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宿城 刘晓东
[摘要]本科导师制作为现有高等教育的新型补充形式,在各类高校人才培养与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资源配置甚至管理方式上都与国家重点高校差异较大,尤其在电气工程教育的实施时间上属于起步探索阶段,既无成熟经验,更欠缺纲领性培养标准。为此,重点分析地方高校全程本科导师制的实施现状,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如何建立完备合理的培养质量标准,以规范全程本科导师制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关键词]本科导师制;电气工程;培养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5-0093-03
一、引言
在本科生中实施导师制度,最早可追溯至15世纪由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建立的导师制(The TutorialSystem),其起初是一种常规化的小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学术化和严格化的精英培养方式。导师制的思想被引入中国也已有近八十年的历史。而近十余年,本科导师制俨然成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一项制度创新,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借鉴和采用。其根本原因源于高校教学与学生教育管理相脱节,专业教师负责知识传授,而专职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教师作为育人主体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这是长期以来制约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逐步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增加了四倍,而专任教师数量增速甚至不到在校生增速的一半,师生比相较于过去下降明显,人才培养质量逐年下降,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设置本科生导师制,目的在于以制度的形式进一步细化人才培养,将学生的总体数量分散至专业教师,使得每位专业教师能够对小规模且数量相对稳定的本科生进行学习、研究及发展方面的指导,建立一种相对稳固的师生关系。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方法、课程安排、科研训练、大学生活乃至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这种做法较好地缓和了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这种做法最近几年被逐步推广至各省属地方高校。然而,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资源配置甚至管理方式上都与国家重点高校差异较大,同时在实施时间上属于起步阶段,尚无成熟经验,照搬本科导师制能否达到预期存疑。
另一方面,现代电气工程的教育模式是按照工业文明时期的生产分工和工厂流水线的结构建设起来的,现有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方式相对稳固,具备相对成熟的培养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相比之下,本科导师制作为现有人才培养的新型补充形式,在电气工程类专业课程教育中的实施时间较短。尤为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全程本科导师制的实施,虽然其效果能够期许,但缺乏完备合理的培养质量标准,本科导师制的实施不能规范化。
为此,本文以电气工程类专业本科导师培养为切人点,重点分析高校全程本科导师制的实施现状,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以此为基础,从学生培养和教师发展的双重角度出发,以精细化培养为导向,初步探讨如何建立完备合理的培养质量标准,以规范全程本科导师制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二、本科导师制的实施现状分析
由于本科导师制在国内高校的实施时间较短,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还未提升至高等教育制度层面,其内涵没有统一和规范的界定,各试行高校对其概念定义有所差别,实施类型和具体试行办法也呈多元化的特点。因此,从推行的广度和深度来衡量,本科导师制的推行遭遇种种现实困境。究其原因,可从高等教育内部生态与管理的角度归纳为以下五个主要方面的问题。
(一)制度定位模糊、职责划分不清
本科导师制的思想源于英国,在被引进到国内众高校的过程中,各个学校都根据自身现状进行了不同的定位。有些高校沿用了英国导师制的定位,将其视为一种教学制度;有些定义为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导制度;有些则将其视做常规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等等。本科导师制到底该以何种方式服务于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是实施的首要关键,如果这个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无法弄清,会造成导师、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的职责划分不清,这不仅会增加管理难度和工作量,而且会造成指导主体间工作的相互冲突。
(二)导师资源不足且素质参差不齐
20世纪末的高校扩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考升学的压力,但也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其他方面的压力,主要表现在师生比大幅下跌和人才培养质量逐年下降。这种现象在省属地方高校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财政投入和发展条件的限制,一些工科专业(比如电气、机械类等)长期存在高水平师资引进困难以及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
(三)缺乏合理的监督和考核机制
受到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目前无论是从管理层面还是施教与受教主体双方都对本科导师制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合理的监督和考核机制,造成导师与学生之间并未建立起良好的沟通纽带,指导关系松散,指导的随意性过大。对工作考核缺乏科学的分类标准,融导师自我评估与学生、院(系)和督导组考核的综合评价体系也不健全。另外,在学习方面,学生在指导期内的阶段性表现及任务完成情况,没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管理办法,缺乏相应的目标考核及退出机制,致使部分学生仅仅只是被动受教,浪费指导资源。
(四)指导资源配备不足
缺乏健全的运行机制,自然无法保障施行本科导师制所必需的软硬件资源。目前大多数高校只是将导师的指导工作参照任课教师的课时核计一定的工作量,但在指导工作的硬件支持方面,比如固定的指导场所、研究性学习所需的经费资助等,远未达到理想水平。
(五)本科导师制的培养质量标准缺乏
不同于学分制具有明确的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以及质量监控体系,目前本科导师制主要还是作为学分制改革的其中一项制度创新,被视为是对现有学分制的重要补充。各高校也针对自身状况,对本科导师制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推行,主要有全程本科生导师制、高年级导师制、低年级导师制、英才导师制以及学生宿舍导师制等五大门类,种类繁多,而制度设计尚不够完善。如何规范不同类型的本科导师制,编制相应的培养质量标准,需要各管理部門之间相互协调组织,存在工作量大且复杂等难点。
