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鹤
摘 要 水稻易遭受各种虫的侵害,尤其是飞虱等害虫,会在水稻生产的时期,大范围的爆发出来,对水稻的产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本文对水稻主要虫害发生防治的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水稻虫害的治理进行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 水稻;虫害;防治
1 引言
根据国家统计的相关信息显示,在最近几年我国的东部地区以及长江附近,还有南方的大多数水稻种植区域最为容易发生虫害的现象。飞虱、螟虫等稻田害虫是产生水稻虫害的主体,这些害虫具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快速的繁衍能力,并且对于人类所制造的各种化学药物的抵抗力较强。因此,在进行水稻虫害防治的时候,化学防治的效果较差。水稻遭受虫害就容易导致谷物减产,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
2 现阶段水稻主要虫害发生、防治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各个级别的农业科学技术推广部门都对水稻虫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充分了解了各个地区的水稻虫害发展状况以及对各种水稻害虫进行细致的观察实验,提出了一系列的水稻种植策略以及害虫防治措施。也推广了一系列的害虫防治的新农药,或者一些药品的新配方来对水稻虫害进行系统性的防护治疗。当然,在某些地区也不断的在与水稻虫害进行斗争,经过不断的失败或者尝试,从而总结出了一部分成功的经验。这些药品都值得各个地区的水稻种植户进行试用,水稻虫害防治的成功经验也值得借鉴。
我国主要的水稻虫害主要是来自于飞虱以及螟虫,这两种水稻害虫对水稻的伤害最大,并且产生这两种虫害的概率是非常高的。由于其生长的特性,飞虱主要生长在长江流域附近。因此,这附近的各个省或者市所遭受的虫害主要就是来自于飞虱。当然,除了我国的长江流域,他还会分布到日本或者朝鲜等地区,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差距不大,非常适合于飞虱的生长。他们在这些地区所破坏的水稻数量非常庞大,不仅如此,有的还会将高粱玉米等作为它们的食物。并且有一部分飞虱身上还带有一定量的毒性,这就会导致水稻或者玉米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说有的水稻被病毒侵害,会出现叶条枯萎的现象。有的小麦被毒害了之后,就会导致小麦生长的较矮。由于飞虱生长快速并且繁殖迅速,所以一旦爆发这种虫害,那么所造成的损害将会是非常强烈的,损害的范围会是非常广的。螟虫主要生长在北方的山东地区,这种害虫损害的种类主要是水稻,不会伤害玉米等其他植物。但是这种虫害的伤害力度是非常强的,因为它能够钻入稻水稻的内部,将水稻的芯食用,这就会导致水稻无法生长出谷物,从而造成颗粒无收的现象。
3 治理水稻虫害发展的未来趋势
3.1 农业部门组织虫害防治队伍,宣传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
由于虫害问题越发严重,导致大部分地区的水稻减产且质量下降。因此,水稻虫害问题引起了社会上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同时,国家以及政府方面也出台了一系系列的水稻虫害防护治理策略。所以,各个农业部门在未来会对水稻虫害方面加大防治力度。农业部门可以在每个地区设立科学性强的专家团队,来对水稻的虫害问题进行严格的监督,同时,这些专家团队也可以在每个地区定期对水稻种植人员进行集中的相关种植措施,以及虫害防治措施进行宣传科普。水稻虫害防治团队也可以通过各种多媒体来加大防治措施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水稻种植者充分了解到防治的具体措施。通过这一系列的方式来提高水稻种植者的水稻虫害防治意识,以及对水稻虫害有充分而深刻的认识。
3.2 加大水稻虫害防治科学研究,采取虫害防治的科学措施
针对不同地区的特殊状况,要采取相应的水稻虫害防治措施。防治者需要充分的了解到水稻种植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水稻种植状况,然后再使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针对水稻防治地区的问题以及虫害进行有效的治理。比如说,当某个地区较长一段时期内都是阴雨天气的时候,就要提高对害虫监测的力度。对于那些后期成熟的水稻,也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进行水稻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水稻虫害防治的专家学者们具有较为专业的科学技术,在进行防治的时候,也可以深入到田間地头之中来对水稻进行详细的检测,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够科学地开展防治工作。并且给每一个专家学者规定自己负责的范围,让他们有针对性地对自己所负责的水稻进行专业的指导,从而提高水稻虫害防治的效率。
4 结语
总的来说,在进行水稻虫害防治的过程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尝试以及总结,才能够思考出最终的策略来对水稻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治。水稻虫害防治工作涉及到各个地区的水稻生产情况,对于国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对水稻虫害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治,保障水稻的稳产高产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吕锡祥.农业昆虫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192-196.
[2]苏建坤,褚柏.稻纵卷叶螟抗药性测定方法初探及抗性监测[J].上海农业学报,2018,(4):81-84.
[3]张敏恒. 新型高效广谱杀虫杀螨剂-阿维菌素[J]. 农药,2018,(3):15.
[4] 邱思鑫,黄天培.阿维菌素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福建农业科技,2018,(S1):96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