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农业科技研究院,台湾 苗栗 35053)
非洲猪瘟疫情使得整个养猪产业开始重新认识生物安全措施。生物安全措施分为外部生物安全措施与内部生物安全措施,纵观所有猪场大多已加强了外部生物安全措施,但对于内部生物安全措施着墨与执行甚少。内部生物安全措施其实就是场内严格执行全进全出(allin all-out)管理、提升猪群免疫力及防止疫病在场内传播的管理措施,这将为猪场里的猪只带来多种健康价值,以及通过周详缜密的生产规划最大程度地提升生产力。
非洲猪瘟疫情的发生,感染风险似乎与猪场跟外界接触频率呈现正相关的关系,这使得猪场管理者开始考虑降低猪场与外界的接触频率,一些猪场开始考虑采用间隔时间长的批次生产模式,尤其是小型猪场更是直接改变为三周批次或是四周批次生产模式,以减少跟外界的接触次数,继而减少风险。三周批次生产概念并非是一个划时代的创新想法,这是一个起源于英国20世纪50年代开始执行周休制度的工业化牧场,为适应生产变革以及提早仔猪断奶的系统,随后被英国的猪场广泛使用多年,并经猪场验证效果良好,逐渐三周批次生产系统也影响到了欧洲。同样中国的猪场也都面临员工休假及工作安排问题,提早认识三周批次与四周批次生产的运作方式,将有助于国内养猪业同行未来非洲猪瘟疫情的防治工作。
原本传统的连续式生产(或称周批次生产)操作中,每周都有配种工作,仔猪断奶天数固定或不固定。每周对断奶发情母猪与返情母猪配种,造成猪场每天都可能有分娩助产工作,每天的重要工作(配种、分娩与断奶)交错,详见图1(上方为周批次,下方为三周批次)。
三周批次生产,指猪场的产房如同工厂生产线一般,分成2 个单元,每三周集中使其中1 个单元的母猪同期分娩一次,此后,猪只生产流程即每三周断奶一批仔猪。整体来说,就是将母猪自然繁殖周期的特性融合到猪场生产流程中,达到每三周分娩一次的母猪循环繁殖目标,而在仔猪四周龄时使其断奶。
四周批次生产,指猪场的产房母猪每四周同期分娩一次(产房一次全部进满),此后猪只生产流程即每四周断奶一批仔猪,而仔猪断奶日龄为三周龄,详见图2(上方为周批次,下方为四周批次)。
周批次生产、三周批次与四周批次猪场对于猪舍周转的需求详见表1。后备母猪舍的需求原本是12周(由24~35 周龄)的饲养期面积,改变为三周批次或四周批次后,分别需要安排4 批与3 批,面积需求不变。但怀孕母猪定位栏需要增加,改变为三周批次生产需要增加一周的饲养时间,改变为四周批次生产的怀孕母猪定位栏,必须能完全装下所有20 周龄内的母猪(因为产房会一次出清)。一般而言,产床的需求数量不变,三周批次生产猪场的仔猪断奶日龄为四周龄,但四周批次生产猪场的断奶日龄为三周龄。保育猪与育肥猪的所需饲养时间,视其生长速率与上市体重应作微调。
三周批次生产系统是将全场母猪分成7 个群组(三周批次生产各段落与猪舍流程详见图3),猪场每三周同时配种一批母猪,每隔三周使每个群组的母猪轮流进入产房分娩。产房分成2 个单元,每个单元全程循环使用6 周,其中母猪产前待产1 周、哺乳期4 周及断奶后清洗消毒1 周。保育舍使用2~3 单元,分别可饲养仔猪5~8 周。以图3为例,保育舍的3 个单元仔猪可饲养8 周,使12 周龄仔猪下地至育肥舍,育肥舍5 个单元育肥猪可饲养14 周(其中1 周清洗空栏),26 周龄上市。
四周批次生产系统是将全场母猪分成5 个群组(流程详见图4),每四周同时配种一批,每隔四周使每个群组的母猪轮流进入产房分娩,产房只有1 个单元,全程循环使用4 周,其中母猪产前待产4 d、哺乳期三周及仔猪断奶后清洗消毒3 d。保育舍仔猪使用2 单元,可饲养7 周,以图4为例,使10周龄仔猪下地至育肥舍,育肥舍4 个单元育肥猪可饲养15 周(1 周清洗空栏),25 周龄上市。
