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文博
(河南省郑州市第十六人民医院肛肠科 郑州452470)
肛周脓肿是细菌侵袭而诱发的肛管及周边组织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若未及时处理可致中毒性休克、败血症,甚至病死[1]。近年受生活方式改变、免疫力随年龄减弱等各种因素影响肛周脓肿患病率有显著升高趋势。目前临床主要采取外科治疗,常见术式有切开引流术、切开挂线术,其手术原则在于同时保留括约肌正常生理功能,并充分引流,但二者各有利弊,存在二次手术风险,易增加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近年有学者提出,切开引流+内口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可提高一次治愈率,降低二次手术风险[2]。本研究旨在从复发率、创面愈合时间、手术安全性等方面探讨切开引流+内口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6 月~2018 年1 月我院肛周脓肿患者87 例,按手术方案分试验组44 例和参照组43 例。试验组男29 例,女15 例;年龄26~47 岁,平均年龄(36.45±4.61)岁;病程3~8 d,平均病程(5.47±1.06)d;体质量指数17.8~26.8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2.31±1.67)kg/m2;其中直肠黏膜脓肿11 例,肛周皮下脓肿28 例,坐骨直肠窝脓肿5 例。参照组男28 例,女15 例;年龄26~48岁,平均年龄(36.73±4.59)岁;病程3~8 d,平均病程(5.51±1.04)d;体质量指数17.8~26.9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2.28±1.63)kg/m2;其中直肠黏膜脓肿10 例,肛周皮下脓肿27 例,坐骨直肠窝脓肿6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病程、病灶位置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入组标准 (1)纳入标准:经临床体征、指诊、彩超诊断确诊者;无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疾病者;无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无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者;患者及其家属知情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2)排除标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直肠肿瘤患者;糖尿病患者;存在精神疾病、认知功能障碍史者。
1.3 治疗方法
1.3.1 试验组 行切开引流+内口挂线术。术前,完善血常规、指诊、彩超等基础检查。取截石位,静脉麻醉+局部浸润麻醉,消毒铺巾;医师食指于肛门内探查,确认脓肿位置、范围;肛门内镜探查脓肿区肛窦是否有红肿、硬结、感染、破溃、溢脓,探针探查内口,清除脓肿;在脓肿波动显著位置作弧形切口(高位脓肿)或放射状切口(低位脓肿),若无波动,注射器抽取脓液确定脓肿位置,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钝性分离,完全排脓,食指探查脓腔走向,分离脓腔,清理坏死组织;用过氧化氢溶液、0.9%氯化钠溶液、碘伏,冲洗脓肿腔;银探针辅助找到内口,于脓腔薄弱处或已破溃处出银探针,于切口、内口间以7 号线扎紧挂线,完全止血,包扎。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1周,遵医换药,1 次/d,至创面完全愈合。
1.3.2 参照组 行切开引流术。术前,完善血常规、指诊、彩超等基础检查。切开引流术操作同试验组。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1 周,遵医换药,1 次/d,至创面完全愈合。
1.4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用时、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2)比较两组一次治愈率。治愈判定标准:肛周疼痛等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创面愈合。(3)统计两组并发症(肛瘘、肛门失禁)发生率。(4)随访1 年,记录两组复发率。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两组手术用时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组别 n 手术用时(min) 创面愈合时间(d) 住院时间(d)试验组4412.98±2.0520.16±1.3716.43±1.71参照组4312.67±2.3125.74±2.0826.11±2.03 χ20.66214.81024.076 P 0.5100.0000.000
2.2 两组一次治愈率比较 试验组一次治愈41例,参照组一次治愈27 例;试验组一次治愈率为93.18%(41/44)高于参照组的62.79%(2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67,P=0.001)。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肛瘘2 例;参照组肛瘘3 例,肛门失禁1 例。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4.55%(2/44)与参照组的9.30%(4/43)相比较,无显著差异(χ2=0.205,P=0.651)。
2.4 两组复发情况比较 随访1 年,无脱落病例,均有效随访;试验组复发1 例,参照组复发4 例;试验组复发率2.27%(1/44)与参照组的9.30%(4/43)相比较,无显著差异(χ2=0.898,P=0.343)。
肛周脓肿是肛肠科三大疾病之一,占肛肠疾病的8%~25%[3]。以往临床多单纯采取切开引流术治疗,但术后肛瘘、脓肿复发率高,有报道显示,超过50.00%的患者需再次手术治疗[4]。因此,临床亟需完善治疗方案。
本研究采用切开引流+内口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结果显示,试验组一次治愈率高于参照组(P<0.05),与学者朱天正、钱海华等[5~6]研究结果相似,证实切开引流+内口挂线术能提高肛周脓肿一次治愈率。肛周脓肿手术成功关键在于完全清除内口,并严格掌握挂线松紧度,确保缓慢勒割括约肌,促进局部组织纤维化,边切开,边修复,维持原位粘连固定,确保引流畅通、充分,避免形成死腔、假性愈合[7]。切开引流+内口挂线术根据患者肛周脓肿情况按照低切、高挂原则处理,操作过程中针对病灶接近体表的单纯性脓肿,如肌间、皮下、黏膜下,将内口及其附近组织、坏死组织、脓腔壁等切除;挂线具有缓慢切割效果,使括约肌、直肠及附近组织发生炎性粘连,避免括约肌、直肠迅速收缩增加大便失禁的风险;同时,可起到兼顾内外引流的作用,便于彻底、充分引流,刺激肉芽组织形成[8]。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较参照组短(P<0.05),提示切开引流+内口挂线术能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促进病情康复,而并发症发生率并未升高。但是,本研究样本容量较小,后期需扩大样本容量,进行多样本中心研究。此外,本研究随访1 年,试验组有1 例复发,复发率2.27%,原因在于肛周脓肿位置深且复杂,术中难以完全清除坏死组织,同时脓腔内存在多个盲管或内口,难以完全避免形成死腔及假性愈合。针对上述情况,切开引流+内口挂线术中,医师需仔细、认真探查脓肿腔情况,尽量清除脓肿,最大程度地降低复发风险。综上所述,采用切开引流+内口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手术效果显著,能缩短术后创面愈合时间,提高一次治愈率,有效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