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靓
[摘要]“95后”大学生作为目前互联网世界的主力军,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模式正在受网络世界思想文化的影响,热衷于创造性、个性化地表达社会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的看法。基于此,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牢牢分析把握“95后”大学生在等新型社交媒体上的思想观念、群体特征、表达习惯、话语体系等,创新教育形式,推動思想教育内容、载体创新,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性。
[关键词]“95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群体特征;话语体系;表达习惯;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5-0188-04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引领着高等教育改革新趋势,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微思政化”转型,中央十六号文件的出台,更是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如何利用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新型社交媒体成为高校弘扬主旋律、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严峻课题。
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型社交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盛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与发展。面对日新月异、不断创新的新媒体,面对更有个性的“95后”大学生,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手段,对“95后”大学生在微信、微博等新型社交媒体上的群体特征、话语体系、表达习惯等方面展开研究,了解并把握群体的思想状况,提出应对的教育与引导策略,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课题组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随机访谈等实证研究,分析当前“95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话语体系、对新型社交媒体的认知和语言表达习惯等。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以2016级园艺学院研究生和部分生命科学学院、信息技术学院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共投放调查问卷158份,回收调查问卷120份,有效回收率为75.95%。调查围绕新型社交媒体受众的媒介态度(包括认知、情感、意向和选择)以及行为(媒介依赖程度和媒介满足)的影响,寻求受众媒介态度和行为的一般特征。
一、“95后”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思想观念与群体特征
(一)“95后”大学生新型社交媒体基本使用形态分析
1.微信、QQ空间成为受众更青睐的新型社交媒体
受访者对新型社交媒体的选择主要集中在微信、QQ空间和微博,其中94人选择微信,占样本数的39.5%;其次74人选择QQ空间,占样本数的31.1%;而选择微博的受访者也有57人,选择率也达到23.9%。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微信、QQ空间已成为受众选择的主要信息分享、传播的网络平台,微信更是已经成为最受青睐的平台。
2.受众对新型社交媒体的使用频次和依赖性较高
调查数据显示,有90%的人使用社交媒体都在一年以上,每天有88人(占总样本数的73.33%)选择随时使用,这说明新型社交媒体不仅有足够的受众群,而且受众对社交媒体依赖性很强。而每日使用时长以30-60分钟人数最多,占样本数的56.67%。在使用时间段方面,32人会选择工作日休息时间,24人选择工作日工作时间,46人选择的时间较为自由(见表1)。
3.新型社交媒体的使用不受场所限制
调查表明,新型社交网络在很多地方均可使用,尤其以交通工具(占样本数的47.1%)、学校(占样本数的47.8%)、家(占样本数44.2%)和办公室(占样本数的40.4%)为主。由此可以看出,新型社交媒体因使用便捷,不受场所限制,受到大学生欢迎。
(二)“95后”大学生的新型社交媒体态度调查分析
1.受访者对新型社交媒体较为信任
85.6%的受访者认为社交媒体回复及时,83.7%的受访者认为社交媒体加强了与好友的联系,77.8%、75.1%的受访者认为社交媒体内容好玩有趣,可以随时与好友交流,77%的受访者认为社交媒体的信息可信,74.5%的受访者认为好友信息准确。从结果来看,受访者整体对新型社交媒体本身和传播的内容持较为信任的态度,但在隐私和安全性方面,有46.4%和52.9%的受访者持中立态度。
2.喜欢使用社交媒体与亲朋好友互动联络
75.7%的受访者使用新型社交媒体首要目的是打发时间,71.8%的受访者使用的首要目的是获取资讯,55.5%、48.5%的受访者使用的首要目的是表达和展示自我、维系朋友关系。在通过社交媒体与亲朋好友联系频次方面,62%、51.6%、60%的受访者经常喜欢使用社交媒体与朋友、父母、老师联络,可以说社交媒体大大提高了受访者与亲朋好友的联系频次。
3.受访者对新型社交媒体有很强的使用意向
调查继续考察了受众使用新型社交媒体时的态度,即受众的接收意向和使用意向,60%的受访者认为所传播的内容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形象,50%的受访者会因自身形象而注意选择所传播的内容。从数据来看,受访者虽然对新型社交媒体很信任,但是对传播内容的方向把控性或者说自身形象注意方面还意识淡薄,需要引导教育。
二、“95”后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上的话语体系与表达习惯
(一)受访者更加青睐新型社交媒体的娱乐功能
73.5%的受访者喜欢使用分享转帖的功能,71.9%的受访者喜欢使用记录和微博的功能,59.5%的受访者喜欢使用留言评论的功能。而值得关注的是,73.2%的受访者使用社交媒体获取娱乐信息,30.7%的受访者会关注新闻信息,8.5%、6.5%、2.5%的受访者会关注求学、求职、购物类信息(见表2)。“95后”大学生对社交媒体的娱乐性有很强的依赖性,这就需要高校德育工作者重视教育引导,挖掘、吸收所传播信息内容的正面能量。
(二)受访者对学校微信公众号热情度不高,但对自媒体推送内容很感兴趣
调查中发现,83%的受访者曾参与过公众号留言。有64%的受访者关注并且每天都看学校微信公众号推送内容,但是因为推送内容产生厌烦心理(47%)、宣传力度不够而接触较少(20.9%)、与自己现实生活关系不大(17.6%)、内容难以引起兴趣(9.8%)等原因,受访者普遍表现出对学校微信公众号热情度不高。自媒体公众号“小钦心”受到"95后”大学生欢迎,受访者认为“小钦心”紧跟话题潮流(58%)、内容很有意思(24%)、贴近生活(15%)。很多受访者提出,“小钦心”以校友发牛奶等热点事件为契机配合招生宣传等内容,这样的宣传教育方式非常新颖,推送的内容有表情包,既有趣味性,也拉近了和大家的距离(见表3)。
