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倪浩
5月7日0时起,黑龙江下调牡丹江市林口县风险等级至低风险区,自此黑龙江省125个县(市、区)均已成为低风险地区。这也意味着从5月7日起,全国所有县域均调整为低风险区,中高风险区全部清零。但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在7日发布会上强调,新冠肺炎疫情仍有很大不确定性,要严防疫情反弹。目前,境外疫情扩散蔓延势头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国内个别地区出现聚集性疫情,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仍然考验着中国的疫情防控大局。
这次“清零”意义有多重大
4月30日,北京市下调朝阳区风险等级至低风险区,全国高风险区被清零。5月6日和5月7日,黑龙江省分别下调哈尔滨南岗区、绥芬河市和牡丹江市林口县风险等级至低风险区,自此,全国中高级风险区全部清零,全国所有县域均调为低风险区。
被境外输入疫情重压的绥芬河市于5月6日被下调为低风险区,同时,随着最后一名回国人员被解除隔离,绥芬河口岸入境集中隔离的1258人实现清零。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鏖战将近一个月的边陲小城,迎来一个新阶段,全城的防控措施也在逐步放松。《环球时报》从绥芬河官方网站了解到,5月6日,绥芬河发布《关于调整全市小区防控有关工作的通知》,放松4月以来的小区封闭管理措施,其中规定小区居民进出小区不再受限制,废除原来每户每3天只许一人外出的政策。另外,为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取消了G331公路绥芬河、东宁交界处防疫检查站,出入城货车司乘人员只需测温扫描身份证后即可放行。
国内一位防疫专家7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全国中高风险区全部清零是中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一个具体表现,说明中国整体上已处于疫情低风险阶段。“按既往经验,冠状病毒的流行季节是每年10月至第二年的4月,现在已过了立夏,所以这也对应着疫情的传播到了一个低风险阶段。”
还有哪些风险必须注意
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中国疫情防控中仍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5月6日召开会议指出,当前,境外疫情扩散蔓延势头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国内个别地区出现聚集性疫情,新冠肺炎疫情还有很大不确定性。米锋在7日的发布会上也强调要严防疫情反弹。
武汉大学医学部病毒研究所教授杨占秋7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与内防反弹相比,更应该注意的是境外输入。作为病毒研究专家,杨占秋提醒说,境内外病例感染的病毒类型不一样,将导致对境外病例的检疫难度提升,甚至难以检出。“因为国内的检测试剂盒是根据中国国内感染的病毒研发的。不同国家感染的病毒类型不同,有可能导致无法检出,这会为中国的防疫带来很大不确定性。”
对于国内疫情反弹的风险,杨占秋认为,虽然必须警惕,但可能性很小。“而无症状感染者和常阳患者,理论上存在传染可能,但目前来看这些特殊病例没有引起疫情的反复。所以不必过分担心。”上述防疫专家提醒说,尤其要关注南半球国家的境外输入风险,因为这些国家目前处于冬季,属于疫情高风险区。另外,他提醒说,进入夏季后,新冠病毒在自然界传播强度会降低,但在一些人群密集的场景,如办公楼、学校、医院、养老院等,仍然存在局部传播甚至疫情反复的风险,都是目前防控应重点关注的方面,要制定相应预案。
疫情常态化后如何防与控
5月7日,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指出,各地要抓紧评估“五一”期间人员较大规模流动和一定范围聚集情况下防控举措效果,总结旅游景区、餐馆、住宿、商场等场所既有利于防控、又有利于复市的有效做法。会议指出,目前全国许多省份中小学已有序复学复课,部分高校学生开始返校。要压实地方和学校责任,做好中小学复学后疫情防控。各高校要针对学生跨区域返校、集中住宿、教室和食堂等场所人员密集等情况,制定细化防控方案,做好防疫物资保障。建立健全各类学校教职工和学生健康状况监测报告制度,按要求落实核酸和抗体检测、隔离观察等措施,切实做到“四早”。
会议要求,要进一步集中力量重点攻关,加快提高核酸检测能力,尤其是推进检测时间短、且无需实验室的核酸快速检测设备生产扩能,加大政策、审评审批等支持,协调帮助重点企业解决生产扩能中的困难。加快组织移动方舱实验室生产,吸纳更多具备条件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参与核酸检测。保证检测安全、快速、可靠。一旦发现疫情立即精准管控,实事求是、公开透明发布信息,决不允许瞒报漏报。
上述防疫专家认为,目前的防控措施正在进行调整,防控范围“由面入点”,比如人群密集的办公场所、医院、学校等防控措施更精准、精细。杨占秋认为,复工复产复学导致人群密集,并不会引发疫情反弹,“现在这个季节已不是病毒流行高发期,但为防潜在风险,国家实行比较严谨的防控措施是有必要性的。”
防疫专家认为,目前仍没有找到新冠病毒的源头和传播途径,也没有看到病毒消失的迹象,所以今年秋冬季疫情仍有再次发作的风险。“疫苗和特效药的研制上,不但需要时间,而且还存在着不确定性。从历史上看,我们还没有找到针对冠状病毒的特效药和疫苗,所以现在不能完全寄托在这些方面,防控重点还是要立足于已有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