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为主导何以可能

2020-05-09 10:32舒雅婷鲍金
决策与信息 2020年4期
关键词:主导地位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

舒雅婷 鲍金

[摘    要] 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得以充分彰显,但现阶段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和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各种违反马克思主义的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时而泛起,马克思主义面临被边缘化、空泛化和标签化的危险。面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存在的若干思想误区和实践难题,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术性话语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治性话语体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大众性话语体系。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0)04-0005-09

在2016年5月17日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1]习总书记还强调:“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1]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的话语体系是形成主导性话语权的基础,采用正确的社会科学方法完善话语体系是进一步巩固话语权的有效保障。马克思主义是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建构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表达方式来阐述概念,建构体系。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引领,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成果用大众性、通俗性的话语表达出来,从而创立符合人民群众需要、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这对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内涵

(一)话语、话语体系的界定

一种思想、理论、学说、知识、学术,从创立、发展到传播运用,总要通过一定的语言来塑造、成型和表达出来。话语既是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又是构成思想的重要元素。用福柯的话来讲,话语是“一个主体的扩散,连同它自身的不连续性在其中可以得到确定的总体”[2]。当然,话语体系不单纯等同于语言,它是有特定思想指向和价值取向的语言系统,是用话语连接起来的话语陈述群,即“陈述的一般体系”,背后反映的是意识形态指向,其实质就是一种领导权[3]。同时,话语体系是学术体系的反映、表达和传播方式,是构成学科体系之网的联结,主要包括概念、范畴、命题、判断、术语、语言等话语权和话语体系的界定,其中特定话语体系是特定话语的有规律、有方法的整合与汇集。话语体系以社会大多数人普遍无意识的使用为特征,在普遍无意识的传播中寻求一种有意义的、受到普遍认可的支配大众思维、行为的力量,形成一种主导的话语体系。而主导的话语体系一旦形成,就会寻求在学术、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的话语权,并不断掌握人民群众的思想,进一步巩固其主导地位。

(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界定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和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1]。哲學社会科学具有两种属性,一种是作为学术的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总结的实践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人类社会运动规律的普遍认识,同时也为人类探索新规律,进一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和指导(这种意义上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断更新,获得新的内容)。另一种意义上的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脱胎于一定社会形态,表现出鲜明的政治性、阶级性以及特定的意识形态色彩。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中国人民在长期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贴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人民的智慧,而构建起来的一整套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用中国话语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建构起来的一整套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特点和内在规律、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风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前进方向的哲学社会科学[4]。在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和情怀,主动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理论支持与话语导向,将中国话语深入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领域对各种概念的表述和指称中,用中国理论和中国话语解读中国实践,同时又不断概括出新概念、新范畴、新术语以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二、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面临的现实困境

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发展情况来看,现阶段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虽然在建构之中,但还尚未完全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表达与阐释的中国视野还不够广阔,以致于其未能全方位地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实质、实践特征、发展态势以及美好未来,在世界上也缺乏与中国经济地位相匹配的话语权。同时,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各种违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时而泛起,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与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理解还不够全面与深刻,从而导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构中的主导地位面临被削弱、被边缘化的危险。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还不巩固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挽救民族危亡,无数仁人志士相继提出不同的方案和主张,开展救亡图存运动,但都以失败告终,这标志着旧式农民运动、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改良主义以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等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行不通。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把握住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并在革命实践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飛跃。

