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杰
(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重庆400715)
近年来,基于原子核谱学性质在不稳定奇特原子核中观察到许多新奇现象,如Wobbling 运动[1]。这种新转动模式吸引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当今原子核结构物理的研究热点之一。
最近,报道了在105Pd 中基于单中子组态ν(h11/2)的Transverse Wobbling 运动的第一次观测证据[2]。这也是质量数A~100 区域Wobbling 运动的第一次观测。
图1 采用5DCH 模型计算得到的偶偶核芯低激发结构
本文采用五维集体哈密顿量模型(5DCH)[3]计算了两个核芯104Pd 和106Pd 的低激发能谱,在此基础上采用基于协变密度泛函(CDFT)的核芯准粒子耦合模型(CQC)[4]计算了105Pd 的低激发谱,讨论了105Pd Wobbling 运动机制。
图1 是采用5DCH 计算得到的两个偶偶核芯的低激发结构并与实验值比较,B(E2)单位为W.u.。
从图1 可以看出,对于角动量小于8,计算得到的两个核芯的能级结构和B(E2)与实验值基本符合。随着角动量增大,理论值的能级间距增大,但实验值在角动量为10 附近时,能级间距减小。
图2 给出了采用CQC 模型计算得到的105Pd 的低激发结构,能级间给出的是跃迁的能量,单位为keV。从图中可以看出band B 跃迁到band A 的帯间能量随角动量的增大而增大,并不符合Transverse Wobbling 运动的特征。
在低角动量时,我们给出的能级与实验值符合得挺好,但是从27/2+出现了拆对现象,在我们目前的模型中并没有考虑这一效应,所以没有很好的给出Transverse Wobbling 运动的这一运动规律。
图2 采用CQC 模型计算得到的105Pd 低激发结构并与实验值比较
本文采用5DCH 计算了105Pd 两个核芯的低激发谱,分析其微观演化规律,发现低角动量部分和实验值符合的很好。结合CQC 模型,计算了105Pd 的低激发谱,发现并不能很好的给出其Wobbling 运动的规律,接下来我们将在模型中加入推转模型,以期待能给出这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