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与自由: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哲学意蕴与时代价值

2020-05-07 07:59邢振亚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15期
关键词:异化

邢振亚

摘 要:我国实行的是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其产生的基础就是把中国的实际情况与世界的情况紧密的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进行中国化的产物。它灵活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有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同时它的时代价值体现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相关理论、有利于联合广大信教群众,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真正保障公民人权,抵御西方的渗透和攻击、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个方面。

关键词:异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宗教在人类文明史上一直扮演着独特而又极其重要的角色。宗教问题也是每一个国家和政党在执政过程中不能忽视和必须处理好的基本问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的领导人们就充分意识到了宗教问题的重要性,将宗教信仰自由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但是,随着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我国的各项事业的改革均进入深水区,面临的矛盾与情况也与之前大不相同。加之当前经济全球、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与复杂的国际形势,我国的宗教工作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与新问题。

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改革与快速发展,在给人们解放思想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诸如价值取向错误,信仰迷失等问题,其中不乏一些本该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共产党员,特别是在一些党员干部中存在求神拜佛,迷信风水等错误倾向。另一方面,一些境内外的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这一手段向我国渗透西方的价值观念,消解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更有甚者,企图通过宗教挑起中国的民族问题,以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与挑战,许多质疑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声音便清晰起来。一些人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之下,继续奉行宗教信仰自由政将策不利于我国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更有极端的想法认为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本质上与马克思主义相背离,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奉行的政治制度等,这些片面的理解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错误理解。所以,研究和探讨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背后的哲学意蕴以及该政策的时代价值,对于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正确观点指导实践,处理我国的宗教问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宗教的哲学本质以及存在意义

从宗教产生之初,对于其本质与存在意义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许多哲学家对于这一问题都有充分的研究与论述,其中以费尔巴哈关于“宗教异化”理论以及马克思对于宗教的相关论述最为出名,相关的经典文本都围绕着“异化”与“自由”两个概念进行阐述。

1.1 异化理论与宗教的本质

19世纪在德国出现了一批比较激进的思想启蒙运动同时也初心了一批社会运动者,他们被称为青年黑格尔派。他们在认同黑格尔提出的异化理论的基础上对宗教进行了无情批判。其中,“异化”这一概念最早是由黑格尔提出的,其含义区别于“外化”,是指客体从主体中产生出来的,并对主体产生一定的反作用的过程,黑格尔的异化理论将“自然哲学”过渡到“精神哲学”,他的理论同时也是之后费尔巴哈“宗教异化论”和马克思早期“劳动异化论”的直接理论来源。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充分体现其彻底理性主义者的特点,他认为人们可以通过理性认识一切,这种认识可以脱离客观的存在,可以创造,是一种绝对的精神。

根据其哲学体系理解,一切的客观实在都变成了人们的绝对精神,即人类的各种理性思维和意识形态,变成了绝对的精神。就像是费尔巴哈指出的那样:“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上帝的本质就是思维的本质,或者就是从人类思维抽象出来的存在。”

马克思对于宗教的本质也有极为精辟的论述。青年马克思青睐于青年黑格尔学派,但是不久他就发现了黑格尔宣扬绝对精神背后的唯心主义本质,转而开始批判黑格尔。马克思在考察和研究宗教所遵循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他认为宗教的产生离不开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这个条件是其产生的深刻根源,即社会存在。马克思因其立足唯物史观,所以在宗教的本质问题上反对费尔巴哈的观点,他始终坚信宗教的本质,离不开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其现实的社会物质条件。马克思在后续的发展中对此作了进一步详细的阐述,认为“宗教的本身既无本质也无王国。”宗教的内容离不开人为本源,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宗教的发展情况也不一样,即具体到社会历史条件去探寻宗教的本质。

1.2 宗教存在的意义

宗教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他所存在的意义也经历了一段从“无意”到“有意”的发展阶段。