改革开放后,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正确揭示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客观规律,解决了我国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难题,中国社会在经历深刻变革中,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并迎接“强起来”的伟大时代。可以说,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开始于党领导的伟大革命和建设历史实践,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有着中国特色的基本范畴、概念、表达方式、话语特点,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并由此来解释中国问题,指导中国实践。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是中国人民的自主选择和历史发展规律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保持意识形态属性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学说,是唤醒无产阶级主体意识、指导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压迫从而实现人类解放的思想理论武器,是无产阶级完整而又彻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恩格斯始终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维护广大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鲜明的阶级立场是其学说的重要特征。哲学社会科学具有社会属性,其社会属性是区分不同性质国家、民族哲学社会科学的直接标准[5],决定了哲学社会科学作为特定社会制度条件下产生的特定观念和思想。它的意识形态功能与社会制度具有较高的依存度,这也就决定了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忠诚和服务于其依托形成和发展的特定社会形态。没有纯之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所以任何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都会不可避免地反映和维护特定阶级的利益,代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发声,这就规定了带有明显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阶级利益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维护广大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发声,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这是由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政治属性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所共同决定的。

其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是哲学社会科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要求。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究竟什么思想应该在哲学社会科学中处于主导地位,不仅要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趋势,还要以客观现实性作为判断依据,也就是以这个国家的历史进程、具体情况为依据。我国的最大现实就是整个国家已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已经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资产阶级思想或者别的什么思想主导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就不能称之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就背离了现实性的客观要求,丧失了其本质属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因此,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指导思想同样要顺应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应当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中国客观现实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要求,充分发挥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的功能,并担负起历史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

四、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学术性话语体系、政治性话语体系和大众性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这是它重要的理论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实践所在。三者内在统一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之中,并在互动中相互借鉴,不断丰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以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理论和学术观点为职责,以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主导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学术性话语体系、政治性话语体系和大众性话语体系为着力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一)准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术性话语体系

正确认识马克思的思想、端正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是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前提,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与研究者站在什么立场,坚持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紧密相关。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和工作者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用正确的态度和立场对待马克思主义。在这个过程中,明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关系是一个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在狭义上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有关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总和的科学思想体系,广义上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原理,还涵盖后继者在实践中继承和运用其思想的基础上所形成和发展的科学思想,在内涵上形成了包括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根基、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主干、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核心的基本体系构架,其本质属性和旨归是为无产阶级革命及人类解放提供理论指导。

其次,要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一方面需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蕴含着反映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本原则,指明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以及实现远大理想的基本思维方式,是提供行动的指南。另一方面,要避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教条主义理解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机械化解读。生搬硬套、狭隘地把马克思主义看作一成不变的僵化理论,或者认为马克思的思想已经不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类似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同时,我们也不能片面地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为意识形态服务的空洞说教,而应看到马克思除了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方面的巨大贡献外,对社会学、美学、心理学、教育学、法学等哲学社会科学的其他领域都有深入研究,其理论成果也应该融入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的学术研究中,成为各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高校教师及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在深入学习、研究、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價值,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并将这种信仰转化为坚定的政治信念和理论自觉,主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方法等运用到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学术性话语体系的建构中,并逐步削弱西方学术话语体系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的影响。

最后,避免脱离中国实际空谈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学术研究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质,把理论研究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于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真懂、真用、真信马克思主义,不断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思想。还要积极做好其理论阐述、价值引导,设计好话语概念表达系统,不断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标识性概念,并结合新的国内外形势和实践发展不断提出具有主体性、创新性的观点,创造出新的理论成果,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体系、学术体系的内涵建设和表达方式。进而不断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用中国话语引领中国学术的发展,引导国际学术界关注与研究,对内讲好中国故事,对外传播好中国声音。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治性话语体系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理念、基本思想和话语表达机制。其中,政治性话语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意识形态认同的主要体现,主要是对大众性话语体系和学术性话语体系提供政策指引,这包括对大众性话语体系进行规范,对学术性话语体系研究者提出明确的指导思想规定以及立场准则,所以中国共产党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设计好、管理好、规范好、表达好政治性话语体系。首先,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立场,其核心是解决好构建什么样的政治性话语体系,是为少数人的利益服务还是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的话语立场问题。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意识,在遵循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前提下,立足于中国特殊的国情民情,始终自觉站在维护人民大众根本利益的阶级立场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的主体性特色和主人翁地位。

