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中交汇中形成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阶段性特征,其孕育于先秦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封建时期最终得以确立。从远古时代到在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过程中,被逐渐巩固加强,现今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
关键词: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历程探究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1.069
中华民族的形成经过曲折复杂的过程,使中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中央首次明确“中华民族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概念,在后来的多次关于民族工作的讲话中,也涉及了这一概念。“深化民族团结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有自强不息,使我们的国家不断进步、团结奋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从中国古代的慢慢奠基、形成、发展起来的,现在让世界为之瞩目。
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起源
1.1 先秦时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孕育阶段
人類社会产生之初,原始部落和部族常常依托自己的而生活区域,形成自己的生活圈,从那时候起,部族、民族的发展就离不开自然环境,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土壤。从新石器时代起,我国形成了游牧民族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溪文化、河姆渡文化等定居的农耕文化,这些有特色的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他们可以说是我们华夏族最早的祖先,奠定了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基础,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的基础。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之为“华夏”,夏族形成和发展的同时,居于夏族四方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礼记·王制》有这样一句话:“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在“天下主义”“夷夏之辩”“因俗而治”的观点下,历代统治者普遍遵循“夷不乱华”“先华夏后夷狄”的做法,这种思想的存在使得少数民族愿意融入中原正统之下,在发展的过程中,周边民族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接受中原的统治,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1.2 秦汉时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萌芽阶段
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分裂割据的局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说了这样一句话,“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日月所照,霜露所坠,都是大一统。”秦朝自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之后,秦始皇和大多君主无异,想要自己建立的统治成为正统,带领多民族国家建立更大的疆域,秦始皇依旧有宏图大志,为扩大统一成果,继续向南发起进攻,缔造了强盛的秦王朝,大一统的思想始终是共同体意识的发展的思想基础。
在西汉建立初期,统治者休养生息,采用“无为而治”的政策,让西汉的统治更加稳固,尤其在经历“文景之治”之后,至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这一时期涌现出卫青、霍去病、李广等武将,沉重打击了匈奴,为汉朝创建“大一统”国家做出了极大贡献,他们身上不仅有民族大义,也充分展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汉武帝提出了“安边境,治四夷,国家大业,不可废也。”(《汉书》卷六十六,《公孙刘田王杨蔡陈传》,第九册,第2903页)解决了汉朝的内忧外患。汉武帝把对周边民族的治理当作国家大事,扩大了汉朝的统治范围,把西域统一在了中央权力之下,开通了通往西域的商路,汉朝版图扩大,这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一时期,各种力量为了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激烈斗争,社会动荡不安,加上灾害的频繁发生,社会极度混乱。从魏蜀吴三国呈现鼎立、东西晋对峙到“五胡十六国”,这一时期统治者对少数民族恩威并施、征抚并用,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边疆还实行了“迁徙政策”,把少数民族迁移到经济比较富庶的地方,这样大量的少数民族融入汉民族之中,使汉民族得到大发展,出现了民族融合的崭新局面。
1.3 隋唐时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阶段
隋文帝建立隋朝之后,边疆民族众多,新建的王朝依据存在很多危险,政治弊端仍存,加之独孤皇后是鲜卑族,实行“怀柔抚绥”的政策,派遣官吏管理边疆,安抚少数民族首领,赐封少数民族官员,奠定了隋朝强大繁荣之景。隋炀帝最终导致隋朝在强盛时期短暂而亡。但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唐朝开放的文化政策,使更多民族纳入唐王朝统治之下,唐朝民族关系去的很大进步,中原王朝的皇帝唐太宗,被北方游牧民族尊为“天可汗”,唐朝制定了“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治国方针(《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唐太宗贞观四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十三册,第6085页)。唐朝在处理与周边关系的时候,主要是以德服人,只要社会稳定团结,人民生活富裕,周边少数民族自然归顺,而不需要统治者采用武力的方式强迫归顺。这个政策的提出得益于唐太宗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民族偏见思想比较淡薄,更是因为吸取了隋亡的教训,制定了比较合适的政策治理边疆,“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五月庚辰,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十三册,第6247页)中国古代“贵中华,贱夷狄”思想,而唐太宗却提倡四夷“爱之如一”,他摒弃了“先华夏后夷狄”的思想,大大获得了少数民族的而支持,稳定了统治,使“贞观之治”成为历史上强盛的朝代之一,使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原的统治在思想上认同,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宋时期,在宋朝统治少数民族的同时,边疆少数民族辽、夏、金、元也建立了自己的统治,辽宋夏金元并列存在,民族关系也变成一个书双向的过程,民族斗争不断,民族交往不断加强,为统一国家的建立创造了条件民族之间的界限比以往模糊,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大统一基本实现。