安排好后备母猪是猪场批次生产系统成功的关键,当后备母猪补充出现问题时,很可能会导致猪场批次生产系统无法建立,最常见的问题是无法准确预测后备母猪的发情时间,这其实也是所有批次化生产系统的共同问题。准备好一个足够数量的后备母猪群,可以适时地在批次配种时补进发情后备母猪是最关键的要素。例如,在某批次母猪准备配种7~10 周前,需将刚购入或选留的体重95~100 kg后备母猪准备好。一般而言,刚购入的后备母猪会在进场的5 d后发情。建议后备母猪于第2、3 或4 个情期时配种,让该批次顺利达成配种目标。如果后备母猪的发情同期化有困难,建议可以使用烯丙孕素(altrenogest),将不同发情期的后备母猪整合为三周批次或是四周批次的批次内同期发情,烯丙孕素(R1~R18)喂饲日程表详见表2与表3。
图1 周批次生产与三周批次生产的每日工作项目比较
图2 周批次生产与四周批次生产的每日工作项目比较
表1 周批次、三周批次与四周批次猪场的畜舍空间单元需求
图3 三周批次生产各阶段与猪舍的流程
图4 四周批次生产各阶段与猪舍的流程
所有的猪场内的操作,目的无非是达成配种目标。三周批次生产系统的好处是符合母猪繁殖周期操作,母猪在21 d与42 d时规律的返情(80%返情母猪)可以再回到同一个系统中进行配种,因此非生产天数(NPD)并不会增加(表4)。而如果准备的母猪头数低于配种目标时,则对不规则返情的母猪利用烯丙孕素同期化后进行配种或是淘汰。三周批次生产系统的定位栏母猪(含待配与怀孕母猪)目前可分为5 个单元,实际上还需要第6 个单元才符合猪群转群的空间需求。目前法国有40% 的猪场施行三周批次生产管理,数量已经超过施行周批次生产管理的猪场,这表明三周批次生产系统并不会过度浪费母猪资源(饲养费用)。如果所有的母猪在周四断奶,应该会有大量母猪在下周的周一至周二之间开始发情;由于每三周才会配种一次,所以猪场必须在母猪配种周时,确保可以集中人力完成配种工作,这在任何批次生产系统中都是最重要的阶段。在周批次系统中,因为配种工作会与周末假期相冲突,经常造成操作人员无法专注于例行性的配种流程管控,最后导致母猪分娩率低下,影响猪场的仔猪产量与经营。
四周批次生产系统的好处是,母猪因为仔猪三周龄断奶而增加年产胎数,每张产床年断奶仔猪头数(piglets/per crate/per year; PCY)上升,代表产床利用率提高,毕竟产床是猪场里昂贵的有形资产,四周批次生产系统可降低固定成本(人工费用与资产折旧);但是返情母猪的发情不符合繁殖周期操作(皆在非大配周出现),其需要使用烯丙孕素调整情期来进入系统中配种,因此,非生产天数(NPD)将因此而增加,建议分娩率高的猪场实行四周批次系统。四周批次生产系统的定位栏母猪(含待配与怀孕母猪)需要5 个单元,以便容纳所有母猪(因为产房只有一个单元,断奶后全部母猪皆在怀孕舍)。周四断奶,大量母猪在下周的周一至周二之间开始发情,由于是每四周才会配种一次(是原本周批次的四倍量),所以猪场必须在母猪配种周时确保可以集中人力协助配种工作,且配种结束前,大生周已经开始(图二),员工的工作负荷过大,短时间内工作内容较为吃紧,但相对而言,非重要工作天数也较多,容易安排休假。
表2 三周批次生产各组工作与休假安排表
表3 四周批次生产各组工作与休假安排表
若以公猪本交的模式,很难符合三周批次与四周批次生产系统的配种量。相对来说,每3或4 周人工授精配种一次则相对容易得多。目前的猪人工授精技术已趋成熟,虽不能说完美,但在许多猪场的经验中,确实比本交或混合本交的配种率高出许多。建议可以每隔10 d 1次的频率进行自采公猪精液的操作,以保持精液性状的最佳状态,但这些不在配种周所采集的精液都必须详细地检验、记录后抛弃,以资佐证大配期间忙碌地采集后精液稀释的比例。理论上,在一个原本周批次配种10 头的母猪、而母猪为250头的猪场,调整为三周批次后每批次配30 头母猪,也仅需要3~4头公猪留作种公猪用即可。平均1头公猪的精液可以配种62~83 头母猪,所以可以藉此评估出场内每头公猪的自采精液能够稀释成16~20 剂配种用精液。每10 d 1次完成公猪精液的采精,仅需要花费15 min,在猪精液不足的状况下,大配周的每头公猪可以采集两次。如果采用外购精液的猪场,建议留下1头商品公猪作为配种时刺激母猪诱情用。
在三周批次系统中,为了配合每3 周分娩与4 周龄断奶的需求,只需要2 个单元的产房即可,每6周循环使用一次,产房可将原本的6 单元划分为2 单元。母猪一个繁殖期(本次分娩到下次分娩的天数)为147 d,其中断奶日龄约25~27日龄,某些欧洲品系母猪(例如丹系猪)实际怀孕天数117 d,则其所哺乳的仔猪断奶日龄约25 d;美系猪实际怀孕天数约115 d,则其所哺乳的仔猪断奶平均日龄约27 d。