其次,在进行顶层设计时,在以学术性话语体系为理论导向的基础上,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尤其是运用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方法,将实然的历史标准与应然的价值标准在实际工作中有机结合。要做到将顶层设计与基层认同相统一,既要高屋建瓴,建立宏观体系,又要立足实践、脚踏实地,走近基层与关注民生,善于倾听人民声音和表达人民声音,考虑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公平正义地维护具有 “最大公约数”的人民主体话语权益。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既有统领功能、宏大话语概念的政治话语体系,也能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可、理解、接受与支持的政治性话语体系,既为学术性话语体系提供方向引领,彰显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也为大众性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强有力的话语支持。

最后,政治性话语体系的建构也要凸显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世界关怀和开阔胸襟。马克思、恩格斯始终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奔走呼号,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在世界发展的基础上建构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是世界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离不开良好的世界大环境,所以要积极推动国际友好话语体系的形成。要打破西方主导和垄断的话语体系桎梏,在与世界文明友好交流、包容互鉴中积极发出中国声音,凸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价值,寻求世界各国人民的理解、认同,也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勇于向世界表达自己的声音提供有益借鉴。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概念,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大众性话语体系

大众性话语是学术性话语、政治性话语的通俗化解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应该是一个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理解和认可的话语体系。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构建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大众性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理论旨归。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大众性话语体系,首先要加强和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建设,从整体上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建设工程,充分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述工作。在系统学习、深入理解、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正确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理论实质、价值旨趣,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话语表达出来。

其次,在向大众传递的过程中注意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表达形式,积极开展田野调查、实地走访、理论宣讲,让理论真正走向实际,走向民众,让民众敢于表达自己的心声,并能在全面掌握民情的情况下积极开展自主沟通与交流。要积极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推进工作,凝聚社会共识,加强价值引领,在植根实践中构建马克思主义主导的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在全社会形成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凝聚力、向心力。

最后,要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中汲取养分,做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工作,丰富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1]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思维方式和哲学智慧同马克思主义具有内在的融通性,与当代中国国情、战略取向以及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行为紧密相联,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了深厚的思想积淀和文化基础[6]。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大众性话语体系过程中,结合时代发展要求,整合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必经之途。这既包括古代优秀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也包括近代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故事等素材。要运用好这些宝贵资源,充分发掘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的连接点。要以点带面,开展系列实践教育活动,这不仅可以构建让人们自觉接受、认同的话语体系,缓解学术性和政治性话语过于晦涩难懂而导致的理解困难,也可以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性话语品质和境界,纠正各种社会思潮影响下的话语偏差。在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以推陈出新的现代化取向中,优化大众性话语体系构建环境是重点,这既要防止落入西方新自由主义的花招圈套,被西方普世价值包裹的糖衣炮弹所侵蚀,也要防止跌进历史虚无主义怪论陷阱。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大众性话语体系建构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  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3]  谢伏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J].中国社会科学,2019,(3).

[4]  常改香.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19,(1).

[5]  董艺,邓纯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主导地位[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9,(2).

[6]  王遐见.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主导的哲学社会科学主体话语体系建构[J].世界哲学,2019,(1).

[责任编辑:李利林]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with Marxism as the leading role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story since modern times, and also the internal requir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The scientificity and truth of Marxism have to be fully demonstrated i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hina. However, at this stage,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inese style and Chinese style guided by Marxism has not been completely formed. In the field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anti Marxism and all kinds of social thoughts are surging, and Marxism is marginalized, emptied and labeled. In the face of some ideological and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the majority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workers need to understand the scientific system of Marxism, build an academic discourse system guided by Marxism, adhere to the basic position of Marxism, build a political discourse system guided by Marxism, and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hree makes it possible to construct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with Marxism as the leading role.

Keywords: Marxism; dominant position;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discourse system

猜你喜欢
主导地位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浅析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
亲其师,信其道
浅谈油画的画法技巧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