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网络流行语的规范化研究

2020-05-09 13:41刘贵阳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9期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生态文明治理

刘贵阳

摘 要:网络流行语是伴随网络交际产生的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其表现形式丰富,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社会现实。网络是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的基础,但同时也为不文明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网络并非法外之地,网络流行语的文明和规范与否对网络生态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想净化网络生态环境,必须从网络流行语入手进行规范和治理。据此,主要对网络流行语出现的新特征进行归纳,进而基于当前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从个人、网络平台、政府政策这三方面对不文明网络流行语的治理规范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特征;生态文明;规范;治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9.088

0 引言

网络是当今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流行语这种区别于传统书面形式的语言在网络交际中逐渐产生并传播,现已成为一种社会方言,并且能够反映社会的发展和变化。陈新仁,余维(2008)指出公共领域中的话语中蕴含着与之相关的思想观念等,因此网络作为一个公共平台,其语言亦是如此。语言中蕴含着的思想观念不仅对人,也会对交际环境产生影响,因此网络流行语和网络生态密切相关。但随着当今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流行语的表达方式更为多样化,这使得某些不文明的网络流行语以多种方式出现在网络平台中,对这些词语的监管和治理是净化网络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网络流行语的治理和规范提出相应建议,江南,庄园(2004)提出要对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进行积极地限制约束,引导规范,以科学辩证的态度方法对待网络语言;邓军,段慧如(2004)以网络语言的定义、分类、特征为基础探索其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及如何规范网络语言;邓文彬(2009)就网络语言的规范提出要符合全民语言发展的规律,利于交际的总原则和七条分原则;陈春雷(2011)提出找出网络语言失范的原因,树立正确观念才能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杨勇,张泉(2015)针对网络语言造成的语言污染问题提出从跟踪、评估和监管三方面保护母语的纯洁性。生态语言学为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提供了,因此本文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针对网络流行语中呈现的不文明现象,探究如何对其进行治理和规范。

1 语言生态和生态语言学

Haugen(1972)首次提出语言生态这个术语,是指“特定于言语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语言学”由Halliday(1990)提出,是关于生态学和语言学的研究,即如何用语言解决生态问题。黄国文(2016)指出“生态语言学是一个由生态学和语言学结合而形成的交叉学科,其任务是通过研究语言的生态因素和语言与生态的关系揭示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最初生态语言学关注的重点是语言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随着生态语言学的发展,其关注点逐渐扩大为语言和社会的关系。Matthiessen(2009)提出生态语言学不仅关注语言的社会环境,也关注社会的生态环境。

语言离不开社会,因此语言和社会环境、社会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网络是社会的一部分,且随着社会发展与其联系愈加密切,网络流行语产生于网络,网络流行语的质量影响网络生态,网络环境的健康与否取决于人们在网络中的言语是否文明,因此网络流行语的文明与否势必会对社会环境和网络生态产生极大的影响。通过语言生态的角度对网络流行语的构成进行分析,探究其中与语言生态相悖的内容,使网络流行语在规范和治理方面更加有效。

2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问题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较为明显,曹进,刘芳(2008)对网络流行语的构词特点进行了总结,主要分为缩略语、数字、谐音词、派生词、图片、键构符和语码混用现象。然而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网络流行语也出现了以下三种新的变化和特征。

首先是表达方式上出现新变化,使用者可以将所想要表达的内容编辑到图片上,甚至发表动态图片,在某些社交软件中输入某些特定的词句就会出现与之对应的图片或者动图,然而图片内容中不文明语言会随着网络传播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其次是用表情符号替代敏感词,如“酸”直接可以被表情符号“[柠檬]”所替代,“心机婊”可以用三个表情“[心][鸡][表]”所替代,这一类网络流行语往往是某些不文明语言或者敏感字符的替代品。最后是与社会上具有重要影响或者在公众中引起巨大反响的事件相关的网络语言层出不穷,由此产生的网络流行语对社会和网络生态产生直接影响,如“老司机”,“且行且珍惜”等。

对此,应该用辩证的态度看待网络流行语,一方面输入方式的丰富使得网络流行语得以更加直观,生动地表达出来;另一方面也为不文明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不文明的网络流行语借助图片、表情等符号在网络中得以留存并传播,如上所述的“心机婊[心][鸡][表]”,或者是在图片中编辑不文明词句,这类不文明的流行语破坏了网络生态,易引发网络中的冲突、谩骂等不文明现象,在网络中的冲突甚至很有可能会演变为现实中的冲突;此外不文明网络流行语进入人际交往中还会对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是应该被重点关注的。

3 网络流行语的规范措施

陈汝东(1996)指出语言文明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并且从语言文字体系、言语交际秩序、言语行为质量、言语素养以及言语环境五方面对语言文明进行探究。保持良好的网络生态,文明的网络流行语是必要条件。目前无论是政府相关部门还是社交平台都采取措施加强对网络语言的监管,如设置网警、屏蔽敏感字、限制评论、设置举报选项、查封账号等。当前网络生态正逐渐好转,但要谨防不文明网络流行语再次入侵,必须与时俱进。网络流行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因此对其治理不能松懈,网络流行语的治理规范需要从个人、社交平台、政府三者共同努力。

