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智清
摘 要:古村落作为人类的栖息点,在漫长历史洪流中积淀、承载了大量历史文化。然而随着现代化建设及旅游业的兴起,不少古村落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只有在尊重古村落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其存在现状,才可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利用。通过对南长滩村选址的分析,揭示宁夏南长滩村党项后裔得以保留、避免同化及发展的原因,并探讨对该村初步的保护及开发利用。
关键词:南长滩村;选址;保护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7.039
党项族作为一个民族实体在我国历史洪流中存在过一段时间,并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在党项族部落的八个分支中,以拓跋部最强,于公元1038年建立西夏王朝,至公元1227年被蒙古所灭,此后党项人失去了共同的生活区域,不得不与其它民族混居,逐渐被汉、藏、蒙古等民族同化,从而将这近200年的有着党项特色的西夏文化也画上了句号。然而当人们都以为党项族已成为历史时,一个自称党项后裔,属拓跋部的边远村子出现在现代人的视野里,这就是宁夏南长滩村。本文通过对宁夏南长滩村选址的分析,初步探讨南长滩村党项后裔得以保留,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保留特色本族文化,避免被异族文化同化及发展的原因,并进一步分析对该村的保护及开发利用。
1 南长滩村概况
1.1 地理位置
南长滩村位于宁夏省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香山乡,距离中卫市区70多公里,独自坐落在人烟稀少的宁夏、甘肃两省交界处。村子因坐拥狭长的河滩地而得名曰南长滩村,而河滩的形成得益于黄河对于黑山峡长年累月的冲刷与淤积,在这片群山环绕的河滩上,南长滩村几乎成了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而黄河水则转弯绕流过南长滩村,使村子形成背山面水的格局。该村占地约194.5平方公里,拥有“三个宁夏第一”:宁夏黄河第一村、宁夏黄河第一渡、宁夏黄河第一漂。
1.2 历史沿革
公元1227年,在西夏被蒙古大军屠戮殆尽之际,西夏党项族的一支拓跋氏,逃难并世代定居于此,数百年之后终于又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南长滩村人口规模千余人,村中多復姓拓跋,世代相传为西夏党项后裔,更保存有完整珍贵的族谱。在经过西夏学泰斗李范文先生在二十世纪80年代对南长滩村进行考察后,更加认定其村民确是西夏党项后裔。一度被外界认为消失于世的西夏党项民族如今再次惊艳的出现在世人眼中,使得成为千古之谜的党项历史、文化有望揭开神秘的面纱。该村在2008年12月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是宁夏首个历史文化名村。
2 南长滩村选址特点及原因
南长滩村四周群山环绕,坐落于开阔的月牙形长滩之上,背靠大山,一面向水,地理位置绝佳。体现了依据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及村落与自然山水相切合的村落选址原则,除了这些自然景观因素外,该村落选择在南长滩扎根繁衍,也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
2.1 躲避战乱
在古代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人们背井离乡寻找更安全,更适合生存的地方。据考证该村落是蒙古大军对西夏赶尽杀绝之际,贵族党项拓跋部一支为避战祸,乘羊皮筏于黄河之上逆流到此,此地人迹罕至,且濒临黄河岸边土地肥沃,为生存提供了最基础保障。
南长滩村背山面水,连绵不绝的山脉形成天然屏障,保证了村子稳定的地理环境。进出村庄的山路崎岖,均需渡过黄河,且地处中卫最西深山里,与外界交通不便,地理位置相对隐蔽,因此党项拓跋部一支成功的躲避了蒙古大军的追杀。党项人在这里自给自足、繁衍生息,民族的血脉得以保留并代代相传,此村也成为数百年不为外人所知的“世外桃源”,更避免了其他民族的入侵和同化。
2.2 生存保障及发展空间
古代部族的居住地选址往往要考虑部族的发展,人口的扩张,这就要求所选区域有足够大的发展空间、肥沃的土地和充足的水源。南长滩地处黄河大转弯处且其南面形成月牙状的长滩,保证有较为平坦、开阔的地面作为休养生息处,且群山环绕的大环境及周边较低的小山丘共同构成了相对稳定的小环境、小气候。气候稳定的小环境是安居乐业的前提,是相地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同时由于黄河的滋养,两岸边肥沃的土地,适合农耕及放牧,为党项人提供了稳定的生活来源。前临黄河,更是保证了源源不绝的水源,可就地取水,用于生活、畜牧、耕地灌溉。群山之中,各种动植物也提供了额外的生活补给 。因此为逃难至此的党项人提供了良好的体养生息之处。
2.3 建筑材料获取影响
