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遗体捐献工作情况优化国内高校解剖学教育

2020-05-08 06:12顾以辰乐开兴金佳宁郑港富徐晓晨姜华东凌树才陈周闻
解剖学杂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捐献者解剖学遗体

顾以辰 乐开兴 张 悦 金佳宁 郑港富 徐晓晨 姜华东 凌树才 陈周闻

(浙江大学医学院,杭州 310058)

遗体资源对于医学进步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的遗体捐献工作不容乐观,一定程度限制了医学教学的开展[1-2]。目前国内对遗体捐献的认知多局限于从捐献者登记到遗体接受的流程,而医学院校接受遗体后开展解剖学教学和人文教育也是捐献工作的重要部分,如何在这一阶段充分发挥遗体的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笔者一行于2018年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简称 UBC)进修解剖学。作为加拿大著名高等学府,UBC集教学和科研于一身,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其医学院更是跻身全球顶尖水平。该校地处英属哥伦比亚省温哥华市,是全省唯一的遗体捐献接受点,下设的遗体捐献项目是西方国家遗体捐献工作的典范,其在遗体防腐技术、解剖学课程设置与软硬件配置上的经验对于我国高校而言有一定借鉴意义。现结合多维度调研结果,分析UBC遗体捐献工作现状与优点,为国内解剖教学、人文教育的优化提供参考。

1 优化捐献项目,提升教学质量

UBC遗体捐献项目始于1950年,在当地有较高知名度,其采用多样的宣传途径,如建立专门的网站,将宣传册邮寄给医院、临终关怀中心等相关场所,有效地将项目信息传递给公众。得益于良好的宣传,项目多年保持约120例/年的稳定接受量。

1.1 遗体的防腐、保存与利用

在防腐方法上,单独使用甲醛灭菌效果好、价格低廉,但整个防腐流程较长,且甲醛有毒、易挥发,对师生健康有一定危害[3]。UBC遗体捐献项目支出了较多经费,使用混合型防腐液,除了低浓度的甲醛,还添加异丙醇、丙二醇、苯酚等;并会对遗体灌注含乙醇胺的中和剂以减少甲醛挥发,再将其保存在4℃冷柜中(图1)。防腐灌注需要大约2周完成,随后遗体即可投入教学。国内院校在经济条件允许下,可以使用甲醛替代品,减少毒害作用、达到更优的防腐程度和时效,并尝试制作多种标本以满足不同教学需求。

在接受的遗体中,每年有50具左右的遗体用于常规解剖学教学,10余具供口腔科学生使用,其余用于制作示教标本或模拟手术。其中示教标本主要有3类:一是骨与骨骼制成的“干标本”;二是人体某一结构被解剖出来、制成更接近活体组织质感的“湿标本”,利于展示毗邻关系、演示肌肉骨骼运动;三是保留特定形态、经久耐用的塑化标本,例如心塑化标本用以展示肌性隆起或薄弱处、上肢塑化标本用以展示臂丛。

1.2 课程设置与教学设施

UBC将理论和操作同时教学,解剖学课延续整整2年,共约100 h(约130学时),且解剖课程紧密配合临床技能教学,如躯干部解剖因涉及最基础的听诊、触诊,故被安排在一年级。同时为了充分利用遗体,UBC将同一具遗体先供一年级学生学习躯干、头颈部,再供另一批二年级学生学习四肢部分。除此之外,UBC还拥有模拟手术中心为手术学习团队提供操作训练,其不仅提供未经防腐、直接冷冻保存的遗体,还配备医院人员指导手术,进一步将解剖学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国内院校也可尝试在解剖学课中逐渐加入临床相关内容,如体格检查的解剖学基础、外科基本操作等,逐步与临床实践接轨。

