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涛
摘 要 中国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迅猛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是政府税收和国家财力的最大贡献者。由于整体经济环境和自身特征,民营企业在经营中存在诸多风险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发展能力和竞争力。因此,民营企业应定期对财务内控现状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制约企业良性经营发展的各类问题。企业管理层要增强风险意识,建立风险防范机制。财务内控是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中重要的事项,其贯穿于企业所有业务活动。民营企业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财务内控体系,不仅有利于民营企业规范财务操作,降低运营风险,也有利于促进民营企业健康良好的经营发展。本文主要阐述民营企业开展财务内部控制的意义,对民营企业面临的风险及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民营企业加强财务内控的对策建议,希望能为增强民营企业财务内控意识、提高财务内控水平发挥参考作用。
关键词 民营企业 财务管理 内部控制
一、财务内控对民营企业的重要意义
民营企业财务内控是企业为了保证经济业务有序开展,保护企业财产安全,防范、稽查业务活动中的舞弊行为,保证各项经济业务的真实合法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财务内控的目的在于强化企业风险管理、合理分权,在各项业务环节实现监督和预警,使风险事项在事前有提醒,事中有方案,事后有处理。企业财务内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内控政策与程序要和企业的发展战略有效统一起来,使各种财务活动在内控机制的约束下有序开展,最大限度地保证和维护企业相关利益。当前,由于各种原因,很多民营企业对财务内控不够重视,经济活动存在诸多漏洞和风险。如果这些风险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和解决,不仅会影响企业经营效率和经营效益,甚至会影响到企業的生存发展。因此,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及完善财务内控机制,有助于民营企业规范各项经济活动,有效防范和减少业务人员舞弊行为,同时也能促进经济业务的顺利实施,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资产的安全。可见,民营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民营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民营企业生存竞争剧烈,企业面临的风险既来自企业内部环境,也来自企业的外部环境。企业规避风险的当务之急是寻求战略决策的科学化,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企业经营风险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勇于迎接挑战才能占据主动,否则只有被淘汰出局。从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其面临的重大风险主要有4个方面,分别是战略规划风险、经营风险、财务报告风险和合规风险。
(一)战略规划风险
经调查机构确认,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仅为3年半,这导致民营企业寿命减少,主要是源于企业战略规划选择错误。民营企业在作战略决策时,如果没有考虑自身所能承受的风险容量和风险容限,而盲目地追求扩张,就可能出现一系列因发展战略选择错误而造成现实风险;反之,如果过于保守经营,又可能丧失市场机会。抓住发展机遇,尽量规避经营风险是优秀企业管理者能力的体现。民营企业缺乏清晰和长远的战略目标,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没有落地的实施战略,即便当下企业效益好,也不确保以后会一直盈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随波逐流,难免会被市场淘汰。类似的案例有很多,曾经连续14年占据市场份额第一的诺基亚手机,因没有及时跟进受用户欢迎的智能手机技术,仍然固执地坚持原来的技术路线和产品,结果被其他品牌相继赶超,错失良机而致日薄西山。
(二)经营风险
民营企业的经营风险主要源于管理制度和业务控制流程的缺失,导致业务不规范、不精细。一些小规模民营企业成立时间短,处于快速发展行业,这类企业多数经营者的精力主要放在市场拓展、扩大经营方面,不重视企业管理制度和流程的建设和实施,使得经营风险逐渐积累。也有一些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阶段之后,由于经营者的个人管理能力以及风险认知不足,没有为企业建立和实施科学的管理和控制机制,使企业管理出现松懈,最终由兴旺转为衰落。
(三)财务报告风险
财务报告风险主要源于民营企业财务内控薄弱及会计错弊的发生。在企业各项经济活动中,由于财务内控管理缺失或不足,以及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财务无法获取有效财务核算数据。而会计错弊主要是财务人员在运用会计政策方面存在的错误或发生故意舞弊行为,导致财务报告数据错误、失真。财务内控薄弱及会计错弊的发生,导致财务报告不能真实反映企业实际情况,企业外部使用者因为获取的不是真实的企业财务数据,可能因此作出错误决策或蒙受损失。从企业内部治理来看,企业由于不能出具准确的财务分析,使风险和存在的问题未能得到及时纠正,让企业一直处于风险旋涡之中。
(四)合规风险
