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日报社 尹 杰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
——习近平
这是一个奇迹。
8年前,在地处中原大地的河南化工技师学院(以下简称“河南化院”),诞生了一个许多人从未听说过的“高大上”专业、纯粹的“冷门”专业——电子显微镜技术专业。
今天,这个专业已成为河南职业教育的闪亮名片,享誉神州大地。作为全国职业院校里唯一培养电子显微镜操作、维护高端技能人才的专业,“河南化院电镜专业”堪称业内标杆和校企合作典范,培养的毕业生遍布北大、清华、中科院等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
一所培养技术人才的学校如何瞄准高端科研领域?如何培养高端技能人才?河南化院师生用辛勤耕耘再一次验证——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播梦——
倾听高端科研领域专家呼唤
培养电镜行业高端技能人才
今年61 岁的郭新勇有一双敏锐的耳朵。
正是这双耳朵,让他40年前听到国家的呼唤,通过学习改变命运;正是这双耳朵,让他14年前听到市场的呼唤,白手起家投身电子显微镜耗材研发与生产,成为行业的佼佼者;还是这双耳朵,让他8年前听到时代的呼唤,全力促成河南化工技师学院与高精尖的电子显微镜专业结缘。
1978年的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儿:改革开放成为时代的最强音;1978年的河南开封,发生了一件小事儿:河南化工技师学院应运而生。几年后,高中毕业的郭新勇成为学校的第一届毕业生。
第一届电子显微镜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河南化院成立
毕业分配时,郭新勇幸运地被河南化院推荐到河南大学工作。当时,河南大学正在筹建一个化工原理实验室,郭新勇在河南化院学的专业正好对口,从此成为河南大学里的一名“小老师”。
“小老师”,心不“小”。改革开放大潮中,郭新勇下海创业,2006年在北京中关村创建了北京中镜科仪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镜科仪”),专门从事电子显微镜设备及耗材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创建“中镜科仪”14年,郭新勇把电镜行业的“中国制造”推向了全世界。然而心系家乡、情牵母校的郭新勇,始终惦念着能回到开封,携手河南化院一起再做点什么。
十多年行业深耕积累锤炼出的市场敏感,让他听到了未来的声音——电镜行业迅猛发展对高端技能人才的呼唤。也让他隐约看到,为母校效力的机遇正在不远处熠熠闪光。
电子显微镜简称“电镜”,被誉为现代基础研究领域科学家的第二双眼睛。它把科学家对微观世界的研究视野提升到了纳米级别,通过它,科学家能看清最微小的晶体、病毒和细胞结构,被广泛用于冶金、核物理、材料、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堪称科研“神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镜技术的应用飞速发展,拥有量从几百台猛增到上万台。如今,拥有多台先进电镜,已成为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实验中心的“标配”。
但是,这些动辄成百上千万元的“宝贝”,却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操作维护。直到2012年,国内还没有一所院校开设有电镜专业。制样、保养、维修、使用……消耗了一线科研人员大量精力和时间。电镜行业用人市场迫切呼唤与电镜相关的操作、维护、维修和制造等方面的高端技能人才。
与北大、清华、浙大、中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有着密切合作的郭新勇,注意到了电镜高端技能人才供需之间的巨大矛盾。他说:“这个行业不仅缺耗材,更缺人才!”电镜耗材有市场,电镜技能人才更有市场!郭新勇顿悟:这不正是报效母校、携手母校的最佳时机吗!