(三)受访者喜欢使用流行语,表情包占据了年轻人的朋友圈
“95后”大学生作为网络亚文化群体的生力军,他们喜欢直接个性化地表达个人喜好,也更喜欢以流行语和表情包等亚文化的方式去表达自身情感共鸣。有70%的受访者表示使用过流行语“我可能XX假XX”“皮皮虾我们走”,92%的受访者使用过流行语“意不意外惊不惊喜”,68%的受访者使用过流行语“扎心了老铁”。高校德育工作者应掌握“95后”大学生群体的亚文化话语特性和个性化表达方式,发掘学生中的意见领袖,让其成为对学生进行价值传播、网络号召的主要力量,让群体勇于、乐于发声。
三、对“95后”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开展教育引导的有效策略
“95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都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模式也正在受网络世界思想文化的影响,这些因素对群体的思想观念特征与话语表达习惯产生重要影响。高校德育工作要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求,把握“95后”大学生思想特征的新形势、新规律,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载体、环境和内容创新。
(一)推动教育环境与机制创新,以情动人
“95后”大学生生活在社会竞争日益加剧、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觉醒的社会新环境,这一群体竞争意识较强。作为独生子女一代,在家庭环境和家庭成员的呵护下,这一群体整体抗压和耐挫能力普遍较弱;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受到当代各种社会思潮影响,这一群体的情绪也更为敏感。在互联网世界,越来越多青年学生喜欢在微博、微信等新型社交媒体上表达对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态度,群体对新型社交媒体本身和传播的内容持较为信任的态度,但是对传播内容的方向把控性或者说自身形象注意方面还是存在意识淡薄的问题。从教育与引导角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要充分考虑到家庭、社会环境的因素,同时兼顾群体特性。网络思政时代要进一步掌握对青年的话语主动权,就要充分了解青年群体话语特征,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发声,增强教育的影响力、号召力和说服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中心环节,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和时代精神。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构中心始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无论各种社会思潮如何作用影响,无论思潮表达方式是显性还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一元”主体地位。针对“95后”群体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思想的特点,高校应当将理想信念教育与时代性强的主体结合起来,将主流价值观念与传播影响力大的话题结合起来,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好青年思想引领。在主流价值引导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要形成教育资源的合力,通过完善家庭和社会互动机制,以青年视角去解构主流价值,才能增强主体认同,从而实现教育的“同频共振”,凝聚发展共识。
(二)推动教育栽体与内容创新,以心动人
网络已经成为“95后”大学生获取信息、人际交往、休闲娱乐的重要渠道,网络价值的多元化为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交往的虚拟性,西方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社会思潮,很容易对“95后”大学生价值观念产生消极影响,出现价值取向和道德认知紊乱。高校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要进一步掌握话语主动权,在打造校园舆论过程中合理运用网络发声渠道,打造网络文化精品,使主流价值产品适应青年话语特性,让青年群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正面引导,达到话语的有效传播。
针对调研中青年学生对学校微信公众号热情度不高,但对自媒体推送内容很感兴趣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勇于倾听其他社会思潮的不同声音,对青年文化采取包容中有效吸收的方式,借鉴青年文化中符合青年成长成才需要的部分,多以青年接受的方式方法表达看法,增进与青年学生之间的文化和思想共识,在教育载体方面将主流媒体与自媒体有效结合起来,共同发挥教育效能。在主流媒体发声渠道方面,我们应努力将主流价值观植入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引导过程中,通过线上线下各类教育实践活动,加强思想引领。在对自媒体发声传播方面,我们也要充分尊重和重视青年学生认可的“小钦心”等“意见领袖”的作用,了解自媒体传播内容受到学生欢迎的原因,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社交偏好,分析青年学生的社群心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探析青年亚文化现象背后透视出的青年思想动态,要善于运用网络文化产品,要充分调动群体的积极性去主动制作、传播符合主流价值和文化的网络文化产品,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弘扬传播正能量。针对自媒体发声传播内容更贴近学生表达特性、选择话题紧扣当前社会热点的特性,以及善于运用“表情包”“流行语”等青年亚文化中的典型方式的特點,我们也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尝试将主流价值附着在新型网络产品上,多制造话题,多营造氛围,多创造活动条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主动发声,进一步提升青年主动话语创造与表达的愿望,也创新主流价值的表达方式,既运用传统教育引导方式,也结合网络文化成果,提升价值引导的感染力、创造性和影响力。
未来高校需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青年群体的学习和社交习惯,多采用微信、微博等新型社交媒体对青年群体进行教育和引导,提升主流价值的影响力,多进行话语方式创新,引导青年话语与主流价值适配,消除与青年的话语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