网民在进行网络交际聊天的过程中应注意提高自身的言语素养,言语素养的高低决定语言文明的程度。在网络交际中,首先,网民应该注重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知识水平,了解所使用词语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含义,不可乱用;其次,网民应该提高自身道德水平,规范自身的行为,在网络交际中避免使用含有暴力、色情、辱骂、歧视等不文明字眼的词汇,以避免在网络交际中引起不必要的冲突或扩大冲突,在网络中遇到人身攻击或者歧视等不文明不道德现象时,应向网络平台管理者进行举报;最后,网民应该提高自身语言运用能力,用合适的词语,以合适的方式表达自身观点,以避免造成曲解和误会。言语素养的提高不仅依赖于个人的努力,也依赖于国家和社会的积极引导和教育,政府政策措施的规范和制约。网民言语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其在網络中言语行为质量的提高,较高的言语素养意味着网络语言的使用更加符合言语交际规律和秩序,符合公众的审美和社会道德要求,使得网络流行语更文明,网络生态更和谐,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网络平台的管理者应维护网络生态尽量免受不文明语言的污染。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社会环境的良好与否决定着网络环境的好坏,社会环境的改变会引起网络环境发生相似的变化,同样网络环境的改变也会影响社会环境。因此网络平台的管理者应该努力为网民提供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网络交际环境。为此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首先管理者应该在网络中提供积极向上的话题或者信息内容,以供网民参与讨论;其次管理者应尽量避免提供具有明显的倾向性、争议性、政治性的话题,以此来避免不同群体之间的大规模的争吵、谩骂等不文明现象;但由于网络的互动性和开放性,难以完全避免出现辱骂、歧视、语言暴力等不文明现象,为此网络平台的管理者可以对相关的回复或者帖子进行删除,或对谩骂者禁言;若不文明网络流行语的数量较多,则可采取关闭评论的措施以减少其消极影响,净化网络生态。

政府应该出台细致政策对网络流行语和网民的行为进行规范和制约,不能任由其随意发展。首先对网络流行语中不文明语言进行分类,将带有消极含义或者有悖于社会道德和审美的词语予以屏蔽;其次在外来语的使用方面,应对外来语中具有消极含义的词语进行归纳并予以限制。此外,对于网民的不文明行为,政府已出台相应措施,将其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对违反者进行惩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构建良好的网络生态。

4 结语

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多种多样,并且呈现出由方便交际向社会化、由复杂输入方式向简单输入方式的转变,其内涵意义愈发丰富,使用范围愈发扩大,由一种特定语言可以衍生出多种变体;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流行语还会出现更多的特点。网络生态的建设并非一人一朝一夕之事,网络生态文明的构建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政府针对网络语言文明采取的政策措施是依据和保障,网络管理者负责维护和谐稳定绿色的网络环境,而网民作为网络语言使用的主体,其言语素质和言语行为的质量是构建网络语言生态文明的决定性因素和具体体现;构建良好的网络生态并非一劳永逸,网络流行语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时期,网络流行语会呈现出新的特点,针对网络流行语呈现出的新特点,应将其纳入语言文明的框架中进行判断其积极健康与否,对于积极健康的网络流行语应予以支持鼓励,而对于消极的流行语则应予以修正或者屏蔽。网络作为当今社会的一部分,健康的网络流行语是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体现,良好的网络生态也是生态文明的一种体现,作为人类第三次科技革命进步的标志之一,网络和社会相互影响。因此健康的网络流行语有利于建设良好的网络生态,良好的网络生态对社会的发展和生态文明的进步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新仁,余维.语用学研究需要更宽广的视野——日本语用学会第十届年会报道[J].中国外语,2008,(02):108-111.

[2]江南,庄园.网络语言规范与建设构想[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2):51-56.

[3]邓军,段慧如.论网络语言与规范问题[J].求索,2004,(08):119-120.

[4]邓文彬.网络语言的定位与规范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30(01):273-27.

[5]陈春雷.从失范走向规范——关于网络语言影响及规范策略的思考[J].学术界,2011,(04):195-202+288-289.

[6]杨勇,张泉.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网络流行语的语言污染及治理探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5,(01):137-141.

[7]Hugen,E.The Ecology of Language [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

[8]Halliday,M.A.K.New ways of meaning:a challenge to applied linguistics[A].In fill,a.and muhlhausler,p.(eds.).the ecolinguistics reader[C].London:Continuum,2001.

[9]黄国文.生态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J].中国外语,2016,13(01):1+9-12.

[10]Matthiessen,C.M.I.M.Ideas and new directions[A].In Halliday,M.A.K&J.Webster (eds.).Continuum Companion to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C].London: Continuum,2009:12-58.

[11]曹进,刘芳.从模因论看网络语言词汇特点[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會科学版),2008,(01):46-50.

[12]陈汝东.论语言文明[J].语文建设,1996,(11):36-40.

猜你喜欢
网络流行语生态文明治理
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思政教育的影响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