民营企业股东主要是由民间资本发起,追逐高利润高回报。这些企业由于先天条件的不足,普遍存在公司治理、网络安全、民间融资、行业限制、知识产权纠纷、偷税漏税、劳动纠纷等重大问题。这些都可能导致民营企业面临诸多合规问题而遭受法律制裁或监管处罚,造成重大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有一些民营企业管理者心思不用在合规经营,投机意识却很强,专门利用个别行业政策法规不完善和政府部门监管不严漏洞,从事一些违法业务活动,谋取利益。例如,有些正常经营的民营企业涉足非法融资或虚开发票等违规业务,常见报端。这些企业不仅公司和法人面临着巨大的法律风险,还会损害和殃及相关人利益,严重的还会造成社会性群体事件。
三、中小民营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民营企业面临风险的现实使得民营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非常有必要,但我国民营企业的现状又使得民营企业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的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
(一)内部控制和风险意识薄弱
我国民营企业很多属于家族化、作坊式、粗放式经营模式,企业管理形式随意化、人治化、不守规则。高层管理者多为家族成员,他们背景多为行业技术领域专业人才,企业管理重心偏重技术和市场开发。企业生存的压力迫使管理者特别重视企业的短期效益,将更多的人财物投入能够快速带来实际效益的销售和生产部门,忽视了对公司经营管理的投入,造成整体管理水平较差。表现为公司内部职能分工不明确,任人唯亲,一人多岗,经济活动缺少监管和监督,工作中推诿扯皮,中层管理者不担当等内部管理问题。管理者对内部控制和风险意识的忽视,会使财务部门不被重视,财务职能单一,只定位为核算部门,忽视了财务在内控上的监督和管理职能。有些中小民营企业管理者也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聘用经验丰富的专业财务管理人员,聘请财务咨询公司指导和建立财务内控体系。然而,内控政策的实施和有效执行,需要管理者的强力支持,否则即是形同虚设,不能为企业带来实际效益。
(二)缺乏审计监督机制
通常中小民营企业考虑业务复杂程度及人力成本因素,很少会设置独立的审计监察部门。有些企业会临时从其他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审计监察部门,并任命公司高管或财务负责人兼管审计监察工作,但分管领导和抽调人员重心工作通常倾向于本职工作。如果内部审计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和人才支撑,人治化情况较多,审查复核职能流于形式,则不能实现真正的业务环节过程监督控制。当企业内部缺乏审计监督或审计效果不力的情况下,聘请外部审计机构进行业务和财务审计就显得尤为必要。但是,如果企业管理者审计意识淡薄,仅把审计当成一项例行公事,或者觉得审计是项费钱、耗时又毫无价值的活动,他就很难会运用审计监督的办法来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发现运营中存在的風险。
(三)财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财务数据缺乏决策指导作用
很多中小民营企业,因其规模、人力、物力有限,只聘用很少的人单独从事会计记录业务,或任用亲属和兼职财务作为会计人员。财务人员专业水平较差,财务操作经验和技能不足,财务职能工作还停留在会计核算阶段,缺乏综合的财务数据分析能力,甚至没有能力按照会计准则进行恰当的会计处理和编制提交财务报表。企业财务工作意识薄弱,会计核算不精细,财务数据统计不及时,财务报表分析不完整,致使企业的各项决策缺乏可靠、及时的信息,不能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准确的参考信息。
(四)信息化建设落后,缺乏高效的管理平台
企业实现信息化就是将企业的流程规范化、管理简便化、信息对称化,是民营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然而,多数中小民营企业信息化水平仍然比较低下,信息化进程缓慢。有些业务链较长的制造业、电商服务业企业,对企业资源实时共享有现实需求,但企业却只有财务软件的总账模块,用来记录会计基础信息,甚至有的企业老板还在要求员工手工登记账簿。当企业没有信息化管理平台,生产经营过程中各业务环节数据会脱节,业务和财务数据不能实时共享,造成各业务部门之间各自为政,数据传递滞后,人力和物力浪费在重复劳动上,增加了办公成本支出,并且无法提高整体工作效率。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落后、缺乏高效的管理平台,是中小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财务无法实现有效控制的原因之一。
四、民营企业加强财务内控的建议
(一)增强内部控制意识
民营企业股东及管理层应加强学习和培训,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推动公司建立健全企业内控政策。只有管理者真正认识到财务内控对企业自身的益处,才会在企业管理中强力推动和支持开展财务内控工作。企业管理层应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财务在内控中的作用。同时,民营企业管理层要及时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了解业务进展情况,预防未来市场变化可能带来的不利因素,做到事前有预防办法,事中有控制方案,事后有减损措施,让全员都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
(二)建立完善内部审核监督
民营企业管理者设置企业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时,既要总揽全局,也要分散权力,让人员在各业务环节相互配合、相互约束、相互监督。努力做到将权力与责任逐级落实到各级部门和人员,部门工作内容权责清晰,跨部门协作业务有监督,形成有流程、有节点的相互协作与制约关系。重要岗位不可以一人多岗,不相容职务岗位分离,让发生经济活动过程中的经办人、审核人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例如,记账会计和收付款出纳不得一人兼任,仓库保管员不得兼任采购员,网银操作制单和复核不可是同一人,购销合同的拟定、审核、签章由不同的人负责。
