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是当前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的通病,实践中发现部分学校为了迎合国家政策,缺乏对研学旅行教育价值的准确认识,对研学旅行的教育意义、目标、主题等缺乏系统思考,为了活动而活动,变成了走马观花式的表面功夫,学生们单纯被动接受知识,无法真正领会爱国主义的真谛。
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青少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是祖国未来的希望。研学旅行作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德育模式的创新与超越,是推动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理性认识和实际行动相一致,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结合起来的重要途径。
一、在研学旅行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借助课堂与书本来实现,更需要学生们通过真切的体验与实践来推进。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中小学研学旅行中,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有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发挥中小学实践活动的爱国主义功能
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依靠教师在课堂上根据课本传授知识,这样的传授方式和学习模式虽然详细,但方式较为单一,不足以让处在发展和完善中的学生切身感到荣辱交融的历史,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家的发展、科技的更新,传统的爱国主义在教育方法、过程和成效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无法让学生有效地感知教育内容,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1]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小学研学旅行的主要功能之一。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其中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相关内容的规定缓解了传统单一模式爱国主义教育的弊端。文件要求依托实践活动践行爱国主义教育,指出要广泛组织开展实践活动,丰富拓展爱国主义教育校外实践领域,建设并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同时强调要依托自然人文景观和重大工程开展教育,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游览观光之中,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升旅游质量水平和文化内涵,深入挖掘旅游资源中蕴含的爱国主义内容,推动红色旅游内涵式发展,完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体系,凸显教育功能。这一系列新要求恰逢其时地为我国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中小学研学旅行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指明了方向,再次肯定了实践育人的重要地位。
(二)有助于厚植新时代中小学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深厚的爱国情怀是青年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求我们积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从小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树立长大后投身到祖国发展与建设中的伟大理想。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实践活动,让体验式的实践活动走入传统课堂,与普通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将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涵结合具体的实践载体,有效结合了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真正让学生们切实体会到爱国主义情怀带来的精神满足感。[2]走进山川、胜地、文化和历史的“现场”,激发学生的爱乡爱国情感,潜移默化中将爱国主义情怀深深地植入内心。
二、在研学旅行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研学旅行通过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研学旅行的主题、内容和活动有效结合,以研学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民族、对家园的热爱,与时俱进地创新了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建设与实施方法,切实促进我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长效发展。
(一)遍历锦绣河山,做国家的保卫者
爱国是爱国家、爱党、爱人民,更是爱祖国的山川河流、一草一木。在游览山水中,感受祖国美丽的大好河山,从而激发中小学生对祖国锦绣山河的自然之爱,培养学生们亲近自然的品格。让学生们在游山玩水间感受祖国的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在地理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激发学生身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帮助学生们树立环境和生态保护意识,学习环保知识,共同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此外,用祖国的山川河流和花草树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增强中小学生对国家的亲切感和自豪感,培养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國家安全意识[3],牢记守土有责的强烈意识,做国家的保卫者。
(二)体验传统文化,做文化的弘扬者
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是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先决条件。研学旅行的本质特征是体验式教育,通过体验让学生们了解课堂和书本以外的知识,用生动、富有创造力的方式获取丰富的养分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们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的根本,是爱国主义情怀的根基。通过开展以学习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旅行,体验中华传统文化丰富的表现形式,包括雕刻、书法、绘画、曲艺、民俗、传统手艺等,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自觉延续文化基因,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更有利于帮助学生们从小树立文化自信,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者。
(三)铭记红色基因,做历史的继承者
我国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井冈山、延安、韶山等,都是我国精神文化中的宝贵遗产,是进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教材。红色研学旅行基地是开展红色研学旅行活动的重要载体,具有开展红色研学旅行活动的资源条件与接待设施,并有明确的活动场所和统一的管理机构。红色研学旅行以红色文化资源为主要内容形式,按照教育教学与旅游发展规律相结合的原则,充分体现了“学+游”有机结合的模式。[4]
通过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旅行,引导学生们学习了解革命历史,珍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格局。红色研学旅行能够很好地将学生的课本知识与历史印记相结合,在真实情境中重温历史,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更有利于从小养成爱国报国的思想情感。
(四)感受发展成果,做时代的追梦人
