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安
在“中国曲艺之乡”的大花园里,四川巴中是第49朵开放的牡丹,虽来自山区、有些稚嫩,但在中华曲艺大家园阳光雨露的滋养下,正在经历风雨、茁壮成长,日渐成为一朵芬芳馥郁、别具风味的巴蜀牡丹。近年来,在中国曲协的正确指导和支持帮助下,巴中市巴州区紧紧围绕文艺扶贫战略,上下一心、抢抓机遇,全方位夯实基层曲艺组织基础,努力打造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曲艺作品,举全区之力共创共建巴山蜀水的优美“中国曲艺之乡”。
一、出台“多方位”曲艺政策
巴州地处大巴山位置偏远,条件艰苦,但始终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化俗”,把文化扶贫纳入“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把曲艺传承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有力抓手。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出台6个规范性文件,明确将打造本土曲艺品牌作为“十三五”期间文化发展战略的主攻方向。同时,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的“中国曲艺之乡”创建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重点围绕组织架构、制度设计、要素保障、氛围营造、精品打造等逐项研究,确保创建推进工作上下协同,落地落细。
二、搭建“多层级”曲艺平台
巴州曲协坚持“为百姓搭建舞台,把舞台交给群众”,以创建推进“中国曲艺之乡”统筹谋划文化工作、搭建文化平台,激发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依托巴州剧院,扎实用好“秦巴曲艺讲堂”公共文化品牌,先后举办专题讲座,培养曲艺人才;依托现有基础,加强曲艺示范点位建设,建成化成、三江、梁永、白云台、红岩、巴师附小等33个曲艺示范点位,打造巴人文化广场、晏阳初文化广场、南湾国际、化湖社区、新庙村群众文化广场等78个曲艺展演场所;依托“巴山新居”聚居点建设,同步规划文化室、文化院坝,建成386个村(社区)文化院坝,统一配齐连厢、金钱板、竹琴、扬琴等曲艺器材。
三、开展“多品种”曲艺活动
“多品种”曲艺活动能积极有效地推动曲艺传承发展,巴州区曲协举办全区曲艺大赛、个人曲艺专场,示范引领,保护传承;举办“四川曲艺流动讲堂”,定期培训、辅导,现场指导;编发96期《巴州曲艺》专刊,及时反映全区曲艺动态;开辟馆办刊物《巴州文化》的“曲艺专栏”,说身边人、讲身边事;创新曲艺传承模式,“曲艺进校园” 被省文旅厅列为文化志愿服务典型案例、“曲艺+广场舞” 被省文化馆的《四川群文》刊载并推广。区曲协被《曲艺》杂志社评为“2019年度全国通联工作先进单位”。
四、创设“多类别”曲艺基地
巴州区曲协坚持由“送曲艺”向“种曲艺”转变,加强曲艺传承培训基地建设,先后挂牌三江、化成等10个乡镇传承基地,命名巴师附小、区一小等11所曲艺学校,扶持甜蜜艺术学校、北京神墨等8个少儿曲艺培训机构,组建150余支群众曲艺队伍,充分发挥巴州曲艺传承人的带动效应,让曲艺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走进村社、走进培训机构,让更多的曲艺爱好者走出家门、走上舞台,培养了一大批乡土曲艺的表演人才。全力打造了300多平方米的“巴州曲艺体验基地”,被省文旅厅命名为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验基地,并在《曲苑》小舞台以“巴人巴风巴俗”为题组织了曲艺传习基地的专题展演。
五、拓展“多样式”曲艺效应
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抓骨干带一般”工作方式,搭建表演交流、成果展示、传承保护、人才培养“四个平台”,成功推进了曲艺之乡的持续发展。同时,深度结合乡村文化振兴、文化脱贫战略,将地方曲艺有效融入到全区的文化交流、招商引资、旅游事业等全方位的工作布局中来,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极大地提高了巴州曲艺的文化影响力。
六、打造“多角度”曲艺精品