目前,大多院校仅出台或修订了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本科生导师制度、本科生导师工作条例等政策指导性文件,比如安徽工业大学对于制定与实施本科导师制,目前已经在学校和学院层面分别出台了《安徽工业大学本科导师制实施办法》以及《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本科导师制实施指导细则》,作为全程本科导师制的纲领性文件,用以指导学院电气工程类的本科导师制的具体实施。然而,这些政策指导文件仅仅提供了本科导师制的实施总则和导师的主要工作职责等粗略的实施框架,框架性文件并不能够直接用于实施本科导师制。省属地方高校如何因校制宜,最终要针对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组织各级人员协调编制本科生导师制培养质量标准,这是决定本科导师制能否走向制度化、标准化的又一关键问题。
三、关于制定全程本科导师制培养标准的建议
针对现有本科导师制实施中的问题,以电气工程类全程本科导师制为切人点,可依据“标准内容要体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弹性与刚性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结果与过程相结合”的原则,初步建立培养质量标准(征求意见稿)。如图1所示为全程本科导师制的闭环控制系统。首先,初步修订本科导师制的培养标准,依据培养标准中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确保在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条件保障方面开展培养工作。同时,基于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立教学和培养工作质量的两级评价体系,即学校内部(包含教务处、质量监控中心和学院教学委员会等部门)评价和毕业发展外部评价(主要来源于校友反馈和用人企业评价),形成质量反馈闭环,用以指导培养标准和培养环节的动态持续改进。
全程本科导师制的适用专业范围为电气类(专业代码:0806),其具体内容可概括如下五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
在目标定位上,全程本科导师制不仅是常规教学的重要补充,同时二者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全程本科导师制的培养目标立足本专业培养目标,重点关注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并致力于学生个体专业素质的发展和引导,这是比学分制更深层次、更加细化的培养方式。
(二)培养规格
全程本科导师制与学分制保持一致,基本学制为4年。可不设参考学时或学分,但建议将本科导师制的培养过程设置为达到毕业要求的必要条件。人才培养的要求除满足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外,其考核标准主要由导师评价、学院和系室三方评价共同决定,其中导师评价的占比不应低于50%。
(三)导师队伍
专业教师数量和结构在满足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每一届本科导师制的师生比不应高于10:1,导师应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或在校工作超过两年、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在岗专任教师,且专任教师需熟悉本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并具备良好的实践水平。此外,专业导师队伍还应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较强的工作责任心,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健康成长,了解学校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具有一定的学生工作经验和组织活动能力,身心健康。
(四)实施条件
学校应为导师配备固定的指导场所和硬件条件。建议结合固定的系室中心与灵活的空闲教室,另根据学生人数设置相应的专门指导教室或基地,基地的使用可采取共享和预约的管理方式;有企业培养要求的,可与企业共建指导基地,满足学生参与企业实践的要求。同时,学校和学院设置专项经费确保本科导师制实施的相关要求。另外,导师与学生的交流应采取更加灵活和丰富的交流方式,导师需定期与所指导的本科生见面,了解并记录所指导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情况,并通过电话、短信、QQ、微信等与学生保持联系沟通。学校每学期应安排两次以上的师生见面会,让导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面谈或让导师进行集体指导。
(五)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和学院应成立本科生导师工作两级领导小组,并由主管教学的领导担任组长。学院具体负责本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细则的制定、导师的聘任、工作指导、管理与考核等工作,确保实施的各个环节稳步健康推进,并能够持续改进。学校建立本科生导师培训制度,组织导师培训交流,促进导师提高工作质量。学院应逐步建立导师资源库,公布导师的基本信息、指导特色、指导业绩等情况,为学生自主选择提供参考。尤其重要的是,在全程本科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需明确和践行指导教师的职责,这是确保导师制实施效果的基本前提。比如,《安徽工业大学本科导师制实施办法》明确指出,全程本科导师制指导教师的职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品德养成。导师负有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管理的义务,导师应关爱学生、立德树人、为人师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严谨治学。2.学业指导。导师应引导学生了解专业及行业发展动态、社会需求,结合自身特长和职业规划,合理选择专业,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帮助学生熟悉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了解学校学分制、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大类培养等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模式;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选择专业方向模块,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进程;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优化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3.能力培养。导师应引导或协助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科研实践、社会实践、论文写作、学术研究等,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指导学生有效利用图书馆、实验室等资源条件,积极为学生参加科研课题创造条件;提倡有条件的导师吸收学生参与课题研究。
四、总结
本文重点分析了电气工程类专业本科导师制的培养现状,对实施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梳理,并初步探讨了电气工程类专业本科导师制培养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希望这能为规范全程本科导师制的培养和管理提供依据,并为电氣工程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