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让盲盒身价暴涨

2020-05-11 08:40风风
课堂内外(高中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盲盒健身房单身

风风

“这是补充我灵魂完整性的一小块墙皮。”

如果你足够细心,就会发现,不知从何时起,各大商场的各个角落,总有一群年轻人手捧一个小小纸盒,小心翼翼地拆开后,露出或惊呼或失望的表情。而那些甚至连盲盒都不知道怎么玩的朋友,也会有意无意在办公桌、书房,摆放一两个大眼睛、永远嘟着嘴的傲娇小女孩。

谁也没想到,大批经历过千脆面里的水浒卡、扭蛋机里的宝可梦的青少年,在多年后依旧对这种惊喜类收藏玩具如此 “上头”,一入盲盒深似海,一盒接着一盒买。

热衷于盲盒的年轻人大多抱着这种心态:心情好了买一个作为庆祝,心情不好买一个作为抚慰。摇一摇、捏一捏,拆到的盲盒要是和自己想要的娃娃一致,简直比中彩票还让人惊喜。

盲盒虽然造型别致,但在玩法上相当单一,为什么还有如此多的青少年不惜下血本,也要一头扎进盲盒的漩涡里?在盲盒火爆的背后,其实是“孤独经济”正在逐渐渗透年轻人的生活。

1000元

80%孤独人士每月排解孤独的支出

什么是“孤独经济”?

据《中国统计年鉴2017》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单身人口总数已达2.4亿以上,也就是说。六个人的聚会里,就会出

现一个“单身狗”,而面对如此庞大的单身群体,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孕育而生——单身公寓、单人健身房、AI智能家电以及各种陪伴型APP,都是精明的商人对社会进行敏锐的洞察后,将孤独转化成生意的一种形式。

根据数据显示:80%的孤独人士每月至少会花1000元来排解孤独,有的甚至还会购买更昂贵的相关精神产品或服务,比如打赏主播、打游戏或是到健身房请私教。

忙碌的生活节奏使年轻人的时间、人际关系通通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现,而盲盒则成了他们逃避现实、短哲娱乐的方式。

盲盒符合青少年对社会的认知:你眼中的世界。就是世界本身。

网上流传着一段Molly设计师的经典回答。有人问,把Molly的嘴角上移一下,感觉在微笑,或者嘴角往下拉一下,感觉很倔强,销量可能会更好。而设计师直接拒绝,他更倾向于将Molly做成一个木着脸的小姑娘。他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你开心的时候看它(Molly) ,它就是开心的;你不开心的时候看它,它就是不开心的。”的确,如今大多数青少年更愿意在网络上做一个左右逢源的社交达人,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表情麻木,冷若冰霜,你永远不会知道在呆板的表情下,他们到底拥有怎样的心情。

Molly就是成年人的玩具,它也是成年后的自己。也难怪有盲盒深度用户在买了上百个盲盒后,仍然直言不讳:“这是补充我灵魂完整性的一小块墙皮。”

3万亿

“孤独经济”创造的市场规模

盲盒的兴起,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年轻人的精神压力。

有数据显示,“孤独经济”正在创造一个3万亿规模的庞大市场,盲盒作为孤独经济下的衍生商品之一,更是满足了年轻人所需要的“被特别关照的特权感”以及“被读懂的亲近感”。

泡泡玛特的消费者数据表示,盲盒玩家主要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其中有75%是女性,仅有25%是男性。他们有强烈地为自己情绪体验付费的意愿。由盲盒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紧张和兴奋感,会在大脑中分泌多巴胺,这种神经质会让人类产生更多的欲望,从而降低自身的孤独感和焦虑感。

怪不得有網友表示自己陷入“抽盲盒一时爽,一直抽一直爽”的循环之中,而 “买够100个盲盒就收手”也成功入选当代社会第三大谎言flag,前两个是“现在出门,马上到”和“今天一定不熬夜”。在个体的情感连接逐渐弱化的时代,盲盒带给人的快乐和满足让人舍不得离开。

当代社会三大谎言

现在出门,马上到

今天一定不熬夜这是我买的最后一个盲盒

盲盒热会持续多长时间?这是一个未知数,一掷千金的盲盒热背后,也有人对它进行质疑,说这就是在“割韭菜”“收智商税”。

盲盒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让年轻人的钱茫然消失掉,但对络绎不绝投入拆盒大潮中的年轻人来说,或许盲盒“赌徒”的一句评价更为客观:能花钱买到的快乐其实很少了。何不给自己找点乐子呢?

猜你喜欢
盲盒健身房单身
吃饭就像开盲盒
明天盲盒
1亿单身撑起一个IPO
盲盒模拟器
盲盒拆出的众生相
日本流行“黑暗健身房”
双十一,单身检察官是怎样炼成的
单身
单身的你
不好意思,去健身房我也不想和你撞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