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亚男
《中国山水画》是美术课八年级上期非常重要的一课,此課强调美术课所具有的人文性,视觉性,实践性和愉悦性。可知此课知识量丰富,难度大,不易掌握。特别是要带领学生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中国式的审美意趣,感受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也就成了本课最大的难题。
在传统课堂中为了让学生领会抽象的“意境之美”,通常会通过讲述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史,欣赏经典作品来完成学习。这样的学习内容安排是有巨大缺陷的,因为这种做法是将“意境之美”这个难题从深邃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式的审美意趣中割裂出来,单独放入山水画的创作的层面来讲解,不能真正体现出何为“意境之美”,也放弃“涵养人文精神”的初衷。“意境之美”是中国文化审美体现,如此宽泛深奥的内容如何使学生能在一堂课中就能理解、感受、掌握呢?显然光靠老师讲解是行不通的,寄希望于学生能自学成功更是天方夜谈。传统课堂中学习内容的安排,过于强调老师的素养而忽略了学生本该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也漠视学生个体差异,沉冗抽象的理论知识简直是学生的催眠利器,使得学习效果不佳。如何能让学生能在短短一堂课中就能体味出“意境之美”,并且让课堂充满“人文精神”的韵味?如何将抽象的难题转化为能直观感受的,易懂的,能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呢?——微课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好办法!
微课的优势在于它能把繁冗的理论知识进行微型化,碎片化和可视化。带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能轻松解决“意境之美”这一抽象的、繁冗的、宏大的、深奥的需要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攻破难点。同时可为学生提供自主的学习环境,通过制作微视频,学生可根据个体差异按需选择性学习。微课可丰富“意境之美”的知识内容,即拓宽认知的宽度。学生可通过反复的观看微视频,清晰感受和加深理解,即加深认知的程度。轻松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式审美意趣的大概念下,讲解“意境之美”,并能保持本课“人文精神”的韵味。
在此课中,首先要使学生产生这样的认知:审美是文化的外显,而文化的差异直接导致在艺术上的审美取向不同,审美取向的不同直接导致艺术作品展现出来的风貌自然也就不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意境之美了。在传统课堂上老师要讲解这一问题必得大费周章,学生还未必能理解并产生这样的认知。使用微课手段,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在视频中为同学们选取适合的片段,轻松使同学们在直观过程中产生文化差异导致审美取向不同的认知。视频中展示的是东西方的餐桌,西方人吃饭用刀叉,不同的食物得配不同的刀叉。中国人吃饭用筷子,一双筷子解决了所有的问题,画外音是“不同的文化氛围中,人们生活习俗的选择也是如此的不同。是什么原因让西方人选择了刀叉,而中国人选择了筷子呢?”在可视的条件下直接激发出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其实人们的选择都是最符合自己心中的理想用具,也最符合自己的审美需求的。那么东西方的审美需求有什么不同呢?”在视频中进一步提出问题,引发同学们思考“其实东西方的审美差异就如我们取食工具的一样,西方不同的菜得配不同的刀叉,专技专用——缜密、繁缛,文化骨子里重物趣,缜密理性。中国一双筷子吃遍天,一技多用——简朴、单纯,文化骨子里重意趣,单纯正如取食之筷子。”看到这里,同学们可直接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强烈反差,导致了审美取向的不同,加深对中国式审美重意趣,崇尚简朴,单纯的认知。为接下来理解山水画“意境美”做好铺垫,同时也兼顾了“涵养人文精神”的目标。
理解山水画的意境美,首先要感受大自然之美,微课可以多角度使用音、画、文字综合立体手段展示出大自然之美,给同学们带来直观的感受。视频中烟雨朦胧婉约的江南水乡配上吴侬软语的苏州评弹《姑苏行》创设出人在画中走趣高弄清雅之美境,气势磅礴豪放的《沁园春.雪》正好咏出了银装素裹的雄奇北国,孤烟直上的苍茫寂寥的大漠颇得李白诗歌《古风其十四》的神韵,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不正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茂林修竹野趣横生的西南画卷吗?烟波浩缈的大海配上古琴《春江花月夜》让人在听觉中体验出春江潮水连海平,滟滟随波千万里那种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美感,这每一种风景意境都能激发起同学们对美的热爱。美景融入相同意韵的中国古典音乐和诗词,浓浓的中国式韵味浸润着每个学生的心灵。使用微课手段能够多层次多角度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感和中国式审美意趣,能使学生更好的体味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最重要的是让同学们体味出中国文化骨子里自带的诗性:隔岸观柳,雾里看花的朦胧美感。这也正是山水画最大的意趣所在。中国画讲究的是搜尽奇峰打草稿,似是非是的状态,对物象的掌握也是控制在点到为止的尺度上,而更多的功夫用在花外的修养和笔墨的意境上,为其后讲解中国画诗、书、画、印四位一体埋下伏笔。
在《中国山水画》这课当中运用微视频的手段,轻而易举的就讲解清楚关于中国式审美,中国山水画意境的精妙之处,同时学生们能直观感受到山水之美,突破了繁冗沉闷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