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社会治理的德治体系

2020-05-11 06:01艾野朱哲
人民论坛 2020年11期
关键词:市域社会公德美德

艾野 朱哲

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在市域范围的具体展开,是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前线指挥部。当前,市域社会治理体系日益完备,但也存在不足,尤其是市域社会治理的德治体系仍需完善。市域社会治理的德治体系,是依托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德行建设,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种治理方式。新时代,如何优化市域社会治理的德治体系,已成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以社会公德建设为准则,提升城乡居民社会公德水平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道德行为准则。城乡居民的社会公德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城市的社会秩序和文明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只用40余年时间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一转变引发公共生活空间迅速扩大,随之出现种种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如公共场合不讲文明、道德品行败坏、个人诚信缺失等。有学者基于2013年和2017年全国伦理道德发展状况调查指出,我国民众社会公德观念有待提高、个人公德知识有所欠缺、社会公德行为表现不足,这三方面问题仍然是阻碍社会公德提升的硬伤。

面对上述不良发展态势,应以多元举措提升全民社会公德素养。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媒体在提升社会公德上的影响力,健全市域媒体宣传引导机制,利用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平台、手机APP等新媒体传播真善美、贬斥假恶丑,使民众树立社会公德观念;另一方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乡村为例,可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道德理念,要善于把传统乡规民约中的价值资源引入现代社会公德教育,用独特的市域文化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引导民众养成符合国家、社会、个人发展要求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此外,要完善市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城乡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建设并免费开放,同时依托这些场馆定期向公众推出形式多样的公益性公德讲座,印制公德养成手册并向公众发放,也可专门开设“公德知识分享”微信群,逐步增强城乡居民公德知识厚度并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以职业道德建设为基础,增强各行各业人员道德水准 

职业道德是从业之本、立业之基。遵照职业规范与人相交、与事对接,是每个从业人士的基本职业道德准则。在职业道德方面,尤其讲究言行一致、重信守诺。正因为恪守职业道德,各行各业人员才能和谐相处,呈现出一幅融洽的职场图景。目前,中国社会仍存在职业道德失范的问题,教师本该是青少年的道德楷模,但当前个别教师却“性侵”女童、猥亵女大学生;慈善捐赠本是高尚的爱心事业,而“郭美美事件”“爱心妈妈丑事”等却让人们对慈善产生质疑。透过这些职业失德现象可以看到,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确实到了深刻反思之时。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要立足新时代,综合施策。一要开展行业特色、职业特点鲜明的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要善于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为本,诚信立事”的道德理念,提高各行业人员职业道德修养,激励人们把职业道德作为一种人生态度、工作习惯。二要引导各个行业广泛开展新时代职业道德教育,搭建舞台并邀请职业道德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与职工展开平等探讨,在交流中共建职业道德的理论高地,让科学的职业道德理论在职工内心扎根。三要健全从业人员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的一体化机制,选取试点部门、地区、行业,先期取得经验而后全面推开,为职业守信者“点赞”,为职业失信者“贴罚单”,在全社会大力营造“职业操守不能丢、从业人格要高尚”的职场氛围。

以家庭美德建设为源头,依托好家风塑造社会好风气 

家庭美德是促进家庭和睦、维护社会稳定的动力源。习近平总书记对家风尤为重视,他在2016年12月会见首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就曾指出,家庭是推动国家进步、建成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要把家庭打造成每个人放飞梦想的摇篮。中国自古重视家庭伦理,其系统化的家庭伦理体系中蕴含着孝敬父母、尊师重道、恭敬有礼、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等中华传统家庭美德。推进家庭美德建设,既有利于促进邻里和睦关系和家庭生活和谐,又有利于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净化社会风气。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加剧,传统家庭模式受到强烈冲击,家庭美德建设出现一些不和谐因素,有研究者指出,“家庭美德建设存在尊老爱幼的口号化、教育方式的失衡化、邻里关系的冷漠化等现实问题”,破解这些问题成为当务之急。一是注重家教家风,“教为人之道”。应发挥好家庭的人生“第一课堂”作用,搞好家风教育,广大家庭要重言传身教,教知识、育品德,教会孩子如何“做人”。二是弘扬传统美德,“尊老爱幼”并重。在家庭中应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扶正错位的家庭代际关系;应以父母的榜样力量塑好孩子的“德性”,不再“爱幼有余”,而应摒弃溺爱心理,让仁爱、宽厚、尊老等传统美德在孩子心中扎根开花结果。三是推进亲情建设,密切邻里关系。应把亲情教育摆在家庭美德建设的重要位置,可在市域范围广泛开展亲情凝聚活动提升亲情指数;应优化邻里关系,所谓“远亲不如近邻”,加强经常性走动,在家庭外围寻找新的道德生长点,以万千家庭好家风营造全社会好风气。

以个人品德建设为起点,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 

个人品德是个人的道德表现及所能达到的境界与高度的总和。如黑格尔所言,真正的有德之人是那些已把伦理道德融入其血脉、成为他的性格底色的人。个人品德建设是在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协同努力下,个人道德品质持续提升的实践过程。加强个人品德建设,有助于厚植中国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的内涵底蕴,为推进思想品德教育现代化提供德性补给,有助于优化市域社会治理的德治体系。

当前,只有筑牢个人品德根基,才能建成承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道德大厦”。个人品德塑造主要源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四个维度。首先,要充分发挥市域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健全道德模范、时代楷模、身边好人推选宣传机制,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其次,要加快推进市域各类学校走开思想品德教育创新之路,通过实践摸索逐步打造出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系统化的德育机制和内容体系,不断提升德育的感召力。再次,要摆正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以“德育优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去引导子女,坚决摒弃“重智轻德”的错误教育观念,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样,以良好言行熏陶孩子。最后,要加强个人品德的自我修炼,个人品德修炼不能只停留在“为己”的浅层次,而应把视野和目标扩展到“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高层次。

【注:本文系吉林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项目(项目编号:MYL007)和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项课题(项目编号:MKSLL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陈一新:《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理念体系能力现代化》,《社会治理》,2018年第8期。

②黎松:《当前社会公德缺失的哲学救赎——基于全国伦理道德发展状况调查》,《阴山学刊》,2019年第5期。

③薛晓阳:《教师职业道德的处境危机及其道德解决》,《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责编/韩拓    美编/杨玲玲

猜你喜欢
市域社会公德美德
小学生拾金不昧 传承美德树榜样
以地方立法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市域没有局外人 治理没有旁观者
道人善即是善
墨子政治伦理思想对当代社会公德培育的启示
节约用水是美德
试析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及其对策
助人为乐是美德
“仁爱”与职业教育
谈谈社会公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