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研究

2020-05-08 08:46孙照
今日财富 2020年11期
关键词:慢就业就业指导校企

孙照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日益突显,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将“慢就业”划分为“积极的慢就业”和“消极的慢就业”并辩证对待,客观分析高校毕业生“慢就业”问题的影响因素,提出政府参与、社会引导,校企合作、开拓市场,分类指导、精准帮扶,家校联动、协同育人等四面解决措施。

一、认识慢就业

穩就业是最大的经济和民生问题,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和迅速发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每年“就业人数逐年攀高”“史上最难就业季”“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加上某些主客观原因,近几年“慢就业”现象日渐突出。研究分析“慢就业”问题,探寻其形成原因,以问题为导向对症施策,从而解决或者缓解“慢就业”问题,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发展和稳定、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具有积极意义。

“慢就业”区别于“毕业即就业”的传统就业观念,这部分毕业生不着急就业,而是选择暂时游历、等待就业时机、休养、陪父母等。“慢就业”分为“积极的慢就业”和“消极的慢就业”,“积极的慢就业”是毕业生为了实现高质量就业而暂时选择不就业,他们需要在“慢就业”过程中提升实力、寻找机遇,有下一阶段明确的奋斗目标;而“消极的慢就业”则是一部分毕业生因人生规划不明晰、综合素质欠佳、不愿意吃苦头,而选择逃避就业,最终由“慢就业”质变为“懒就业”。

二、“慢就业”形成的原因

(一)高等教育发展与传统观念存在矛盾冲突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和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每年毕业生都创历史新高,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他们只是普通劳动者。“毕业即就业”“一个萝卜一个坑”,“统包统分”式的传统就业分配制度已经变为“相亲式”的双向选择就业方式。但是传统的就业观念远远滞后于时代发展的脚步,很多家庭固守着陈旧思想,“铁饭碗”“非北上广发达城市不去”观念仍然根深蒂固。而部分毕业生仍然存在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情况,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导致错失诸多就业机遇。

(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促进就业形式多元化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时代到来,一大批新兴职业随之产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了就业压力,同时也严重冲击了传统行业和实体经济。互联网背景下,就业形式呈现多远化,职业岗位灵活多变,工作时间、工作地点更具有弹性,深受95后毕业生的喜爱和追捧。但是,这些职业相对而言约束力小,随意性较大,对毕业生就业观念和职业生涯规划带来一定冲击,“网红”“赚钱容易”“来钱快”的职业成为部分人的目标追求。

(三)就业结构性矛盾和供需不匹配双重矛盾

经济社会迅速发展,高校专业发展和调整跟不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加剧了人才和市场供需矛盾。因专业调整滞后导致热门专业学生供大于求,加上毕业生对就业存在较高的期望值,便陷入“毕业生应聘不到工作,用人单位招不到毕业生”的怪圈。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部分毕业生求职屡屡受挫,就业信心受到打击,若高校就业指导和帮扶不能“一生一策”无缝衔接,那这部分毕业生就会放慢求职脚步转入“慢就业”队伍中。

(四)家庭经济改善和宽容氛围加剧慢就业现象

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惠及每个家庭,加上国家关于扶贫帮扶等制度和政策的日趋完善,95后毕业生家庭经济条件日渐富裕,尤其是发达地区,殷实的物质基础为毕业生“慢就业”提供了资本。区别于“毕业即就业”的传统就业方式,大部分家长并非急于收回付出多年的教育投资,而是希望子女宁缺毋滥、等待时机,要么考研深造要么考公考编找一份比较体面的工作。受家庭经济基础和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加剧了近年来毕业生“有业不就”的“慢就业”现象。

(五)精准就业指导缺乏和学生职业规划能力不足,

高校普遍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课程,基本实现了整体层面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大学生人数增多,“一对一”的咨询和指导还难以普及。加之社会思潮和职业多元化潜移默化影响着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和就业观,内心层面的波动不容易及时察觉,高校指导教师的精准指导帮扶难以无缝衔接。同时各高校一般将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作为通识课设置,学分普遍较低,学生重视不足,授课效果反馈和考核不到位,学生上课效果打折扣。部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明晰,消极度日,因就业技能和综合能力欠缺逃避就业,成为“毕剩客”,甚至质变为“啃老族”。

