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OD16的呼伦贝尔蒸散量变化分析

2020-05-07 07:14曲学斌高绍鑫窦华山王彦平郑洪玉罗焕梅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0年1期
关键词:农区呼伦贝尔市牧区

曲学斌 ,高绍鑫 ,窦华山 ,王彦平 ,郑洪玉 ,罗焕梅

(1.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730020;2.呼伦贝尔市气象局,内蒙古 呼伦贝尔021008;3.内蒙古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4.朔城区气象局,山西 朔州 036002)

蒸散量(Evapotranspiration,ET)是植被及地面向大气输送的水汽总量,是土壤蒸发和植被蒸腾的水汽总量,全球约60%的降水通过蒸散的形式扩散到大气,是全球水循环中的重要环节[1]。潜在蒸散(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PET)是指在充分供水条件下的蒸散量,是管理地区水量平衡、评估气象干旱程度的重要参数[2]。随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可持续利用已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ET和PET作为水资源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3-4]。

传统估算或实测ET、PET的方法大都基于站点观测,受站点密度和下垫面复杂多变的限制,区域代表性较差。随着遥感技术的兴起,地表相关参数得以反演,使得大区域、长序列的ET、PET监测和研究成为可能。ET、PET遥感估算模型可分为经验模型、遥感数值模型和能量余项模型[5]。其中经验模型主要依靠地面观测数据与遥感数据的关系建立,Rivas,et al[6]人建立的经验模型就属于此类,模型中的经验参数需要本地化,缺乏广泛的适用性。遥感数值模型是在陆面过程的基础上建立“物理—化学—生物”联合模型,物理意义非常明确,但陆面过程的参数众多且难以准确获取[7]。能量余项模型是以能量平衡为基础,通过潜热通量、显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反演 ET、PET,苏忠波等[8]建立的 SEBS(The Surface Energy Balance System)模型、Bastiaanssen, et al[9]建立的SEBAL(Surface Energy Balance Algorithm for Land)模型以及MOD16[10]的算法均属于此类。

近些年来,MOD16产品以其较高的时空分辨率、便捷的获取方式和较为准确的反演结果得到了很多国内学者的认可[11]。赵燊等[12]利用MOD16分析了山东省ET、PET时空变化,表明地表植被对其变化趋势有重要影响。范建忠等[13]基于MOD16分析了陕西省ET的时空变化特征。杨江州等[14]利用MOD16分析了贵州省不同地貌类型区PET、ET的变化特征。呼伦贝尔市是我国东北最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境内同时拥有草原、森林、农田等不同生态区[15],但目前针对呼伦贝尔市ET、PET的研究较少,不同生态区ET、PET的年、月的变化趋势尚不清楚。因此,开展呼伦贝尔市ET、PET时空变化研究,可以更好地揭示ET、PET变化规律,为当地水资源管理和有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数据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呼伦贝尔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平均海拔 659.2 m,面积为 2.53×105km2,其中森林 1.26×105km2、 草原 1.0×105km2、500 多个湖泊、3000 多条河流,构成了目前中国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大兴安岭以东北—西南走向纵贯呼伦贝尔市,主要途经的4个旗(市、区)构成呼伦贝尔市的林区。岭西的6个旗(市、区)主要位于呼伦贝尔草原,是呼伦贝尔市的牧区。岭东为东北平原—松嫩平原边缘的3个旗(市、区)以农业生产为主,是内蒙古东北部最重要的粮食产区,即为呼伦贝尔市的农区(图1)。呼伦贝尔市的年平均气温为0.6℃,自南向北依次递减,年平均降水量为294.2 mm,自东向西依次递减,主要气候特点为: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凉短促,春季干燥风大,秋季降温迅速[16]。