在四周批次产房只需要1 单元即可,每四周循环使用一次,其中哺乳天数21 d,剩余一周供产前待产及清洗空栏用,短时间内完成空栏清洗的压力大,但可调配临时人力支援。美系猪实际怀孕天数约115 d,则其所哺乳的仔猪断奶平均日龄约20 d,存在断奶仔猪体重偏低的缺点,保育舍保温及营养饲喂条件要求相对较高,且国内某些代养户无法饲养。
表4 三周批次与四周批次生产的差异比较
基于母猪分娩是整个生产流程中最关键以及最需要人员精心照顾的阶段,在接下来的执行过程里,每三周或四周都要准备足够的人力面对这项重要的工作,建议调度人员协助母猪分娩的接生、助产工作。大量母猪同时分娩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容易进行仔猪寄养管理,这能够让出生前3 d的仔猪有较高的整齐度。哺乳2~3 周龄出现弱小仔猪时,一般可将其后分娩、泌乳性能佳的母猪,调进来当寄养母猪;三周批次母猪分娩3 周后,下一批母猪已经分娩,可以往前调当寄养母猪;但四周批次生产系统,就没有寄养母猪可资运用,只能在同批次间调用。
仔猪断奶的时间是固定的,每三周或四周一次,这同时能达到栋舍清洗消毒的目的,也利于提升同期出售仔猪的数量与管理效率,减少与外界接触的感染风险。另一个优点是,每间隔3 或4 周分娩一次,猪群如果在非大生周感染了猪流行性腹泻(PED),并不会造成新生仔猪大量死亡,等到大生周时,大部分待产母猪已经在感染后产生抗体,所以其所生仔猪有机会安全渡过危险期。
同时,三周批次系统的另外一个优点是能够让仔猪在断奶后持续留在产床5 d,这依然能够让管理人员完成产房的清洗消毒工作。这段时间可以进行仔猪湿料教槽的工作,使仔猪的营养来源由母乳转换为干料,同时提供充足的饮水,让猪只在生长最好的这段时间内能稳定增重,随后再移到保育舍。但在四周批次系统中,仔猪断奶时,就应马上使母猪与仔猪出清,以助于之后的圈舍清洗消毒与进养待产母猪。
批次生产的断奶仔猪批量大,可将保育舍区分为不同体重或公母分舍饲养。体重偏低的仔猪对于温度与营养的需求较高,可针对不同体重畜舍的仔猪给予特殊的营养与人工照顾,畜舍之间的隔离也可以将猪群易发的疾病缩小在部分畜舍的范围内,减少同批次仔猪间的疾病传播。
原本连续式的生产系统中,同一栋舍(单元)内的猪只日龄与体重跨度广泛,为了方便操作,免疫疫苗时往往同一天进行,对于一些日龄偏低与过大的仔猪,这时免疫其实太早或已经过晚,因此,在连续生产系统中疫苗免疫效果不好,免疫适合期很难掌握,详见图5;若采用批次化生产,同一栋舍的猪只皆是同一周甚至是4 d内分娩,其免疫效果自然提升到80%的保护力。
在三周批次或四周批次的生产系统中也适合根据猪只体况分组饲养,从每批断奶猪群中,挑选出10% 体型较小的断奶仔猪于独立的保育舍增加饲养3 周或4 周(视其三周批次或是四周批次),并且细心照顾,最后再重新合并至原本批次的猪群中饲养。这种做法可以增加育肥猪阶段时的猪只整齐度,并且让这些体型较小、易受伤害与压迫的猪只受到必要的照顾。另一个施行批次化管理的优点是,同批次有大量年龄相近、生理状况相近与免疫力一致的猪只产出,将增加调度与管理的灵活性,并且在未来回顾过往的生产状态时能提供足够的分析信息。举例来说,如果是周批次10 头母猪分娩的系统,其10% 的弱小仔猪只有10 头,但如果是三周批次或四周批次的生产系统就分别有30 头、40 头弱小仔猪需要特别照顾。
由于三周批次或四周批次的生产系统会一次性上市大量断奶仔猪,所以也减少了猪场的运输成本。对于有计划出售断奶仔猪的猪场而言,这是非常具有益处的选择。举例而言,一个施行周批次每周分娩10 头母猪的猪场,每次可以出售100 头仔猪(按窝均断奶仔猪数10头计算),但在施行三周批次或四周批次生产时,每批分娩30~40 头母猪,一次就可以出售300~400头断奶仔猪,这样的产量较能够符合实际的市场需求量,并且容易达到猪场全进全出的目标。
图5 批次化生产与连续式生产系统的免疫效果差异