改革开放的发展建设成果,是国家日益强大最有效的证明。“嫦娥三号”登月、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发射、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舰”正式服役、70年国庆阅兵式上首次亮相的东风-41州际战略核导弹、打赢脱贫攻坚战等,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高、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军事力量的不断强大,还有在航空航天、医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成就,无不彰显着祖国的日益强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的强大不仅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更是激发爱国主义情怀高涨和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源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要紧紧抓住青少年阶段的“拔节孕穗期”,通过带领学生们参观博物馆、大型科技军事展览馆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国家的发展成果,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让学生们从小立志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和追梦人。
三、在研学旅行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
在研学旅行中践行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感,让他们在实践中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如何在研学旅行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本文提出以下策略。
(一)加强内容建设,避免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是当前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的通病,实践中发现部分学校为了迎合国家政策,缺乏对研学旅行教育价值的准确认识,对研学旅行的教育意义、目标、主题等缺乏系统思考,为了活动而活动,变成了走马观花式的表面功夫,学生们单纯被动接受知识,无法真正领会爱国主义的真谛。
学校和教师要重点加强内容建设,一要重视内容的时效性和易接受性,结合不同学段德育课程中爱国主义教育相关内容,也可以依托校本课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阶段制定易让学生感兴趣、易被学生理解接受的内容;二要注重内容的丰富性,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现场教学资源,强调研学旅行的“学”,让学生在游玩中有所收获;三要注重内容的创新性,有些地方存在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开发不完善,部分学生上了高中参加研学旅行发现跟小学、初中时路线内容重复,影响了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积极性。因此,要不断创新不断开发新的爱国主义教育学习内容,选取的案例要与时俱进,丰富主题内容,让学生们每次研学旅行都体验不一样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深化主体责任,避免一味包办
当前我国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组织模式大多是学校依托校外教育机构或旅行社开展,由学校提出活动基本要求,旅行社制订相关方案,出行主要由导游带队教师随行的方式,景点的讲解也主要由地方导游负责。这种组织方式减轻了学校和教师的压力,表面上看把研学旅行交给了专业人士,但往往忽略了“研学旅行”中的“研学”性质。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这一内涵明确了教育部门和学校才是研学旅行的责任主体,而非校外教育机构或旅行社。学校要深化主体责任,履行好教育责任,与旅行相关的事宜如衣食住行等可以适当利用旅行社的优势,但在研学方面,包括课程设置、内容选择和实施方式等方面,要履行好主体责任,不能一味把相关事宜全部外包给旅行社。
(三)重视评价反思,避免模式单一
作为学校教学计划的一部分,研学旅行应做到活动前要有设计,活动中要有探究,活动后要有评价反思。[5]不重视评价或评价模式单一,是研学旅行活动容易形式化的原因之一。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研学旅行不同于其他综合实践活动,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情操,因此不能用与其他实践活动相同的评价方法去检验活动成果。
要制定长效评估机制,既考虑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特殊性,也要结合研学旅行作为过程性体验的特征,不仅观察学生参加活动后当下的反馈还要观察学生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后的思想变化,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活动后心理和行动上的变化,例如,学生是否更加关心国家所取得的成就,是否更关心英雄事迹或历史典故,是否励志为国家努力学习等。此外,还要注重学习成果的转化,帮助学生将研学旅行过程中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转化为爱国报国的实际行动。
(四)强调教师先行,避免成效削弱
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教育,对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校管理者也是一次再教育过程。某种程度上说,爱国主义教育研学旅行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学生,还包括教师。教师本身如果爱国主义情怀不足,那么教育成效则会大打折扣。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感染力是巨大的,一个对祖国怀有深厚情感的教师,能够在履行基本義务和实现教师使命之间发挥巨大的作用。学校要重视教师队伍的爱国主义教育,学生才更容易在教师的感染和带动下萌发爱国主义情怀。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中贯彻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的重要载体。当前,国家把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小学研学旅行这两大主题都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立足学生的阶段需要、年龄特点与个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爱国主义思想真真切切地走进每个青少年的内心,不断创新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形式,稳步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创新性、可持续性、时效性和易接受性,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通过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投身祖国建设的重要意义,是我们未来一个阶段值得思考的重要议题。
参考文献:
[1]李兆悦,赵长亮.中国特色体验式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及启示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44):62-63.
[2]杨娟.延安爱国主义教育成果对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启示[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54-56.
[3]李孔文.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四个向度[N].中国教育报,2016-02-18(3).
[4]孙茜.基于顾客满意度的红色研学旅游基地可持续发展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2):27-31.
[5]于书娟,王媛,毋慧君.我国研学旅行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7(19):11-13
【郭潇莹,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法治与教育标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