图1 呼伦贝尔市地表覆盖类型及气象台站分布

1.2 数据源及预处理

ET与PET数据采用蒙大拿大学地球动态数值模拟研究小组(NTSG)制作的 2001—2014年MOD16A2和 MOD16A3数据集(http://www.ntsg.umt.edu),空间分辨率均为1 km,时间分辨率分别为月和年。其计算方式基于Penman-Monteith公式的改进,并结合卫星反照率、植被覆盖类型和其他气象数据获得,ET和PET计算所使用的数据一致,仅陆面水环境参数不同[17]。使用MRT(MODIS Reprojection Tool)对数据集进行投影、拼接和格式转化,并利用ArcGIS对影像进行裁剪和分析。MOD16产品覆盖范围为植被覆盖区,不包含水体、城市等非植被覆盖区,因此将非植被覆盖区的ET和PET去除。气象数据源于中国气象数据网(http://data.cma.cn/),包含呼伦贝尔市 16个气象站点2001—2014年逐月和逐年的相对湿度、降水量、气温、日照时数和10 m风速等。在ET、PET月分布及变化、与气象要素相关性分析时,取站点周边10 km范围内植被覆盖区的均值,并按照站点所在地的农、牧、林区进行分区统计。

1.3 研究方法

利用相关系数法对PET数据进行验证,并分析ET、PET与气温、降水、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利用线性倾向率估计逐栅格ET、PET的时间变化趋势,其计算公式为[18]:

式中:a为线性倾向率,n为研究期长度,i为年份,xi为i年对应ET或PET的值。当a>0时说明研究期内该地区的ET或PET有增加趋势,反之则为减少趋势。

1.4 数据验证

因此利用站点的气象观测数据和FAO Penman-Monteith(P-M)计算逐年的潜在蒸散量,PM的计算参照《气象干旱等级》(GB/T 20481-2017)标准为:

式中:Pe为逐日的潜在蒸散量;Rn为地表净辐射;G为土壤热通量,本次研究在日时间尺度上参照草地土壤热容量做忽略不计处理;Tmean为日平均气温;ea为实际水汽压;es为饱和水汽压;u2为2 m高处风速,用台站测量的10 m风速带入国标中的订正方程获得;驻为饱和水汽压曲线斜率,r为干湿表常数,均可根据各气象站实测资料和所在地理信息数据求解。求出逐日潜在蒸散量后再按所需时间尺度进行统计。

P-M的计算结果与站点周边10 km缓冲区内逐年的平均PET进行对比验证(图2)[19]。P-M计算所得的PET以作物冠层为假想参照,因此普遍比MOD16的PET偏低400~500 mm,但两者的相关性可达到极显著相关(P<0.01),说明MOD16可以满足分析呼伦贝尔市蒸散发的要求。

图 2MOD16(PET)与 P-M(PET)的对比

2 结果与分析

2.1 年平均ET、PET的空间分布及变化

呼伦贝尔市2001—2014年的年平均ET、PET分布及变化如图3。全市年平均ET为310.0 mm,其中林区年平均ET为401.5 mm,农区年平均ET为334.0 mm,牧区年平均ET为232.6 mm,整体呈林区>农区>牧区分布。大兴安岭南部两麓林地由于植被覆盖度高、温度和降水条件在林区中相对较好,年平均ET为全市最高(>500 mm)。牧区西南部由于草地植被覆盖度偏低,降水偏少,年平均ET<200 mm,为全市最低。全市ET的年变化倾向率平均为15.3 mm/10 a,其中林区为-18 mm/10 a,农区为-3.7 mm/10 a,牧区为64 mm/10 a,但仅牧区西南部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全市年平均PET为1 157.6 mm,其中林区年平均PET为1 096.0 mm,农区年平均PET为1 225.8 mm,牧区年平均PET为1 242.0 mm。总体呈牧区、农区向中北部林区递减分布,与年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十分相似。林区北部年平均PET最低(≤1000 mm),牧区西南部和农区东南部的年平均PET最高(>1300 mm)。全市PET的年变化倾向率平均为-20.7 mm/10 a,林区为4.1 mm/10 a,农区为6.3 mm/10 a,牧区为-63.2 mm/10 a,通过0.05显著性检验的区域与ET基本一致,但范围略小。

