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传播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路径探索

2020-05-09 09:47李儒俊刘阳
青年与社会 2020年4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李儒俊 刘阳

摘 要:“视觉文化”传播的发展既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积极影响,又不可避免的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去一定的困难。因此,探讨“视觉文化”传播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路径,对于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加强有重要的意义,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核心关键之一。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觉文化传播;创新路径

“视觉文化”传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承载文化重要的载体。“视觉文化”传播具有范围广、速度快和方式多元的特点。基于这些特点,依附于现代的科学技术之上,让“视觉文化”传播无处不在。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视觉文化”传播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其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的生活化;另一方面,其丰富的内容又会给西方不良思想的入侵以可乘之机。因此,对于“视觉文化”传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采取辩证的态度,客观看待,理性对待,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视觉文化”传播结合起来,在“视觉文化”传播视域下,拓展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路径,发掘“视觉文化”在教育上的相关作用。

一、视觉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播现状

从艺术到广告,从宣传到纪实摄影,从电影到网站,“视觉文化”越来越主导着全球文化。人们正在成为“视觉文化”的活跃生产者和消费者。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视觉传达对于应对全球文化的挑战至关重要。与文字相比,视觉语言在文化对话有其独特的优势。它以图像为信息载体,可以克服传播中出现的各种障碍,使信息传播更快、更准确、更生动。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充分释放了网络用户的话语权。网络“视觉文化”领域原始网络视频的发展异常活跃,已成为视觉艺术的一种新形式,同时也是“视觉文化”的创造者,同时呈现出新的文化特征。它从创造,传播和评论的一系列活动中针对特定的社会环境或观众进行。视觉传达已经成为在线交流的固有组成部分。

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都使得新时期的大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以视频、动画等形式出现的视觉文化为主要的休闲方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 4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统计,以短视频应用为代表的视觉文化产品满足了超过70%的网民对于休闲娱乐的碎片化需求,而在大学生中,更是超过90%以上的大学生表示曾经或者正在应用视觉文化产品,而有39.76%的大学生表示日常生活离不开视觉文化产品,诸如“抖音”、“微博”等。这部分大学生深陷后现代主义思潮,并被视觉文化所深深影响而不自知。

二、视觉文化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新形势下,“视觉文化”传播让当代大学生处于一个日新月异的文化环境当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文化需求,陈旧的教学内容更是让大学生产生了抵触情绪。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多媒体的使用,有有 75.9%的学生持支持的态度,有有 86.75%的大学生认为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能够让课程变得有趣,让自己能够更好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此同时,“视觉文化”传播也让一些西方的不良思想有了可乘之机,对大学生的思想建设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也有一定的阻碍。在“视觉文化”传播视域下,文化深度从三维推向二维,大众化、流行化成为文化传播的一个趋势。因此,正确认识“视觉文化”传播中的文化特征,正确处理“视觉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显著的超越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追求感官刺激却被提倡在价值取向上以文化精神的娱乐化。 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教育的矛盾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将迎接时代的挑战。“视觉文化”传播使学生从多元化的角度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塑造二十一世纪的思想政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视觉文化传播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路径

(一)完善视觉信息审核机制

“视覺文化”传播视域下,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视觉信息的传播者,利用“视觉文化”传播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为此,首先需要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觉信息审核机制,避免在传播过程中出现引导偏差。其次,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视觉文化”传播视域下,必须切实把握好理论内涵,在创新思想政治的引领方式的时候,主动应用视觉传播,在范围内将习近平思想和校园事业等理论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地面向大学生开展精准引导。最后,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觉信息审核机制离不开思政专家的指导。在高校党、团委成员的指导下,结合新时期视觉信息传播途径,明确在高校范围内的视觉现象传播的内容的正确。应用相关技术,屏蔽各类有违社会主义思想建设、有违社会正能量的三俗、反动信息,净化校园,实现对大学生视觉信息的引导。

(二)搭建传播新型平台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的发展,让现代大学生的文化氛围极为开发。智能手机的普及也使得“视觉文化”传播更进一步的发展。大量“视觉文化”传播平台,如微博、微信,如各类短视频平台等,都吸引了大量的大学生。因此,要想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不能绕开这些新型的“视觉文化”传播平台,同时,这些新型“视觉文化”传播平台也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逻辑与场域。科学合理地利用好这些新型“视觉文化”传播平台,能够断丰富和完善校园文化的同时,还能为思想引领工作添能助力。

