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洁 刘莎 刘立波
[摘 要] 在传统环境监测教学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问题,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成效,为此提出了新的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模式,并从实验课程以及项目的独立设置、前期准备、项目的实施以及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阐述,进一步分析新教学模式实施的方式以及内容。与此同时,更加关注教师责任心在整个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实践新的教学模式发现,新模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动手能力得到提升,学生也有了更加明确的科学作风。
[关 键 词] 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4-0112-02
高校环境类专业中,环境监测是一门必修的课程,在进行环境监测教学的过程中,分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两个模块,尤其是在实验教学环节,教学效果影响着整个课程的学习成效,又因为环境监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监测技能。[1]
因此,教师需要在实验教学中有效地带领学生掌握此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实验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监测技能不断增强,我们有必要不断地探索实验课程中的新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一、新实验教学模式实施的必要性
(一)传统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监测是我们环境专业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在当前高校环境监测实验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教学的效果,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总共64个学时,实验教学为16个学时,主要在理论教学课程上,而且实验项目的设置偏少,实验的主要内容为水样和大气的普通监测项目。实验课程学时有限,实验项目之间又是独立的,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达不到各种环境条件长期监测所需要的结果与数据,而只是简单地走实验流程,小组之间的实验对象相同,进而学生之间相互抄袭实验结果,对于实验结果应承担的责任意识不明确,这都让学生产生实验课只是走过场的心理,导致教学成效低下,难以达到课程的预期设计目标。
(二)新实验课程的特点
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实验教学难以有效开展,学生对实验教学课程的重视不够,监测技能的学习效果差,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在后期的学业提升以及就业中缺少竞争优势,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迫在眉睫。
1.加强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
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就是要让学生从根本上重视实验课程的学习,能够自主地进行实验课程学习,对实验结果有自己的追求,愿意亲自动手掌握监测技能,对平时缺乏学习动力的学生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
2.加强实验课程的引导性
新的实验课程教学更加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打破传统的按部就班的实验学习,科学地引导的前提是需要学生信任老师以及对实验课程存在一定的兴趣,同时教师的责任意识也同样重要,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拥有一定的人格魅力以及高水平的专业技能。[2]在进行实验教学当中,教师应当起到指引的作用,对学生取得的成功进行鼓励嘉奖,所以在实验设置中,教师应当对每位学生工作的重要程度进行阐述,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的实验教学中,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真正去了解学生的想法,摸透学生的特点,并按照学生的特性进行工作的分配,引导督促学生完成实验操作、结果记录等工作。
3.注重实验课程的合理性
课程的合理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验项目的设置合理;二是实验实施的方式合理。实验项目的设置需要考虑实验的内容以及学时的分配,内容应该结合实际检测中涉及的常规检测内容,并充分结合当前国家环保工作的重点,结合环保发展的潮流进行检测内容的设置。实验的每个项目之间应该相互联系,使我们的实验具备一定的综合性。对实验时长设置应当根据每个实验的特点进行设置,充分考虑每位学生的特点,结合实际不断地修改,以此达到更科学的效果。[3]实验的实施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实施方式的合理性影响着整个实验的成效,在新的实验模式下,变更传统实验固定时间点进行的方式,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自由合理地安排实验时间,开放实验室,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增加学生对实验结果的社会责任感。
二、新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
(一)设立独立的实验课程
当前,笔者所在的学校对环境专业的学生培养计划进行不断的适应修改,在当前学生的培养计划中,环境监测实验课程拥有了独立的学分,学习课时也比原来多了一倍。
(二)实验项目的科学设置
