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基石,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做好民族工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多民族聚居区的xx省xx市为例,对其从2015年开始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取得成效、存在问题做分析梳理并提出举措建议,为其他多民族聚居区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维护社會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多民族聚居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问题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遵循,这是我们党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开启了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新实践。本文以多民族聚居区的xx省xx市为例,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试卷282份)、座谈交流、入户走访等多种方式对其从2015年开始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践中取得成效、存在问题做分析梳理并提出举措建议,为其他多民族聚居区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有效借鉴。
一、取得成效
(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现全覆盖,不断夯实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群众基础及思想基础
xx省xx市,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居住着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39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比34.50%。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多年来,xx市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关系全市稳定发展的战略任务,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统筹推进、压实责任、完善机制、强化督导,广泛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乡镇(街道)、进村(社区)、进团场连队、进军(警)营、进宗教活动场所、进景区的“九进”工作,精心打造了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实现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全覆盖。
(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拓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氛围良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通过扩大交往交流交融,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1]多年来,xx市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理念入脑入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通过各种形式“飞入寻常百姓家”。如xx市长期开展的“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干部结亲入户“四同四送”(同住同吃同劳动同学习,送法律、送政策、送温暖、送文明)“城乡群众邻里守望结对子”等实践活动,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积极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密不可分的共同体。
(三)干部职工得到历练,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践活动中,xx市各族群众之间干部职工与群众之间结为亲戚,常走动、常联系、互帮扶,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尤其是机关事业单位的各级干部,走出了办公室,走向了村组社区、田间地头,在整理庭院、采收庄稼、喂养牲畜,辅导孩子学习,送法律、送政策、送技术、送信息,传授致富门路,解决百姓思想困惑中,沾了土气、接了地气,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的为民情怀,磨炼了意志,促进了忠诚担当、苦干实干优良作风的养成,提升了做好群众工作的素质和能力,密切了干部职工与基层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四)转变观念,用实际行动助力经济发展,实现精准脱贫
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践活动中,xx市充分利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各项载体,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与地方的经济发展及脱贫攻坚工作相辅相成。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各结亲单位和干部职工通过走访入户摸清贫困户底细,针对贫困户的贫困原因、优势条件等准确分析,协助村委会社区等制定精准有效的扶贫帮困计划,用实际行动助力经济发展。
二、存在问题
(一)一些部门(单位)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认识不到位、思想不够重视、工作措施不够精准。问卷调查显示,有18.4%的干部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重大意义、目的认识不清,认为此项活动就是一个短期的、临时性的工作;有22.7%的干部认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存在形式主义;有18%的干部认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缺乏科学合理的成效评估机制。实地调研座谈中,个别部门(单位)存在着并未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日常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及考核考评机制中,而是就文件落实文件,对开展活动的方式方法缺乏创新,组织推动责任落实不力等。
(二)机制不够健全,组织保障乏力,创建工作开展不平衡。实地调研中发现,各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多为临时性工作机构,专职工作人员少,临时性抽调人员多,责大权小,权责不匹配,工作量大任务重,协调难;同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存在地区及部门(单位)的不平衡现象及督导检查“一阵风”现象,抓抓停停、时紧时松,缺乏科学合理的督查机制、长效的考核考评机制、常态化的动态管理机制,影响了整体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平衡性及实效性。
(三)开展活动创新不够,选树典型力度不大。问卷显示:有26.3%的人认为活动方式缺乏灵活性、形式化的要求过多;有32.4%的人对选树的典型单位及个人事迹不了解,仅是知道名字;有8.4%的人认为选树典型力度不够大,没有充分发挥典型带动引领作用。
三、举措建议
(一)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广泛深入开展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参与人数多、规模大的群众工作,要确保其有序开展、取得实效,就必须要加强宣传教育,统一思想,统一认识,促进全社会形成共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要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以人员全覆盖为目标,坚持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广泛深入开展。
(二)建立完善创建工作体制机制,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更加规范化、常态化、精细化推进
1.建立各部门(单位)横向联动创建体系。全面落实市县乡村四级纵向联动创建工作责任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格局,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强基工程、“一把手”工程、“生命线”工程,纳入地区发展“十三五”规划,为创建工作扎实有序推进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2.建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常设机构。配强配齐工作人员,保障工作经费,加强对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作用。建立完善协调联系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技术、智力、资源、资金等作用,密切配合、共同为持续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做出贡献。
3.建立同部署、同考核的考核奖惩机制。要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入精神文明创建全过程,纳入年度绩效考核考评,纳入各级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干部年度考核等内容纳,严格考核、扎实推进,把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与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考核。
(三)深化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创新方式方法,统筹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成效
1.积极推进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社会基础。强化城市规划调控功能,对商品房买卖交易、保障性住房分配安置实行各民族居住比例调控,抓好嵌入式居住小区教育、医疗、文化、健身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设置民族团结文化活动、文化长廊、示范街等,把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融入各族群众日常生活之中,积极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群众基础。重点为借助于“五个平台”开展好“五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工作,即:借助于干部结亲入户,开展好面对面的宣传教育;借助于大培训、升国旗活动、夜校学习、家庭党校党课学习以及乡村“大喇叭”开展好有组织的宣讲教育;借助于老党员、老干部的威望和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广泛开展好现身宣传教育,切实发挥好榜样引领、典型引领d的宣传教育作用;借助于利用反面典型开展好警示教育,多措并举地扩大群众的参与度,使群众思想教育不断增强信任度及认同感,打好坚实的群众基础。
3.多举措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文化基础。习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坚持把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作为争取人心、促进团结、深化认同的重要举措,积极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各民族守望相助、手足相亲,人心歸聚、精神相依的共有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2]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B/OL].2014.
(作者简介:张丽,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