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言
【摘要】目的:观察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的效果及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7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胆结石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实验组接受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切口疼痛程度及消化功能康复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等临床指标。结果:实验组术后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切口疼痛程度及消化功能康复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均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值得临床工作推广应用。
【关键词】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结石;不良反应
腹腔镜技术的出现有效减轻了腹部外科手术产生的创伤。由于人们对于完美的追求,具有更小创伤甚至是无瘢痕、无创伤的外科手术技术在临床上逐渐得到广泛应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出现不仅实现了这一目标,同时减少了感染的发生风险[1]。本研究以100例胆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进一步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7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胆结石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研究前已得到了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女23例,男27例;平均年龄(51.82±12.36)岁。观察组女25例,男25例;平均年龄(52.48±11.26)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年龄、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对照组采用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腹腔镜的建立方法为常规四孔法,将置于脐部5 mm 处的Trocar腹腔镜作为标本取出通道及肠管外通道,操作前分别在右上腹肋缘下腋前线及右中腹旁锁骨中线5 mm 处置入Trocar,再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实验组患者则接受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首先建立脐部手术通道,然后在患者脐上缘皱襞2.5 cm处作弧形皮肤切口,建立气腹(12~14 mm Hg),在患者腹脐处插入腹腔镜,进行单孔腔镜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切口疼痛程度及消化功能康复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臨床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实验组切口疼痛程度、术后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消化功能康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00%,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0%,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胆结石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法为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此治疗方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的创伤,但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2]。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出现,不仅有效减轻了患者创伤,且相对分离的镜头与操作器械使活动度与灵活率大大提升,在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同时,手术安全性也能够得到有效保证[3]。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术后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切口疼痛程度及消化功能康复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
参考文献:
[1]刘莹.胆结石患者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围术期护理[J].医学信息,2018,31(z1):96-98.
[2]陈胜.悬吊式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19):133-134.
[3]郑宏乾.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胆结石患者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15):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