坚持“讲好巴州故事、传播巴州声音”,组织发动广大曲艺爱好者,在中国曲协、省曲协的关心帮助下,积极打造一批有品位、有影响、叫得响、传得开的曲艺精品。全区先后有10多个曲艺作品荣获国家和省级大奖,其中四川清音《妹笑芦笋醉花生》荣获四川省第四届曲艺、杂技、木偶、皮影比赛二等奖;四川扬琴《蜀道》荣获第二届四川艺术节曲艺类“群星奖”,并参加了在重庆万州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西部优秀曲艺节目展演;四川清音《开学第一天》《中华医药》分别获得全国第十五届、第十六届“群星奖”;四川清音《竹颂》获全国观众最喜爱的“十佳曲艺作品”、第九届全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提名、第十七届“群星奖”入围、“中华颂”第七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曲艺类优秀剧目金奖、参加 2019 年全国非遗曲艺周展演;四川清音《革命种子结苞苞》参加第十二届马街书会优秀曲艺节目展演、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入围;琵琶弹唱《布衣博士晏阳初》参加“南山杯”全国曲艺新人新作展演;四川盘子《要得歌》参加第二届中国西部优秀曲艺节目展演。
同时,巴州区曲协在曲艺保護传承上狠下功夫,少儿曲艺事业成效明显,清音《审狐狸》在全省获一等奖并参加全国第七届少儿曲艺展演;清音《摘枇杷》参加全国第八届优秀少儿曲艺展演、“向祖国和人民汇报”中国曲协成立 70 周年全国优秀少儿曲艺节目专场展演;四川扬琴《守望》参加“岳池杯”中国曲艺之乡展演,荣获了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全省农民艺术节“群星奖”比赛第一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巴州区以红军长征的红色文化为主题,打造了大型四川曲艺剧《望红台》。在曲种上,《望红台》将11个曲种融为一体,实现了地方特色曲艺的传承发展,更是培养了一大批曲艺人才扎根巴中;在人员组成上,《望红台》的词、曲、唱、演、舞,全是巴中本土人,演职人员都来自各个领域,文化工作者、曲艺爱好者、在职教师、退休职工、机关干部、转业军人、在读学生、社会青年……上至73岁的老者,下至7岁的孩童,虽然都不是专业演员,但都是巴中人,都是红军后代;在内容上,《望红台》用四川曲艺独特的方式委婉深情地表现对红军的热望、依恋,唱词质朴,音乐清纯,唱腔感心动耳、荡气回肠,连续公演7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在展演展示中,《望红台》先后参加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公演、西部战区 “红色基因代代传”专场展演、第九届中国曲艺节展演、第二届四川艺术节优秀剧目展演,文旅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张旭等全国各地的省部级嘉宾应邀观看。《望红台》充分展示了红色文化的巴中表达,其选段四川盘子《要得歌》参加了中国曲协“说唱中国梦、喜迎十九大”首场展演、红四方面军后代“缅怀先辈欢度国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谊会。在宣传报道上,受到了中央电视台等多家主流媒体广泛关注,《人民日报》发表评论认为“《望红台》是新时代中国曲艺在创新进程中推出的一部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优秀作品”,《光明日报》刊登评论员文章认为“《望红台》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情感真挚,让人深受感动教育,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好作品,是一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好作品”。经过长时间的提升打造、巡演展示和宣传报道,《望红台》走出巴中、走出四川、走向了全国舞台,大大提升了巴州红色曲艺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曲艺是巴州的文化符号,更是巴州人的精神家园。巴州曲艺是我们共同的身份、共同的血脉、共有的胎记,“中国曲艺之乡”更是我们 70 多万巴州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面向未来,我们基层曲协组织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在新的一年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深入改革开放的火热实践,扎根巴山蜀水的百姓生活,努力在文艺助推扶贫、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基层一线再创佳绩。
(作者: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曲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