职业规划比较迷茫。”倪忠说,不是医生,也不是护士,缺乏行业标准,没有自己的职称考评体系,不能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对此,人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完善新职业发布制度,健全职业技能标准体系,全面推动新职业的培养评价工作。
“分工越来越精细化,未来行业将迎来规范化、职业化发展,呼吸治疗师进入职业分类目录仅是第一步。”倪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