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融入中国画创作教学的策略研究

2020-05-10 18:53徐作先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14期
关键词:意蕴古典中国画

徐作先

[摘           要]  中国古典诗词和传统中国画审美追求的最终目标是意蕴和意境,二者的表达方式和抒情方式存在着一定的相同之处。因此在当今高校中国画创作教学课堂上,应充分理清古典诗词的内涵特征,借鉴古典诗词艺术形式的便捷手法去提升中国画创作的教学质量。

[关    键   词]  古典诗词;中国画创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4-0034-02

高校中国画的创作教学,应从提升画面内涵上进行系统探究,理顺传统中国画与古典诗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及两者之间的艺术脉络,将古典诗词与中国画创作教学建立有机联系,构建高效的中国画创作教学课堂。

一、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与中国画意境营造的相通性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诗境是指诗人主观的“情境”与客观存在的“物境”相融而升华的意蕴。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1]而传统中国画,其意境则是画家通过景物描绘,寓情于景,表达出思想情感所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的生成,是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蕴构成主要是通过寓情于景、寓情于物的艺术抒情方式,意境美是诗词最高审美境界,如婉约的含蓄或豪迈之激越等境界都能给人带来无穷的回味。中国画的意境的营造方式则是通过“立意”和“造境”来实现,通过对自然物象的组合、取舍,创造艺术的空间来营造画面的意境。清朝美学家笪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中国画的最高境界,讲究意境为上。北宋郭熙《林泉高致》中對意境的概括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源。”[2]他明确阐明了诗与画的“境界”关系,诗是无形的绘画语言,而画则可以表达出诗性。他要求画家应当以追求意境来创作,同时在创作时应体现诗意。

二、传统绘画和古典诗词两者的精神追求高度契合

任何艺术作品都蕴含着作者的某种精神追求。中国画从“以形写神”到“神形兼备”,为其发展延伸的主线,以“气韵生动”为其审美标准。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主要是借景抒情,如画竹喻“正直虚心”,画兰喻“君子”,画梅喻“傲骨”,将物象的精神带入自己的生命,讲究精神寄托,画山水则体现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触景生情,从而表现出人的品格和精神追求。

绘画的这些精神追求也通用于古典诗词创作中,体现了“诗言志”,以诗词抒发人内心的思想、志向、感情。诗词创作也是通过对物象的描写,从而得到感悟。观众通过诗人对景物的描绘和表现,来领略创作者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意境。自古以来,中国绘画和诗词创作从来没有脱离过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始终注重精神追求,表现精神的最高境界,在哲学思想上通过物象构建而融合为“天人合一”的无我境界。这就是中国绘画和诗词创作共同的精神追求。

三、中国绘画的想象性和诗词创作想象性的异曲同工

不管何种艺术形式的意境表现和精神追求,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想象是绘画和诗词创作的重要特征,作者通过想象,将自己的情感巧妙地融入艺术创作中去。

作者通过想象才能将诗词或绘画的空白和未定性,转化为跌宕起伏的层次感,给欣赏者留下想象空间,从而产生精神共鸣,无论绘画还是诗词的想象空间,都是双向关联的,创作者再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将自己的情感寓情于景物之时,才能将自己融入“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里。自宋元文人画兴起以来,文人士大夫更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在绘画中注入诗词的意境,使绘画更加充满诗情画意,丰富了传统绘画的层次内涵。反过来传统绘画的直观美感也使诗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诗与画之间始终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两者之间的联系更加融合与紧密,互相推动、相互发展。

四、以诗促画,诗画相融,提高中国画创作教学的水平

苏轼曾说“诗画本一律”,二者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高校的中国画创作教学可以从古典诗词中推出意蕴和内涵的意义和价值,这足以提示我们在从事中国画创作时,必须重视冥契神合的意境,不断从诗词艺术中汲取营养,促进中国画创作的教学。