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应设立独立的监督机构,并利用内外审相结合的方式对业务活动进行稽核,确保财务内部控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内部审计是贯穿在整个企业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并不只有事后监督、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才是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因此,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要对经济活动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审查,尽快处理发现的问题,将企业经营风险控制在最低的限度内,确保企业各方面利益。
(三)完善财务控制制度及流程,加强财务分析
开展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企业需要选拔经验丰富、专业技能强的人员来填充财务队伍,提高财务人员整体素质。企业管理者应推动财务负责人完善和落实财务内部控制度,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性。财务内部控制制度通常包括会计核算管理、采购管理、存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预算管理、费用报销管理、成本管理、销售管理等制度。企业建立财务内控制度时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参照《会计准则》《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等政策,从以下两个思路来拟定制度:第一,拟定制度时就应考虑企业现有组织架构和岗位配置,不可完全照搬其他公司制度。第二,将监督和审核流程化,确保经济业务各环节对人财物的监督和把控程序可执行,并且没有漏洞。在遵循以上思路的基础上再根据企业经营活动和开展业务的必要程序建立相应的财务内控制度。
企业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需要通过财务分析展现。财务人员可从财务报表和账务核算明细入手,运用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或因素分析法,通过相应财务指标对企业生产成本、销售收入、投融资、项目资金投入、盈利情况、获利能力、资产管理效率等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价,并将财务指标折射出的现实问题反馈给上级,以便管理层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或调整经营策略。
(四)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
企业实现财务业务信息化有助于企业快速成长,能大大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使企业经营中各工作环节进度实时更新、实时可追踪查询,让管理者对企业的经营情况了如指掌,同时也保证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及完整性。内控机制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贯彻落实,对于企业的经营来讲可以更省力,节约人力成本。企业管理者可从企业利益最大化视角,评估开展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可行性,评估信息化软硬件投入的机会成本,结合企业业务量和对信息化需求,确定信息系统,建立最佳时机。企业建立信息化系统时,需将业务环节管理思路和需求应用到信息化管理系统,安排专人负责信息化系统各操作板块,实时将企业经营信息记录于信息化系统内,业务衔接部门即可实时使用共享数据。运用信息化系统,还可通过系统对业务和财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为管理者及时提供决策信息。但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只是一套管理工具,使用效果好坏完全取决于人。使用得好,企业产生良性循环,经营管理越来越顺畅;使用得不好,则浪费人力、财力,不能切实为企业带来效益。
五、结语
中小民营企业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企业缺少财务内控的严重风险,认真剖析本企业经营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努力提升企业财务内控水平,让财务内控深入经济业务各环节,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长期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为北京美房网科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刘毅.关于中小民营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分析[J].中国商论,2019(04):87-88.
[2] 武勇超.我国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8(18):208-209.
[3] 魏亮.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J].知识经济,2018(15):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