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山?周晓兵
爱国主义蕴含着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也是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青少年正处于“拔节孕穗期”,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使命
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大戴礼记·保傅》)爱国情怀的培育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受主体社会实践经验和认识能力的发展水平制约。随着年龄增长,人们受到的教育越多,对祖国的历史与现状愈发了解,对祖国的感情日益深厚,才能逐渐实现由爱国情感向爱国信念的升华。因此,青少年阶段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厚植爱国情怀的好时机。中小学校要明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使命,即培育有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的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涵养爱国之情
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培育爱国之情,有学者指出:“忘记了培养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感情去教授‘公民科,其教育只能是枯燥乏味的。”[1]
爱国之情可以划分为对三种实体的热爱。一是自然实体维度爱国之情。祖国的河山不仅是自然风光,更是主权、民族发展进步的基本载体。它滋养、哺育着每一位中华儿女,在人们心中处于至高的地位。要引导青少年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将保我国土、爱我家乡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二是人文实体维度的爱国之情。要引导青少年爱祖国的灿烂文化,认真学习和了解祖国的历史和现状,加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三是政治、经济实体的爱国之情。每个人的发展都是与自己国家的发展与进步相联系的,要引导青少年心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以国家的兴衰为己任,具有为国、为民分忧的责任感。
(二)锻造强国之志
青少年时期是树立理想的重要时期,也是立志的关键阶段。立志就是要确立理想信念,中小学校要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引导青少年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国之志。
锻造强国之志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有对强国目标的向往。理想指引方向,青少年要有强国之志,才能昭示人生的奋斗目标,激发前进的动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凝聚家国情怀。另一方面要有实现强国目标的坚强意志。理想越高远,其实现过程可能越复杂、越困难。因此要实现理想,必须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韧不拔的意志。青少年要志存高远,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己任,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
(三)砥砺报国之行
爱国不仅仅是简单的情感表达,更应是一种理性的行为,是身体力行、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中小学校要通过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将青少年的爱国情感、爱国信念落实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去,培育为国家和人民勤奋学习、积极奉献的良好态度,成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同时,青少年爱国情怀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认知与情感的综合化过程,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的体验也是不可缺少的。如何引导青少年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当坐而论道的清谈客,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艰巨任务。
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
就个体而言,爱国主义表现为个人的政治立场、思想觉悟和道德观念,其构成要素不仅仅有情感因素,还有爱国的思想、爱国的志向和爱国的行动。因此,中小学校对青少年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应将学校的校园文化、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等途径相结合,使得爱国主义这一内心情感得到升华。
(一)优化校园环境
爱国主义教育环境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构成要素之一,是青少年爱国情怀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优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将直接教育和间接教育结合起来,对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1.优化校园物质环境。一是利用好校园的基础设施。如在教学楼、校园道路的命名上体现爱国的色彩。二是利用好学校的宣传工具。如在校园广播站播放爱国主题歌曲;校园宣传栏宣传民族英雄和时代楷模的光荣事迹,以榜样的力量激励青少年;利用好教室黑板报,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有关于爱国主义宣传的主题板报等。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国家意识、增进爱国情感。
2.优化校园精神环境。首先,强化校训校史校歌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让其发挥潜在作用,激发中小学生的爱国热情。其次,注重运用仪式礼仪,在中小学校组织学习有关国旗升挂、国徽使用、国歌演奏的礼仪,使青少年对国家的标志怀有崇敬之心,强化国家意识和集体观念。再次,挖掘重大纪念日、节日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组织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如爱国主题演讲比赛、歌唱比赛等。最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通过阅读一系列富有爱国主义气息的书籍刊物,让青少年自觉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
3.应对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是开放的,不能脱离社会实际去开展。但是教育环境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不能同社会没有区别。良好的校园环境必须剔除邪恶和阻碍进步的影响因素。如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让有爱国情怀的人讲爱国;对校园的书籍进行筛选,坚决抵制带有反动色彩或不良内容的书籍进校园;反对民族自卑心理,批判崇洋媚外的不健康倾向。
(二)丰富教育内容
课堂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正如《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所说,要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中小学校要丰富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内容,为爱国主义在青少年的心田生根发芽铺垫沃土。
1.加强中国梦教育。爱国主义是历史而具体的,不同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特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有其鮮明主题,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通过加强中国梦教育,使青少年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引导他们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和追梦人。
2.加强历史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就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小学校要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开展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的教育,帮助青少年认识和把握中华民族发展的规律,认识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成果。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自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有大量爱国主义篇章如屈原的《离骚》、杜甫的《春望》、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有大量爱国故事,如苏武牧羊、岳飞精忠报国、林则徐虎门销烟等。这些爱国先驱们的作品和事迹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素材,必须要大力传承与弘扬。
4.加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加强这一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将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忠诚的爱国者。
(三)创新利用载体
除课堂教学之外,利用好网络媒体、文化载体、社会实践活动等教育载体,向青少年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并引导其正确地接受这些信息,坚定爱国追求。
1.利用好网络载体,筑牢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阵地。当今社会是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青少年阅读、学习的方式出现了新的特征,如碎片化、全天候等。因此,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运用新媒体,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拓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领域。如使用微信、QQ等网络媒体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让受教育者在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可以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2.利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景点等人文载体。《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各级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学校要组织青少年参观各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瞻仰纪念碑、祭扫烈士墓,引导青少年不忘历史,牢记先辈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浴血奋斗的艰辛历程,从而对现在的和谐社会倍加珍惜。组织青少年参观红色旅游景点景区,既能引导青少年领略祖国的壮美河山,从而自觉投身美丽中国建设,又能使青少年了解旅游资源中蕴含的爱国内容。
3.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它能使教育潜移默化地进行,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使青少年积极主动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如组织青少年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育社会责任感;组织青少年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入开展,使爱国主义教育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参考文献:
[1]钟启泉,黄志成.西方德育原理[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452.
【刘志山,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士生導师;周晓兵,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
责任编辑︱张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