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社翠
历史学科是初中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该学科具有较强的文化性、人文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为了将该学科的内涵、价值发挥到最大,教师应致力于核心素养的渗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障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中逐渐形成的适用于个人发展及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及必备品格,是我国推进立德树人的重大举措,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较大的积极作用。而在历史学科中,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历史实证、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多个方面,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导向。
因此,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巧妙结合教学内容,不断地进行核心素养的渗透,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完善教学过程,推动学生的综合性发展等,力求将历史学科的价值全方位地彰显出来。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路径
1.汲取历史经验,树立价值观念。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结合教学内容,致力于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发散思维、开动脑筋,使其对历史事件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保障教学活动的持续、有效开展。
例如,在讲解“火烧圆明园”这一历史事件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前导入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此来增强课堂的感染力、情境性,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例如,教师可以以图片对比的方式,为学生展示圆明园被破坏前和被破坏后的图片,让学生在观察后谈谈自己的感想、感受等,使其在这样的情景中深刻地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荣辱感、爱国热情、责任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念,实现核心素养的渗透。
2.依据历史事件,提高解释分析与理解表达能力。
所谓历史理解,是指对历史事件加以叙述并理解其的真正意义,以此形成理性认知和情感取向,使学生能设身处地地了解具体史事,掌握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对问题形成正确的处理态度。而历史解释则是指应让学生将史料作为依据,结合自己的历史理解,对于历史事件加以正确的评判和分析等。这两个方面都是教师开展核心素养培养工作的重要导向。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对核心素养的内涵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促使学生的历史理解、解释能力大大增强,使其对历史事件形成正确的理解和判断,使得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例如,在学习完《鸦片战争》之后,由于学生已经对这一段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密切联系相关史事,包括我国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策略,通过和其他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对比,对鸦片战争爆发的真正原因进行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和解释能力。在这样的模式下,有些学生会站在国内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当时有着地广人多的特点,西方列强会通过鸦片战争而打开中国市场,继而获取到巨大利益;而有的学生却从国际视角出发,认为当时我国的政治体系和经济体系非常落后,清王朝所实施的闭关锁国政策腐败落后,对我国贸易的发展和流动产生了非常大的阻碍作用,对于英国的利益也产生限制,继而使其发动战争。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大大地强化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使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这对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绘制时间链,强化史料实证与时空观念。
在历史学科当中,时空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是指一个人对于特定空间、时间内所发生的事件间的关联,以形成的分析和联系意识。因此,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也应注重对学生时空观念和历史实证的培养,力求将学科价值展现出来。
例如,在讲解“一战”“二战”等历史事件时,由于该部分历史涉及的知识点、小战役非常多,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将这些事件一一地放置在对应的时间轴里,并在此基础上掌握事件间的相互联系,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实证能力,真正地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综上所述,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致力于核心素养教育的推进是至关重要的。采取这样的培養模式,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素养、历史解释能力等,另一方面也能提高教学质量,对于高效课堂的构建有着较大的积极作用,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关注的要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