首先,搭建传播新型平台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刻地把握好“视觉文化”传播规律,只有在掌握现代“视觉文化”传播规律的前提下,才能在“视觉文化”传播视域下,利用新型的传播平台为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添能助力。其次,大学生“视觉文化”活动的开展,要基于党的理论体系及思想的基础上,可以有效的应用多种“视觉文化”传播形式,但其内核不能动摇。最后,构建关于思想引领的青年话语表达体系和表达机制,利用“视觉文化”传播平台,如微博、微信,如各类短视频平台等,对大学生进行视觉刺激,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转换为大学生更易接受的审美形式,依托“视觉文化”传播,减少因为信息传播陈旧引起的“硬抵抗”,让大学生能够从心理上接受思政教育。

(三)建构视觉传播伦理

随着电子媒体可视化技术的发展,当前的视觉传播不仅体现了图像传播的一般规律,而且体现了日益膨胀的消费文化和享乐文化。一些大学生在虚拟网络环境中,随意传播一些图片、视频错误或虚假信息,而另一些缺乏视觉素养和理性思维的受众容易接受,对于信息的再传播,最终导致大学生的困惑、价值取向的偏离、对享乐和物质欲望的盲目追求、对传统伦理道德范畴的超越、真实交流能力和人际情感的弱化。

建构视觉传播伦理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强化校园舆论责任意识,积极发挥“视觉文化”传播理论和价值观的作用。必须扩大“视觉文化”传播的伦理标准和道德方法,以数字媒体技术为依托,增强思想政治引领方式的魅力。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校园内深入开展视觉信息净化活动,宣传正确的“视觉文化”,提高大学生抵御低速低俗腐蚀的能力,防止西方的和平演变,在青年学生的心中筑起一道道德约束的无形之墙,使视觉信息的传播合法化,遵守道德规范。

(四)促进视觉文化与文本教育有机结合

视觉文化除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给人们一定的视觉刺激之外,还具有部分促进人们交流的作用。而这种促进人们交流的作用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能够帮助教育者更好的同受教育者进行或者直接、或间接的互动。利用这一互动为契机,通过评论、留言等方式进行交流,利用动画、短视频等方式进行教育素材的结合,充分利用视觉文化来改善传统文本教育所存在的单向交流的缺陷,让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更加顺利的开展,在保留文本的同时,对于文本内容又能够用视觉文化来阐释。

对大学生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文本教学不仅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而且内容相对枯燥。而单纯的采用视觉文化进行教育,虽然能够提升学生的受教育的兴趣,但是,缺乏必要阐释的话,又会妨碍大学生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因此,在实践工作中,需要教育人员能够有效的将视觉文化与文本教育有机结合,配合视觉文化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讲解。一方面,让思想政治理论变得直观明确,容易接受;另一方面,让视觉文化变得有深度,体现思政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这样才能达到语言文本所无法比拟的教育效果。

新时期的教育工作,除了需要培养具备一定学识的人才之外,更需要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才。大学生的三观还没有完整的建立,极易受到来自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必须帮助大学生在复杂的外界干扰下,建立起独立的、正确的三观,把握好视觉文化与文本结合的度,避免负面消极的思想影响到学生的意识形态。与此同时,要使思想政治教育体现时代特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契合点,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真正体现其现实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同环节中,正视“视觉文化”传播所带来的影响,并且通过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消除“视觉文化”传播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去的不良影响,应用“视觉文化”传播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去的积极影响,对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总的来说,在“视觉文化”传播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立足“视觉文化”传播,在工作中积极融入大学生喜爱的“視觉文化”元素,以此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廖泽容,马智容,蒋先翠,等.基于“两微一端”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8,04(24):36-39.

[2] 吴小荣,谭酬志,黄芳萍,等.试论主题班会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创新——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主题班会课程化建设经验总结[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01(24):115-116.

[3] 肖晓哲.微时代、微平台、微载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37):233-234.

[4] 李志强.思想政治教育在推动大学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观念和行为的养成路径分析[A].中国武汉决策信息研究开发中心、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区域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中国武汉决策信息研究开发中心、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科技与企业》编辑部,2016:01.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江西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视觉文化传播视阈下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路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7DJYB003;本论文系2019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思政工作专项项目《视觉文化传播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路径研究》阶级性研成果。

作者简介:李儒俊(1968.02- ),男,汉族,研究生,江西抚州人,东华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文化传播;刘阳(1991.02- ),男,汉族,江西南昌人,研究生,东华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化传播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