环境监测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我国对环境污染整治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因此,我校积极根据实际情况,对环境监测实验进行项目的不断调整,将实验课学时调整到24个学时,主要包括四个综合性的实验流程,首先,是对校园内人工湖的水样质量的监测,监测的指标包括色度、浊度、总悬浮物、溶解氧、亚硝酸盐、总氮、总磷、铵态氮等,此实验课程分配了14个学时;其次,是对校园空气质量及噪音的監测,我们专门邀请本地环保局主管空气质量的专业人员到我校,结合我校的国家空气监测站实地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及基本操作的演练,主要包括了PM2.5、SO2以及NOX的监测,以此进行AQI的计算,对我校空气质量进行评价,此实验项目分配了4个学时;再次,是对室内空气质量的监测,此实验课程需要学生对刚装修完毕的房屋进行甲醛和苯系物的监测,并以实验结果评判室内的空气质量,该项目分配了2个学时;最后,是对土壤中的重金属进行监测,众所周知,近年来土壤的重金属污染越来越严重,对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治理备受人们的关注,因此对土壤中重金属的监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根据社会时代的需求进行课程的设置,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该课程分配了4个学时。
对实验项目的设置我们既考虑了环境监测的常规工作,也综合考虑了生活应用以及当前我国环境监测的重点潮流工作,科学合理地设置了以上四个项目的监测。
(三)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
我们要想保证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注重实验的前期准备。前期准备工作主要涉及药物的配制、实验仪器的清洗、安装、检查,以及对学生进行小组的划分,规定每个小组实验完成的时间,以及设置合理的教师指导安排计划,根据每个学校学生的数量,将学生分为20人左右的大组,对每个大组又划分为2~3人的小组,小组合作完成所有的实验项目,教师还需要统计分析每个小组的完成时间,得到更加科学的时间安排,促进实验的有效进行。
(四)实验的实施
1.实验预习
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布置两组学生进行实验项目的具体要求与内容的预习,并指引学生查阅相关的指标数据值,根据预习情况撰写实验方案,方案需要涵盖如何采集样品、样品的处理环节以及实验的监测分析等指标。[4]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需要检查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根据方案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疑问,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实验的相关知识,在学生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之后允许学生进行实验,否则需要学生进一步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实验预习阶段合格后,教师指导本次准备实验的小组成员进行分工,明确实验的过程,前期药品耗材的准备,实验过程的讲解,实验过程的监督以及实验结果的评判和统计工作。
2.实验操作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对其他学生进行实验的讲解和操作,指导教师不允许再为学生提供详细的讲解,由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只扮演观察与记录的角色,只在学生出现实验错误的情况时及时纠正,解答学生在实验中碰到的问题。在不固定实验时间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拥有了极大的自由操作空间,但是却花费了教师更多的工作时间,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需要教师具备更多的耐心。[5]
3.实验审核
学生在实验操作完成后,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这个数据处理必须现场完成,计算监测结果,只有这样才是一次完整的监测实验。教师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检查,对数据存在的明显错误要求学生重新做实验。
(五)实验的考核
环境监测实验课程的考核可以一分为二,也就是平时成绩与结业考试成绩各占一半,平时成绩可以以预习占20%、样品制作占10%、实验操作占40%、实验结果报告占30%进行评定。
三、新实验教学模式取得的成效分析
根据我校对环境专业就业调查的报告显示,大概有20%的学生进行相关的环境监测工作,10%的学生选择读研,62%的学生则是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当我们采取新的实验教学模式之后,收到了良好的反馈,就上届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有5位学生在生源地的监测站进行工作,3位学生在企业进行化验工作,这已经表明我校培养的学生的监测技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从事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比例不断地攀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表现在读研比例的上涨,学生自我反映在新的实验课程学习中自我的监测技能得到提高,对今后的就业以及读研深造有更大的帮助。
四、結语
传统的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存在着许多不足,为此我们进行实验课程的改革显得尤为必要,在新的环境监测实验教学中,学生端正了对实验学习的态度,提升了学生的实验监测技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毕业就业的竞争力,这都是新实验模式下取得的成就。新的模式下,作为人民教师,应当积极担起自身重任,发现学生问题,帮助学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熊江波,颜晓,周春火.环境监测实验与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9(4):80-83.
[2]郭兴强.环境监测实验课程建设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7(35):54-55.
[3]纪靓靓,胡磊,袁旭音.科研成果在环境监测创新性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科学,2018(4):104-106.
[4]代学民,李士波,南国英.将微课应用于“环境监测实验”课程教学的探索[J].中国建设教育,2017(6):14-17.
[5]郭兴强.环境监测实验课程建设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7,4(35):48-49.
编辑 张 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