首先是宗教存在的“无意”阶段。这里的“意”并不是意思、意义的“意”而指的是宗教的意义是自发的还是由外界所赋予的,是工具性的,这是为了与下一个阶段进行区分。在宗教刚刚产生的阶段,它存在的意义就是转移人们现世生活的痛苦,宗教为人所用,人也有选择信仰或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统治者发展宗教是一种极好的统治人民思想的工具,至此宗教的意义被赋予了许多人化的因素,进入了一种“有意”的阶段。不管是青年黑格尔学派还是马克思主义者,对于这一观点都有了比较详细的论证。黑格尔认为:“宗教和政治是一丘之貉。宗教所教导的就是专制主义所向往的。这就是在根本上蔑视人类,让人类不能够改善自己的所处的环境,不让他们凭自己的力量改善自身。”列宁就曾结合俄国的实际与阶级分析的方法对宗教存在的意义进行剖析,发现:“对于工作一生贫困一生的人, 宗教教导他们在人间要顺从和忍耐……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是一种精神上的劣质酒。”明确的指明了宗教在阶级社会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本质。

2 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哲学意蕴

中華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保证国家各项事业的平稳快速发展,我国在宗教问题上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实践与探索。我国分别在1949年9月29的第一届政协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1954年公布的宪法中对我国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和补充。这是我国坚持正确理解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宗教的观点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创造性的制定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更加注重对其的尊重和保护,从而使公民的权利得到了法律上的保护。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对这一政策的质疑和攻击。有一些人持这样的观点:“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属性决定了我们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明显区别于其他哲学理论的最大特征就是坚持唯物主义与无神论,所以我们必须应该坚持与宗教进行斗争,而不是应该采用宗教信仰的自由政策,这无疑是对“神”的肯定,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相背离。这一论断显然是错误的,是没有透彻理解马克思的宗教观以及相关哲学理论,和没有正确看待宗教问题,曲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结果。一个政策之所以能够形成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本文将从哲学理论的层面对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存在依据进行探讨。

2.1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虽然对宗教问题没有集中的论述,但是其观点散见于他的各种著作。马克思思想的形成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发展也是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漫长过程。所以我们不能片面的看待他对于宗教的论述,断章取义,这将不利于我们把握其宗教观的实际意蕴。马克思为世人最熟知的关于宗教的论述莫过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句话由于带有批判性的话语常常被部分人认为是马克思宗教观的全部,而将马克思主义推到宗教的对立面,这一观点显然是错误的。要正确理解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必须要把这句话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进行考察。对待宗教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一方面,我们实行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更加完全与彻底的自由,与资本主义利用宗教控制人的有限自由是不同的。资产阶级所信仰的自由和宗教自由的思想 ,不过是在表明自由竞争在信仰领域里占统治地位罢了,不过是容忍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自由而已,是在宣扬信仰宗教之下的自由。另一方面,宗教有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只要这种社会存在没有消失,宗教也不会消失。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一味地打压宗教,而是要改变生产力落后的状况,当宗教没有了生长的土壤,自然就会消失。

2.2 唯物辩证法理论

唯物辩证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他要求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要学会“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依据唯物主义辩证法,我们要能够认清我国所处的阶段,从而为我国的长远发展制定出正确的路线和政策。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矛盾已经发生了改变,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的主要任务,我们还不到利用一切力量消灭宗教的阶段,所以错误估计改革的进程,盲目的进行宗教改革必然会导致宗教斗争扩大化,参考“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现的阶级斗争扩大化,这必然会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严重的打击。另外,由于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还需进一步满足,人民的生活也远远没有达到完全不存在异化、没有苦难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以作为人类对于现世苦难的回应而异化出来的宗教,其产生的根基还未完全地消除,对待宗教的态度也不应该是全盘否定的态度。

2.3 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能够对社会存在产生一定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会对社会存在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而消极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会产生阻碍作用。这样就不难理解以下观点,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一定经济政治等社会存在的反应,它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也是有差别的。

首先,一些积极的,教人向善、向好的宗教会对人产生积极的影响,他们的一些教义是对日常生活中法律与道德的支撑与补充。例如佛教中宣扬的慈悲为怀等。其次,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中发挥的作用和主观能动性。人民是历史的选择者与创造者,宗教在历史的长河中之所以可以经久不息,流传至今,一定程度上是人民选择的结果。一些人选择信仰宗教,才给宗教提供了继续生长的土壤,这就证明了在现阶段,宗教的存在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我们要做的不是消灭宗教本身,而是要从根本上消除人们对于宗教的主观选择与需要,让他们自然而然的认识到世界上没有什么救世主,自己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中的自由就是同时,人区别于动物的一大特征,就在于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他们不是被动的被外界事物改变,反之他们可以能动地改变世界。这就意味着,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可以不被人能动地改变,同时为自己所用,这也就是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逻辑。宗教在中世纪为封建统治者所用,成为统治者在思想上进行统治的工具,而在这之后资产阶级利用文藝复兴、启蒙运动与宗教改革将宗教改造为了为现世生活所用的武器(如新教),宗教不仅为资产阶级所用,而且变成了攻击创立它们的封建主义者的工具。所以,在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也可以对宗教进行改造,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宜,发挥宗教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2.4 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理论是根据长久的历史经验以及总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得出人类的社会的最终目标就是进入共产主义,从而能够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因此要想实现这一目标,不剥夺人的权利就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一个明显特征。从这个角度理解我国之所以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就是在尊重人拥有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所以人们可以自由的选择宗教,其自由之处表现在既可以选择信仰这种宗教,也可以选择信仰那一种宗教,既可以选择信仰宗教的这一教派,也可以选择信仰那一教派。