UBC解剖学教研组建立了网络学习资源库(www.neuroanatomy.ca),其中有该校Claudia Krebs教授领衔制作的一系列教学视频,极其清晰地阐释了神经解剖学以及大体解剖学中的重难点,有如艺术戏剧一般精美,每一段10 min左右的视频结合了教授讲解、动画演示、大体标注、真人示范等元素,可以供学生高效地预复习。手机应用“UBC Radiology”也为影像学习带来极大便利[4]。此外,UBC以重金购置了“Sectra 3D”教学互动机器,使虚拟仿真的医学影像教学与传统的遗体解剖学教学互补。据了解,国内医学院也正尝试引入此设备[5]。在我国遗体短缺的背景下,这些线上资源、虚拟仿真技术值得国内的医学院校投入精力去开发,一方面提升初学者的心理素质和人文意识,另一方面弥补学生观察实物机会较少的缺憾,通过仿真练习提高实际解剖学教学中对遗体的利用程度。

UBC宽敞的解剖学实验室可同时容纳50个解剖台,其前部的示教区配有高清摄像头,学生可在墙壁、承重桩四周的多个电视上观看示教。该实验室通过倾斜安装灯管使光线交叉投射,大大提高了教室明亮度(图2)。国内院校在新建或改建实验室时,尤其需要重视照明设备和示教系统,后者可以采用与UBC相似的悬挂式显示屏,并尝试隐藏式布线或无线连接,更可以尝试通过手机,将实时图像直接显示在学生掌心。

图1 UBC 用于保存遗体的冷柜

图2 UBC 解剖实验室

2 加强人文关怀,完善人文教育

遗体捐献工作是一项彰显关怀与爱的人文事业。UBC将其对捐献者的感恩浓缩为一年一度的纪念活动,于每年9月举办,至今已有近70年的历史,着重用艺术性的方式表达对捐献者的缅怀与敬重,也借此对医学生进行人文培养。活动将展示医学生们以绘画等方式设计的作品,设计灵感来源于他们解剖学课的经历和感触。纪念活动的主要环节为诗歌朗诵、演讲、音乐节目等文艺表演。师生、捐献者家属会在近一小时的茶歇中相互交流、在舒缓轻松的氛围中彼此了解,学生们也会给家属们赠送礼物,如感谢卡、鲜花等。该活动并未和其他院校或社会公益组织联合举办,经费主要由当地殡仪馆赞助。值得一提的是,UBC纪念活动全部由医学院二年级学生自主设计与筹办,充分调动学生的力量,教研室不会介入,只是作为嘉宾出席与发言,活动的环节取决于学生们自己的想法,因此其中蕴含的情感是学生们自发表达的,更加真实、自然。我国院校在举办纪念活动时也可适当引入更多艺术性的方式,尝试营造温馨的氛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体悟捐献者的鲜活人格、站在捐献者家庭的角度去换位思考和共情,并在活动的策划组织方面增加学生的参与度,真切地表达对捐献者的感恩。

UBC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不仅体现在一年一度的活动,也贯穿于每一节解剖学课。开课时教师会利用15 min左右,强调敬畏之心以及礼仪要求,也会向全体学生阅读来自捐赠者以及其家属的信件,使学生们了解躺在解剖台上的遗体承载着沉甸甸的生命历程和亲属们的思念。这种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强调,非常有利于让学生在解剖时注意到:面前是一个与世界、与自己相联系的人,而非一块机械的组织。在UBC的每一次解剖学课上,无论是教授还是助教,都非常注意提醒学生掩盖遗体,仅允许暴露需要操作的部分。人文素养的培养有赖于严守的细节,需要教师在关注知识点之余,将人文培养作为一种习惯,渗透到教学的各个场合、各个时刻。

借鉴UBC的遗体捐献工作、解剖学教学经验,国内医学院校可以基于国情,探索更高效的防腐技术、更合理的课程安排、更可靠的软硬件支持,并尝试进一步拓宽人文教育的层次和广度,让遗体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提升遗体捐献工作的整体价值,促进我国医学教育发展,培养优秀人才,传承人文之道。

猜你喜欢
捐献者解剖学遗体
《钟世镇现代临床解剖学全集》(第2 版)12 卷隆重出版发行
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献血不良反应及防范措施分析
CBL结合微课在神经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许集美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榕举行
提倡捐献遗体器官 免丧葬费甚好
哥伦比亚默认公民都为器官捐献者
各界群众参加陈忠实遗体告别仪式
正常人体解剖学知识竞赛的规划设计与组织开展
不同教学模式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
单采血小板捐献者保留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