呼伦贝尔市的年平均ET和PET存在相反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点。从气象与植被的关系来看,林区气温低,导致大气的饱和水汽压较低、相对湿度较高,加之植被覆盖度较高,蒸腾作用较强,所以其ET较高而PET较低。牧区的气温较高,但降水不足,相对湿度偏低,植被又以牧草为主,蒸腾作用较差,造成其ET较低而PET较高。牧区西南部ET和PET间的差距有显著减小趋势,对该地区改善生态环境和减低干旱风险较为有利。

2.2 各月ET与PET的分布及变化

呼伦贝尔市2001—2014年各月的平均ET、PET如图4。全市各月的平均ET呈双峰型分布,其中ET的最高峰值出现在7月(64.5 mm),次峰值为3月(25.3 mm),最低值出现在 1月(7.3 mm)。 农区和牧区也呈现双峰型分布,主峰出现在7月,ET分别为72.6 mm和38.1 mm;次峰出现在3月,ET分别为26.8 mm和26.2 mm。这主要是由于冬季呼伦贝尔市全境均有积雪覆盖,3月农区、牧区气温回升,地表融化的积雪为ET提供了较充分的水源,因此3月出现了峰值,而林区地理位置偏北且海拔偏高,3月气温回升较慢,峰值并不明显,因此林区呈单峰型分布。由于呼伦贝尔市冬季气温极低,植被的蒸腾作用弱,11月—次年3月的ET主要是来自地面积雪,而分布也与气温分布相似,ET呈现出农区>牧区>林区的分布方式。4月气温回升,林区树木逐渐恢复生长,牧区牧草也开始逐渐返青,而农区作物出苗一般在5月初,因此ET呈现出林区>牧区>农区的分布方式。5—7月和9月ET均为林区>农区>牧区,8月由于正值农区大豆、玉米等主要作物生长最旺盛的阶段,ET呈现出农区>林区>牧区的分布,10月农作物完成收获,ET呈林区>牧区>农区分布。

全市各月平均的PET呈单峰型分布,其中最高值出现在6月(198.7 mm),最低值出现在1月(7.8 mm),与月平均气温的变化相似。10月—次年4月呈现农区>牧区>林区的分布,而5—9月呈现牧区>农区>林区的分布。PET与ET的差值也呈现出单峰型分布,5月PET与ET的差值最大(162.1 mm),其次为 6月(158.4 mm),1月差值最小(0.5 mm),不同月份各区域的分布方式和PET相同。可见呼伦贝尔市5—6月缺水最为严重。 对于各区域来说,牧区缺水较农牧和林区更为严重。

全市各月ET、PET的月倾向率和显著性检验见表1。全市及各区域的ET在2、3、4、10月呈减少趋势,在 1、5、6、7、11、12 月呈增加趋势,8、9 月增加与减少趋势并存,但仅牧区4月、各区域及全市6月份、牧区和全市7月的ET倾向率达显著(P<0.05),3月牧区的ET变化可能与地表积雪覆盖有关,6—7月则可能与植被覆盖度增加有关,这与之前2001—2016年呼伦贝尔草原NDVI整体呈上升趋势[20]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全市及各区域的PET在2、3、6、9月呈减少趋势,1、4、10、11、12 月呈增加趋势,5、7、8月增加与减少趋势并存,但PET的倾向率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变化趋势不显著。