(一)以古典诗词意境辅助中国画创作教学

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中国绘画理论上的“六法论”,把“气韵生动”放在首位,气韵生动正是中国画作品的“魂”,是画家所创造的艺术灵境,中国画讲究笔与墨合、情与景合、现实中无限丰富的景象,激起画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画家凭借这种感受,使绘画作品有诗一般的韵味,使观者无限神往。“画中有诗”要求画家创作作品时要用诗人般的想象力来经营画面的构成,要用诗人般的审美意趣来表情达意,使画面意境深远,气韵生动。因此,在高校中国画创作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如何借助古典诗词的艺术规律来促进学生中国画创作能力的提高,这不仅仅是在诗词佳句里寻找绘画的内容和题材,更要让学生深刻理解诗词的内涵魅力,把握诗词的最美意蕴,用诗人的般眼光来观察事物,用诗人般艺术的审美去领悟自然万物,把古典诗词的艺术意蕴与绘画的深远意境完美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以诗入画,让人感受到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层次去悟诗、学诗、写诗、吟诗,在提高绘画技巧的同时,也把功夫放在画外,真正做到诗画相融,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以诗入画”的意境构造方法体现出了诗画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只有让学生认识到传统中国画是在写实的基础上注重画面诗意的表现,通过以诗入画才能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清代画家邵梅臣《画耕偶录·论画山水》曰:“‘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余尝谓画山水以此四语为诀,能领悟四‘如字,则墨落情生,斯为无声之诗。”[3]诗境作为一种概括性的心理启示,以诗悟画,能在画家的潜意识中很快打开可以再现精神的想象空间。比如让学生感悟齐白石的画作《蛙声十里出山泉》,此画正是以清代诗人查慎行一首诗“莖火一星沿岸草,蛙声十里出山泉。新诗未必能谐俗,解事人稀莫浪传”所体现出的境界,齐白石不是直白地去描绘那些鼓腮鸣叫的青蛙,而是间接通过来自十里之外的山泉急流中的蝌蚪,去表现听不到却能联想、感受得到的蛙声,画面含蓄内敛,以画释诗,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白石老人对诗的感悟拿捏得十分精妙。这就是诗词和绘画在思想和精神上的融合,这样的融合使画面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意境。

(二)以古典诗词章法布局去观照中国画创作教学

诗画创作皆讲究章法,学生在进行中国画创作时,如果借鉴古诗词的布局谋篇去展开思路,将会茅塞顿开。古诗词的创作遵循虚实结合,讲究起、承、转、合。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说:“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如王维的诗《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诗的起笔,便用朝雨和轻尘两个意象描绘出一条被雨淋过没有尘土的适合出行的道路,承接句进行了真实的景物描写,巧妙地嵌入了客舍和柳色两个意象,为转句做好铺垫,转句则尽情抒展出离别之意,为最关键的句子,谓之“诗眼”,最后合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伤别之情卻不言而喻,扣合送别的主题。它巧妙地借助时空的转换,虚实结合,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意境。传统中国画创作中也同样出现了经营位置的开、合、呼、应,“开”就是要使人能够感觉到画面的蓄势和张力,要豁达、畅开,“合”指的是在“开”的基础上进行合拢的意思,实现“神合气闭”的效果,呼应则要求画面上的各种物象、元素的顾盼传情,勿以孤立存在,紧紧围绕画面的中心去进行布局,这中心就是所谓“画眼”。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古诗词的章法布局、关键句子中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借助古诗词的意蕴递进,去观照中国画创作布局造境,避免技法堆砌,缺乏生气。

(三)以古诗词的想象力突出画面的重点

古诗词的体裁形式,由于受字数的严格限制,表情达意言简意赅,所以惜墨如金。最简短的一首五言绝句,就可把一个故事或一件事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中国画创作也一样,如何进行画面的概括,尤为关键。高校美术专业的学生,适当学习一下古诗词的格律和押韵,掌握诗词的创作形式,就会凝词练句,提炼重点,反过来就会促进中国画的构思和取舍。比如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进行山水画写生训练时,景物杂乱无序,怎样构架自己的画面,这就得对景物进行取舍、组合,如果学会作诗,就用诗意语言去进行概括,提炼出自己的最深感受,理清画面的重点、主次。一首诗的意蕴就是一幅画的意境,再根据这种感受去进行写生创作就方便多了。

(四)让学生学会从诗词意境来衡量画家的作品底蕴

苏轼言王维的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宗白华说:“那幅画里若不能暗示或启发人写出这诗句来,它可能是一张很好的写实照片,却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品——画。”[4]历史上能留存下来的传统中国画作品,多是诗化了的画境,带有强烈的感染力。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中国画讲究虚实相生,讲究内涵,摒弃平铺直叙的陈述,它的底蕴是诗化的。所以说一首好诗,借助意象,笔探幽微,蕴含着深刻的物外之情。一幅好画,也应充满诗情,表达象外之旨,耐人寻味。作为当今的大学生,应充分吸收诗词歌赋的营养,探索绘画的优良传统,讲究笔墨气韵内涵义理,厚积底蕴,才能学有所得。

五、结语

诗词、书画的意境把握是两者艺术理论的核心要素,提炼古典诗词意境营造之精髓,研讨古典诗词意境表现之规律,为当代高校中国画创作教学提供有益借鉴。诗与画创作的有机结合,使诗词和中国绘画的精神和思想紧密融合,更好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内涵,对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内涵和专业中国画创作的理论指导起到积极作用,对促进中国画创作的课堂教学、延续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的基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王国维.王国维散文[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109.

[2]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257.

[3]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980.

[4]宗白华.美学散步:小言诗(文学)与绘画的分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意蕴古典中国画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书画名人汇
古典名画神配文,第一幅就笑了,哈哈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融合本土文化意蕴的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探寻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名师读意林
轻古典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