在育肥猪阶段,育肥猪依然能够按照每周都有出猪上市的既有商业模式进行,所以相对而言,有三周(或四周)的时间能将该批次所有的猪上市出售完毕,随后清洗消毒空栏,准备迎接饲养下一批次,如果能顺利达成这个目标,就能让育肥猪舍和产房一样整洁。减少零星而不固定的育肥猪上市时间,整合成固定的时间,有助于猪场减少外界接触频率与降低运输成本。
施行三周批次或四周批次的猪场生产系统后,使猪场更易掌握每个阶段的在养猪只头数,也更易掌握猪只的繁殖周期,因为三周批次与四周批次生产系统是基于猪只的自然繁殖生理进行的,能够有效地让猪场集中管理所有工作。三周批次与四周批次母猪的生产流程表详见表5与表6。过去的猪场经营模式无法让管理人员拥有适当的社交生活来接触更多的业务与学习机会,而三周批次与四周批次的管理系统能够调整出周末的假期时间给轮班的管理人员运用。最后,这也增强了猪场招聘优秀管理人员的竞争力,使猪场的工作更容易普及。
由于每批猪只的年龄会有三周或四周的差距存在,所以全进全出的目标更容易达成,并且猪场的操作流程会变得更加严谨。
1)在所有的猪只生长阶段,能够严格落实猪只的全进全出转群,并且能减少猪群疾病传播的机会,改善猪只生长速率与饲料利用率;2)猪场内所有的栋舍都可以规律地进行高压清洗与消毒作业;3)针对不同阶段的猪只提供专门的饲料配方与饲养空间的操作更容易实施;4)整个系统猪只转群的次数明显减少;5)疫苗免疫操作更容易进行,主要是大量的猪同时需要免疫,可以一次性地将疫苗使用完,减少残存的已开封、未使用完的疫苗剂量,提升生物安全防护效果;6)现场操作人员在不同的周次间,有不同的专业工作目标;7)更加集中人员的精力与注意力在配种工作上;8)可以施行例行性的寄养;9)具有减少运输成本的潜力;10)猪场的各级管理人员具有更高的时间自主性,能参与社交活动提高业务能力。
1)四周批次生产需要增加配怀舍空间;2)为了维持稳定的产出,例行的增加配种头数是必要的;3)必须要切实掌握后备母猪的发情时间以利于同期配种,这是所有批次生产系统的关键;4)需要接受新的饲养系统,对熟悉旧有操作模式的猪场管理人员有一定的工作压力,猪场将经历一个过渡期,大约需要6 个月。
表5 三周批次生产系统中母猪生产流程表
如同任何一家公司的经营一样,所有的变革都需要事先计划与规则约束。接下来的重要工作,是确认目前猪场内的母猪群与配种适合期,接着准备后备母猪群,并且暂时性地调整仔猪断奶周龄。这绝对需要与种猪公司洽谈后备母猪的选购事宜。可能会有几批仔猪在21日龄前即断奶,这些做法都是为了达成猪场的长远生产目标。
表6 四周批次生产系统中母猪生产流程表
每一个批次补充的后备母猪群都必须保证数量足够,建议后备母猪群必须包含已发情第2 次、第3次与第4 次的母猪,以确保每个批次都能补进的后备母猪可达到配种目标。确认后备母猪的配种适合期是整个系统的基础,母猪断奶周时,后备母猪必须能够补进批次中准备进行配种。例如确认后备母猪在运输至场内5 d后会发情。
为了使三个周次的母猪集中在断奶后同期发情,以下为操作方法:1)按照周次将所有母猪分为上周已断奶,本周即将断奶与下周将断奶的母猪;2)对于上周已断奶的母猪以饲喂连续7 d烯丙孕素的方式处理,使这批母猪延后一周发情。或者将这批母猪在产床延后断奶一周,但这必须确保有足够产床空间操作或是移到户外哺乳;3)对于本周断奶的母猪则是按照正常的规划,继续执行四周龄断奶;4)对于原本预期下周断奶的母猪则提早一周断奶,也就是仔猪三周龄断奶。
上述方法的目的是能快速集中三周批次所需要的母猪头数,并且同时节省产床栏位的占用。
三周批次与四周批次生产系统的最大好处是使猪场提升生物安全与生产力、增加利润与员工的自主时间等。然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场内有计划且有紧密的合作基础上,工作人员需要密切联系与合作,虽然部分畜舍需要增加,但是整体上会大幅提高生产与工作效率,尤其是在当前非洲猪瘟疫情的背景下,猪场减少与外界接触的风险,就是生物安全措施的最高指导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