图3 2001—2014年呼伦贝尔市年平均ET、PET分布及变化

图4 2001—2014年呼伦贝尔市ET、PET平均月分布

2.3 ET、PET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分别统计每个月各站点ET、PET与气象要素的相关系数,取平均后如表2所示。在植被生长季,相对湿度的增加可以抑制植物的蒸腾作用,且春季干旱是呼伦贝尔市的主要气象灾害,4—6月降水较多可以降低春季干旱的发生几率,有利于牧草返青和农作物出苗,较多的降水也会间接造成相对湿度偏高,因此形成了ET与4—10月的相对湿度、4—6月降水的显著正相关(P<0.05)。冬季呼伦贝尔市地表有积雪覆盖,地表可用来蒸散的供水条件较好,气温成为影响ET的主要因素,因此ET与11月—次年2月的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P<0.05)。ET与4月的气温呈显著负相关(P<0.05),可能是因为4月气温较高会造成积雪快速融化,地表供水条件转差而造成的,具体原因仍需进一步研究。ET与1、3、4、11月的10 m风速呈正相关,其他月份呈负相关,但相关性均未达显著水平。

全年各月的PET与相对湿度和降水均呈负相关,且分别在3—11月和4—11月达到显著(P<0.05),降水充足可以增加土壤含水量从而降低土壤热通量,较高的相对湿度可以抑制土壤和作物蒸散,且相对湿度本身也受降水影响,因此降水条件的改善可以有效降低春、夏、秋季的PET。全年各月的PET与气温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可见气温的增加可直接造成PET的增加。日照时数在6—8月、10月与PET呈显著正相关(P<0.05),主要是由于日照时数增加可以带来更多的太阳辐射为地表增温,从而提高了PET的值。PET与10 m风速的相关性均未达显著,虽然风速是影响蒸散发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在研究区内,10 m风速的变化对ET和PET的影响并不显著。

表1 2001—2014年呼伦贝尔市ET、PET月倾向率

表2 2001—2014年呼伦贝尔市各月ET、PET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3 结论与讨论

(1)MOD16数据集中的PET与基于站点气象要素计算的PET达到极显著相关(P<0.01),且MOD16数据集中的PET与ET算法所使用的基础数据一致,说明MOD16数据集可以满足呼伦贝尔市ET、PET时空变化分析的需要。

(2)呼伦贝尔市的年平均ET为310.0 mm,呈林区>农区>牧区分布,年平均倾向率为15.3 mm/10 a,仅牧区西部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年平均PET为1096.0 mm,呈农区、牧区两侧向林区递减分布,年平均倾向率为-20.7 mm/10 a,显著减小(P<0.05)的区域与ET相同且范围略小。牧区ET显著增加、PET显著减小与呼伦贝尔草原区生态环境的改善有一定关系。

(3)农区和牧区的ET月变化呈双峰型(3月、7月为峰值)分布,林区呈单峰型(7月为峰值)分布。各区域的PET月变化均呈单峰型分布,6月最高而1月最低。ET与PET之差在5—6月最高,可见5—6月为呼伦贝尔市缺水最为严重的月份。

(4)全年的PET均与气温呈显著相关,而只有冬季的ET与气温呈显著相关,主要是由于高温会加速地表水分蒸发,又会抑制植被蒸腾,因此夏季气温对ET的影响不明显。植被生长季里ET和PET都与相对湿度和降水有一定的相关性,这是由于降水增多时土壤含水量增加,可为ET提供更多水分,但同时也会间接增加相对湿度,对PET产生抑制。生长季的日照长度会增加地表的辐射增温效果,也会对PET产生影响。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MOD16可以反映出比台站监测更加细致的ET与PET变化,对区域水循环、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干旱是呼伦贝尔市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但目前依赖站点计算的干旱指数已难以满足精细化监测的要求,如果能将格点化、高分辨率的降水、蒸散发模式产品引入干旱指数的计算中,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气象部门的干旱监测能力,提高气象防灾减灾的精细化水平。

猜你喜欢
农区呼伦贝尔市牧区
试析藏北牧区的“盐语”民俗①
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卡伦敖包清理
丰收会
藏北牧区圈窝饲草种植及应用前景
我国农区畜牧业深化战略推进的研究
内蒙古牧区旗县三产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西藏农区奶牛异食癖的诊治
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城市绿地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八十三团农区放牧促增收
泰州市耕地土壤养分现状及变化趋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