但有些人质疑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有条件的不是全面的自由,例如作为共产党员就不能信仰宗教。但我们应该明确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就意味着他选择信仰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唯物主义,选择了无神论,这是没有回旋的余地的。但这并不是不符合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相反这恰恰是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因为加入中国共产党并非强制的,它也是在充分尊重个人信仰宗教自由的权利之下,人们自由选择的结果。它同时和信仰宗教一样,你一旦选择了加入中国共产党,就必须遵守它的章程与要求,而不能再信仰其他宗教了。

3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展现的时代价值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分利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产物,是在我国的国情和世情之下,所做出的正确选择,在当代有其独特的时代价值。

3.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相关理论

马克思主义作为广大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其正确性在以往的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反复的证明。但是我们应该注意,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不断变化的,应该结合本国的国情和实际合理的运用,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只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并不能将其作用正确地发挥出来。新中国历史上在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失误,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就说明了这一问题。

3.2 有利于联合广大信教群众,促进民族团结

我国少数民族的居住比较的分散。这样的民族特点决定了我国民族问题的复杂性与重要性,所以如何团结好各民族人民,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因为民族宗教信仰的不同我们更应该重视两方面的综合考虑,藏族人民多信仰佛教,维吾尔族和回族多信仰伊斯兰教等,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教义与主神,这就不免会在思想上产生一定的冲突。所以我们必须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种宗教,不能产生信这种教比信那种教更高级的想法,也不能产生不信教比信教的高人一等的想法。宗教的产生是发展是十分复杂的,它常常与本民族的历史传统以及文化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不能跳出历史来考察这些宗教,武断地下结论得出宗教已经过时了的结论而忽视其在提升民族凝聚力和促进民族团结方面的重要意义。

3.3 有利于真正保障公民人权,抵御西方的渗透和攻击

当前世界的国家主要可以分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其区别就在于其维护的利益与奉行的理念有所差别。资本主义国家实质上代表和维护资本家的利益,他们普遍奉行一种“普世价值”,着力于扩大再生产,追求资本的积累和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社会主义国家多奉行社会主义,代表最广大的劳动人民(工人与农民)的利益,他们最高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种差异也导致了这两种国家在各个领域都存在比较与竞争。意识形态斗争的隐蔽性与复杂性,使它常常被别有用心的西方人当成是瓦解社会主义政权,“西化”和分裂社会主义国家的工具。一些人故意挑起民族矛盾,扶植反政府的宗教极端分子,例如达赖。另一些人在中国经营邪教组织,肆意歪曲一些宗教的教义,打着“爱人”“拯救自己”等旗号。实际上,中国共产党对待宗教的态度是中立的,并且相信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水平之下,宗教仍有其存在的意义。所以我国实行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才是对人权的真正保障,才是公平的给每个人选择的机会,同时这也是对西方批判中国人民没有人权的有力回应。只有我们以更加自信包容的心态面对宗教,正视而不回避宗教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抵御西方利用宗教的武器对我们进行的攻击。

参考文献

[1]吕大吉.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宗教观理论概说———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历史背景之二[J].社會科学战线,2012,(2).

[2]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105.

[3]陆树程,方文.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其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70.

[5]黑格尔通信百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40.

[6]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31.

[7]刘啸霆.每一个人都应当有可能满足自己的宗教需要——卡尔·马克思的宗教理论及其形成基础[J].理论探讨,2008,(4).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1.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3.

猜你喜欢
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网络交往异化现象的哲学反思
从异化看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设想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分裂、异化与虚无——解读《上来透口气》的主题思想
语音输入法,会异化新闻文本吗?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