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谈价格、先行生产、火速驰援,在此次抗“疫”中,具备医用防护服、隔离服等研发和产业化能力的中纺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而物资紧缺是防控工作的焦点、难点、痛点,医用防护服、口罩等物资尚处于紧张状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医疗物资是保障。面对疫情,作为央企的中国通用技术集团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中纺院”)将支撑保障疫情防控当作头等大事,加班加点、全力生产防护服面料,并通过协调、呼吁,努力搭建起一条防护服、隔离服生产链,支援战“疫”一线。
2月3日,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向中纺院发来一封《关于做好疫情防控物资生产的函》,提出中纺院要发挥好中央企业科研、生产、资源整合的优势,全力做好医用防护服的生产工作,整合医用防护服产业链资源,以最快速度形成生产能力,支持国家统一调拨,支援地方抗击疫情。
这是继2月2日,工信部将中纺院下属中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确定为工信部防护服面料重点生产供应单位后,再次向中纺院发出的“军令”。
事实上,除夕当天,中纺院已经第一时间成立了医用防护材料及制品应急工作组,并在当天召开紧急会议,明确责任分工,在科技攻关、生产制造、组织协调等方面作出安排部署。中纺院提出“不谈价格、先行生产、火速驰援”十二字原则,启动2000 万元专项资金保障生产供应。同时,公司做好内外部相关企业从纤维、织造无纺布、织物复合到成衣加工全产业链的生产资源整合,全力保证医用防护服的后续稳定供应,同时郑重承诺服务抗疫战线的医疗保障物资绝不涨价。“我们要全力投入生产,让更多医护人员尽快穿上‘战袍’!”中国通用技术集团中纺院党委书记、董事长庄小雄在24 小时不间断生产赶制防护服面料的车间发出这样的呐喊。
为完成工信部交予的使命,中纺院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大整合产业链资源力度,从生产要素着手,不断联系落实医用防护服原料生产企业、面料生产企业、成衣加工企业、灭菌包装企业等,发挥科研优势,推进相关企业技改工作,全力扩大一次性医用防护服产能。在高速生产的同时严把质量关,发挥中纺院组织协调整合产业链作用,协助政府为一次性医用防护服面料生产企业提供检测绿色通道。
自疫情发生以来,中纺院及下属企业一刻未停,火速行动起来,团结一心、联合战“疫”。中纺新材料开足马力24 小时不间断生产,想尽办法扩大产能,保障应急物资高质高效供应。2月1日,中纺新材料生产一次性防护服面料2 万多米,比复工初期的产量2000 多米提高了10 多倍。仅仅过了不到10天,其日产能已经提高至3万多米,可满足1 万多件医用防护服加工需要。目前公司原材料储备总产量可达100 万米,后续将根据生产需求继续扩大产能。为了提高产量,中纺新材料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尽全力挖掘自身产能,还与台湾设备供应商对接,加快另一条生产线的改造。
与中纺新材料共同战斗的还有中纺院绿色纤维股份公司和东伦科技实业公司。接到复工通知后,中纺绿纤迅速调整产品结构,生产出可用于医用防护服、医用口罩的专用纤维——卫赛尔TM(NWCELLTM),该纤维具有亲肤特性,可以很好解决医务人员因佩戴口罩而出现的脸部红肿问题;此外,中纺绿纤还与下游企业合作开发并生产76 万片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毒湿巾。得知要生产防护服基材,东伦公司10 余名一线工人立刻赶到公司加班,按照公司要求做好防护,一经进厂,不得外出,他们放弃了休息、放弃与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光,提前进厂复工,保证了生产的顺利进行。
就在中纺新材料“快马加鞭”之时,却出现缺少关键设备的情况。得知消息后,北京中丽制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组织有关员工,在人力资源不足、生产原料不足、供应链短缺、道路封闭的重重艰难下,历经30 个小时的连续奋战,将第一批、第二批医用防护服面料生产用关键设备和20 套A 字型支架送达中纺新材料公司车间。随后,中丽制机两名员工又日夜兼程,驱车32 个小时往返北京和常州,加急采购了一批关键配件,解决了中纺新材料的燃眉之急,进一步提升了中纺新材料产能。
作为纺织服装检测行业的“国家队”,中纺标检验认证有限公司从1月25日大年初一开始,就投入到防护材料标准检验工作中,成立了标准检测应急小组,组织相关人员对国内外现有相关防护服、防护口罩方面的标准进行了梳理,整理出各类防护用品标准的应用范围、技术要求、检测方法以及对所需材料的要求,为中纺院应急材料的生产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这个约20 人参与的应急工作,不分昼夜,加班加点,以满足中纺院应急材料生产检测的需要。截至2月1日,完成测试样品18 批次,累积测试项目约50 项。此外,中纺标还参与了工信部和中纺联组织的标准比较专家群,展开对防护服、防护口罩等防护物资的国内外标准比较,对我国标准与国外标准的异同和适用性,以及相应国外产品的合理应用及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相关防护用品疫情防控指导意见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力解决进口医疗防护物资在国内的使用制约。