南长滩村的土壤主要是黄土,湿润的黄土具有很强的粘性,是良好的建筑材料,因此建造遮风避雨的屋舍便可就地取材,大大降低了人力物力。当时的党项人筑墙时将土夯实,风干后便成了坚硬的土墙,可抵挡强风沙袭击。因地处西北,气候干燥,风沙较大,因此所建土房大多相对矮小,建筑风格也较单一,建筑形式多以合院类为主,且由于地域风蚀原因,土房使用年限较短,因此鲜有保存下来的百年老建筑。
2.4 自然地势优势
月牙形的长滩边上有较多低矮连绵的山丘,较高的地势加上稳定的地质是绝佳的民居建造之地,村中建筑建在此处,雨天时不易积水,随坡而散的雨水可顺势汇集到地势较低的长滩上最后流入黄河。而在长滩边上开垦耕地,不仅易于灌溉,更有肥沃的土地作为丰收的保障。
3 南长滩保护及开发利用
古村落作为人类的定居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保留了大量的历史遗迹,是历史文化的淀积,成为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现代化建设及旅游业的兴起,不少古村落正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失去了原本的特色和风貌。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们只有深入了解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及现状才能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
3.1 南长滩村保护存在的问题
南长滩村是百年历史古村,党项人长期居住于此,基本本色保存了党项人特有的历史文化及特色,因拥有完整的族谱,对研究党项人文、历史文化及风俗民情有着重大的意义。但同时,长久的隔绝于世,使得其发展相对滞后于现代文明。
目前其面临着“人”和“钱”的问题,不利于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自该村与外界通车后,青壮年外出务工,逐渐向城镇迁居外流,人口逐年递减。该村地处群山之中,进出交通十分不便,村中公共基础设施较为缺乏,人们生活来源有限,收入水平较低,村民环境保护意识较差等,是人口流失及游客较少的主要原因。
目前村中民居以低矮砖墙房为主,还有少数土房和木房。由于土墙易遭风蚀雨浸,村落老建筑难以长久保持,故村中具民族、区域特色的古建筑少有留存。
3.2 保护和利用
南长滩村作为宁夏首个“全国历史文化名村”,是重点保护的古村落,可趁机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3.2.1 特色产业
南长滩村背山面水,黄河两岸峭壁林立,河滩宽长,风景独特,村中有400亩左右的梨树和枣树,其中不少梨树和枣树是已有三四百年树龄的古树,而这些古树与南长滩村一起见证着历史,见证着那段曾经刻苦铭心的沧桑,作为珍贵的古村资源应被很好的保护起来。同时,每年春季400亩左右梨树、枣树为人们休闲旅游提供了绝佳的赏花、体验采摘、品果活动,可作为该村经济收入来源之一。
3.2.2 民族文化
虽然土建筑难以保存,但应该保持村庄的整体布局,保持村里原有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让游客感受到党项人家的特色。在这里可以开展农家乐,既为游客休憩、饮食提供场地,又可使游客走进党项人家,体验党项文化,也可增加村民收入。村中新增建设在不影响大环境大格局的前提下,更要以西夏文化为特色,使外界更多的了解西夏,感受西夏文化,吸引更多人走近宁夏,走近南长滩,走近神秘的党项民族文化。
3.2.3 文化載体回归
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保护好该村落同时,提供充足的资金进行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是重中之重,改善交通环境,村中大环境,以吸引更多的游客。给当地村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机会,使更多青壮年这些民族文化载体回归家园的建设,树立起保护历史文化名村的意识,发扬民族文化,使南长滩村的文化从根上得以保留。
4 结语
迫于生存、繁衍种族,党项先人运用自己优秀的智慧于危难之际选址于具很好防卫功能与保障生息的南长滩,使得党项子孙得以平安跨越数百年,如今南长滩村又重新出现在现代人的视野里,将为揭开神秘西夏,走近党项民族带来一道曙光,其历史文化价值难以估量。因此,如何保护和发展南长滩村特色珍贵的民族文化,如何使其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则是今后值得深思与研究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魏清华.党项族史学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1.
[2]金涛,张晓林,金飚.中国传统农村聚落营造思想浅析[J].人文地理,2002,17(05):25-28.
[3]刘致平.中国居住建筑简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49-252.
[4]李思宏.湘西山地村落形态特征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