1.4 元明清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确立阶段
忽必烈建立元朝,他作为少数民族首领,实现了大一统,建立元朝后,逐渐推行“汉法”。“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不但统一了中原各部,结束辽宋夏金的割据状态,而且疆域空前扩大,达我国历代最广,实现國家统一,巩固并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于元朝推行行省制度,为今天我国的省县乡三级制度的实行奠定了基础。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统一了全国大部分地区,而北方的部分地区则在蒙古族统治下,再次形成对峙局面。明中央政府派部分兵力防御北方蒙古族,部分兵力抵御土司叛乱,民族关系复杂。后来,明朝采用改土归流的方式对边疆治理,也极大的改善了民族关系,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到清朝时期,随着满洲贵族入关和清军向全国各地驻防,汉族向边疆地区移民屯垦,使我国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格局。清朝政府建立后,提出许多稳定边疆措施,巩固清朝版图,使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清朝的版图,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本疆域。
2 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清朝末年,政府无能,军备废弛,帝国列强在中国大地上纵横肆掠,掠夺中国大片领土,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各个地区都遭受殖民者的鲸吞蚕食,外国侵略和亡国灭种的危机把各民族命运空前紧密的连在一起。“外国侵略者的入侵,让各民族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华民族遭受了深厚的灾难,如再不寻求变革,中国定然难逃亡国灭种的命运,这种认知也使中华民族意识到,各民族必须团结一心,共同反抗外国侵略者,面对如此情形,无数仁人志士纷纷为救亡图存而奔走呐喊,不断加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以及中华民族认同感。中华民族存亡时刻,他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思想,中华民族危亡时刻,依旧有不少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完整而奔走呼号,他们坚信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肯定不会灭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唯一的出路。青年踊跃参加到救国运动中,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主体力量。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华民族掀起了空前的反日浪潮。全国各族人民族积极参加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国共两党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给日寇以沉重打击,全民族的抗日运动,使中华民族意识空前觉醒,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在昆明发表了《中华民族是一个》中讲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务当于短期中使边方人民贯彻其中华民族的意识,斯为正图。夷汉是一家,大可以汉族历史为证。”他的思想在抗日战争时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抗日战争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下,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 当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发展
从1949年至今,中华民族走过了70年,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党的带领下我国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2019年10月1日,这将是中国发展历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回望我国历史,我们曾备受欺凌、濒临灭国;着眼我国当下,我们的中国民族共同体意识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的坚定;展望未来,我们繁荣的祖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中华民族处于和平时代,面对变化的世界形势,各民族要凝心聚力,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 结语
中国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每一个民族都有着各自的美丽,然而只有当每一朵花都在这个花园中盛开,花园才最美丽。费孝通先生提出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同样说的是祖国花园中盛开不同的花朵,不但要创造并欣赏本民族的美,而且要尊重并包每个民族的美,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增强每个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坚持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统一的中华民族更好的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最后发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9-30.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新华社,2017-10-27.
[3]十三经注疏·礼记·王制[M].北京:中华书局,1980:1338.
[4]习近平.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N].人民日报,2014-09-30.
[5]国家民族事物委员会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助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26.
[6]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N].益世报,1939-02-13.
[7]习近平.2016年11月11日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讲话[R].
[8]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89:9.
作者简介:张建婷(1991-),女,汉族,甘肃白银人,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