同样在春节假期一天都没有休息过的还有中纺院(浙江)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浙江分院)的员工,在中纺院抗“疫”部署中,浙江分院接到了“负责医用防护服加工工作”的紧急任务——全力寻找医用一次性防护服系列生产企业和灭菌包装企业,与此同时绍兴市政府也传来同样的需求。大年三十上午,浙江分院医用防护应急小组成立。整个春节期间,小组成员都在搜集、联系防护服生产厂家。经过10 余天的不懈努力,2月初浙江分院已打造了一条完整的医用一次性防护服生产链,并制定了首批10 万件防护服的生产计划。
很快,中纺院搭建起的产业链就发挥出了重要作用。2月6日,浙江分院接到紧急任务——为在抗疫最前线,保障武汉市民生活、接送医护人员的东风车队制作2 万件“专用隔离服”。2月10日,第一批防疫急需物资——7000 件加强型隔离服正式下线,打包专车发往武汉前线。次日,第二批隔离服共计13000 件再次发出。
生产交付能够如此顺利,是因为浙江分院在前期为搭建产业链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就在接到紧急任务的前4天,浙江分院和浙江德清金乾公司签订了30 万米面料采购合同。为了帮助企业尽快复工,中纺院主动协调,请工信部给浙江德清金乾所在当地政府发函,当地政府积极配合,第一时间批复并满足该公司复工所有条件;为了加快对防疫急需物资检测速度,中纺院还协调国家药监局、上海市医疗器械检测所,对浙江德清金乾公司的面料检测开辟了绿色通道,缩短了整个检测周期,节约了大量的宝贵时间。
目前,这场战“疫”到了最关键的时候。在此次抗“疫”中,作为我国纺织行业最大的综合性科研院所和纺织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具备医用防护服、隔离服、一次性手术服、多功能三防手术服、可重复使用手术防护服、口罩、一次性消毒巾和消毒剂及防护整理剂等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能力的中纺院发挥了重要作用,显示出央企担当,疫情当下,他们不谈价格、先行生产、火速驰援,尽心竭力为我国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着力量。
重点参与新冠肺炎抗“疫”的中纺院下属企业一览
中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中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武清开发区,一直致力于多功能涂层与纺织复合面料的研究开发及生产,是国内研发能力最强、最具影响力的纺织涂层与复合面料的生产企业之一,可生产一次性、标准型隔离型等防护服面料。公司曾在2003年抗击非典时研发生产医用一次性防护服面料受到表彰。截至发稿,中纺新材料每天产能提高至3 万多米,可满足1 万多件医用防护服加工需要。
北京中丽制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中丽制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具有40 多年生产化纤成套设备的经验,是中国最大的现代化化纤机械制造基地之一,引进世界先进水平的各类加工中心、数控车床等制造加工设备,建立了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化纤成套设备生产线和组装线。在此次抗疫中,中丽制机为解决中纺新材料关键设备短缺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纺标检验认证股份有限公司
中纺标检验认证股份有限公司,是纺织服装标准检测行业的“国家队”,在标准研究制定尤其是生态安全健康方面一直处于领头羊的作用,在标准信息和国际化方面也起着主力作用。2月7日,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了取得资质认定的医疗器械防护用品检验检测机构名单,中纺标和国家纺织制品质检中心名列其中,具备对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的检测能力。
中纺院(浙江)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纺院(浙江)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立足绍兴、辐射长三角,在染整技术、功能性差别化和高性能纤维、产业用纺织品、纺织化工和生物技术、纺织关键设备和装置等纺织高新技术领域,广泛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成果转化、质量检测、人员培训等服务。此次,搭建防护服、隔离服生产链,以最快速度保证防护服生产,浙江分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纺院绿色纤维股份公司
中纺院绿色纤维股份公司的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产业化项目拥有自主研发技术,打破了国外长期技术垄断,其生产出的Lyocell 纤维绿色环保,兼具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诸多优异性能,被称为“21世纪的绿色纤维”。疫情发生后,该公司不仅生产出专用纤维——卫赛尔TM,还与下游用户合作开发出针对此次病毒的消毒湿巾及亲肤感更好的口罩,目前口罩样品已送检,随后将安排批量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