三、高校毕业生“慢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参与,社会引导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稳就业”居“六稳”之首。国家不断制定、出台相关就业利好政策,各地政府也制定了符合本区域实际情况的就业制度和政策,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政府应该加大监管力度,打破用工单位性别等就业壁垒,鼓励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净化就业竞争环境。政府要充分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对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开展专项培训工作,解决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经验不足、求职技能欠缺问题,打通毕业生成功就业最后一公里。社会需要加强就业评价正面引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破薪资待遇论价值、“铁饭碗”等拜金主义求职观念。鼓励毕业生就业多元化选择,引导毕业生端正就业态度、明确就业目标、服务国家大局,让毕业生自愿到基层、到一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真正以爱国情激发强国志,以强国志投身报国行。

(二)校企合作,开拓市场

用人单位作为人才的直接使用者,对于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最有发言权。只有深化校企合作平台,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全过程,高校才能培养出与社会经济同步、匹配的高质量毕业生,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高校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想在前、出实招,整合各方面资源,深化校企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导师、就业基地、校企开放日等多种形式,嵌入到学生四年培养过程,校企合力培养出与时代发展和企业需求无缝衔接的高质量毕业生。同时,学生可以提早接触职场信息、感受工作氛围,将就业工作前置,增强主动就业的积极性。受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有些专业是热门专业,需要高校挖掘更高质量、更广平台、更好空间的优质大型单位;对于部分偏冷专业,高校要争取更多的就业资源以保障毕业生求职需求。学习能力强、综合素质过硬的毕业生,更希望寻觅到优质雇主,而成长较慢、技能欠缺的毕业生,难以从容应对就业求职,这要求高校要分层次、有重点的进行市场开拓,就业推荐更要“量体裁衣”“量身定制”。

(三)分类指导,精准帮扶

对于“慢就业”问题,要辩证分析、区别对待。有目标、有规划、基于职业发展而选择“慢就业”,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对此应持有宽容和尊重的态度。但是为防止人力资源浪费和节省时间成本,如何缩短“积极的慢就业”过渡时间,如何缩小其群体数量,需要高校提早摸排、分类指导,提升考研、考公等初次成功率,即使毕业生走出校门仍要“扶上马送一程”延长就业指导期限,直至成功就业。因自身技能欠缺或者就业资源不足而对就业丧失信心、逃避就业的毕业生群体,需要高校全面摸排其就业意向、就业需求和求职困难,想其所想、急其所需、解其所困,建立就业动态档案,适时提供就业指导和帮扶。依托互联网智能匹配功能,分类别、分层次、全过程、全方位实现毕业生求职需求。面对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高校更要积极推行教育供给侧改革,深化内涵式发展,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教育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人施策,践行立德树人的使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四)家校联动,协同育人

“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只有加强家校联动,凝聚育人合力,高校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实践分析表明,“家庭支持”对于“慢就业”选择影响较大,高校需要联合家庭力量帮助毕业生了解行业动态、认清就业形势、提升就业能力、把握求职节奏,实现及时就业、优质就业。家校联动过程中,通过家访等方式,引导部分家长摒弃陈旧落后思想,转变“铁饭碗”“官本位”“天之骄子”“精英教育”的观念,正确认识高等教育大众化,尊重毕业生就业的自主选择,杜绝“大包大揽”,助力毕业生理性、科学、提早就业。毕业生父母要注重引导毕业生树立科学、积极的就业观念,不以薪资待遇论价值,不在盲目中等待机会,而是在“边干边学”积累经验寻找更好机遇。家境日趋富裕殷实,物质的满足不是父母宠溺子女、孩子不思进取的倚仗,更不应成为青年贡献社会、实现个人的价值的绊脚石。(作者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慢就业就业指导校企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优化策略探析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与优化分析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如何给高职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