国外电镜专家在河南化院进行教学指导
机会从来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而郭新勇的母校河南化院,就是从不错过机遇的那一个。
2009年,开封筹建职教园区,当时还艰难蜗居在开封东郊一个家属区角落中的河南化院,敏锐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遇。2011年,河南化院成为第一个入驻开封职教园区的院校,校区面积从“五亩三分地”扩充到300 亩,在校人数从建校时的200人冲破6 000人大关。彼时,怀揣梦想、浑身干劲的河南化院乘着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东风,正在寻找一飞冲天的新机遇。
2012年,河南化院院长杨箴立来北京学习,与当时在京创业的郭新勇偶然聊起学院发展,郭新勇把电镜行业急需操作维护技术人才的现状向杨箴立作了介绍。
对于致力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河南化院,市场需求就是培养导向。郭新勇描绘的电镜专业前景如此广阔,令杨箴立院长眼前一亮。他当即和郭新勇约定,迅速开展电镜行业的市场调研,筹备开设电镜专业,力争当年实现招生。
回到开封,雷厉风行的杨箴立向学院领导班子提出了关于设立电镜专业、培育高端技能人才的设想,得到一致赞同。人员配备、课程设置、教学研究……一系列工作从零开始,迅速启动。
然而,河南化院的一片热诚,却在招生时被泼了一头冷水。当时,国内没有一所职业院校开设有电镜专业,更罕有家长学生听说过“电镜”。这个绝对的冷门专业在招生中遭遇冰点,尽管河南化院对首次招生有所预料,将开班底线定为10 名学生,但最终只有7人报名。
7个人,这个专业还办得起来吗?有人质疑。
然而,已从小小镜头里看到未来的杨箴立力排众议,坚持把电镜专业开起来:“咱们打算招10个人,现在来了7个,已经成功了70%。中国科技在飞速发展,电镜拥有量成倍增长。国家的需要就在这儿,市场的需求就在这儿。为啥不干?干!”
成败看淡,不服就干。敢于做梦的化院人,将电镜之梦的种子深播于技能教育沃土,从此开启了风雨兼程的追梦之旅。
追梦——
首开电镜专业:
在产教融合中诞生在校企合作中成长
万事开头难。作为一所培养技术工人起家的职业院校,涉足从未接触过的高科技仪器设备领域,培养高端技能人才更是难上加难。
从零起步、白手成家是河南化院电镜专业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2012年,筹备电镜专业的河南化院人面临一张白纸:一没有教材、二没有设备、三没有教师,也没有任何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当时,国内尚无一所院校开设电镜专业。世界上另外两家培养电镜专业人才的机构,一家在美国,一家在瑞典。
咋办?咬着牙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河南化院的校训,化院人认准的事,干就要干好,再难也要干到底。
“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电镜专业能够在产教融合中应运而生,也一定能够在校企合作中茁壮成长。拿出钉钉子的精神,河南化院迈出了第一步,和中镜科仪实施校企合作,开设全国唯一的电镜专业,成为中国唯一设有电镜专业的职业院校。
没有教材,河南化院的院系领导三顾茅庐,邀请国内知名院校的电镜行业专家和中镜科仪等的企业工程师“量身定做”,专门编写,自行印制。这些教材也许就是全国印数最少的专业教材。
没有设备,郭新勇和河南化院相关领导跑遍全国名校,寻找二手设备运回开封,供教师和学生自己拆装研究。浙江大学、河南黎明化工研究院、郑州大学等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被这些顽强的开封人感动了,河南化院一口气收到好几台捐赠的二手电镜。河南化院的教师和中镜科仪的工程师一起冒酷暑、战严寒,奔波数千公里,自己动手,肩扛手挑,联系运输车辆,千里迢迢把省内外院校和企业捐赠的电镜运回开封,省下了一大笔购置拆装费用。这几台“化缘”来的旧电镜,立即成了电镜专业师生的宝贝,平日里实操练习都离不开它们。
没有教师,在河南省人社厅的大力支持下,河南化院与中镜科仪同心同德,不分彼此,逐步创立了“校企同体”办学模式。专业创办之初,中镜科仪就派遣得力的技术人员长期驻校任教,全面参与学生在校期间的教学和管理工作。郭新勇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定期为学生授课,中镜科仪还派遣多名技术骨干承担专业课教学任务。学院还抽调一批有能力、有理想、有热情的青年骨干教师充实电镜专业教学一线,到企业和相关单位学习电镜技术,从无到有进行电镜专业的教学和学科建设,编写校本教材、制定课程方案、改善教学条件。
专业创办8年来,电镜专业师生坚持参加中镜科仪的公司周例会,通过网络授课形式与全国电镜同行交流学习,学习内容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还有电镜工作经验分享,以及整个行业动态等,“例会课”已成为电镜专业工学结合的显著特色之一。
河南化院电镜专业自2012年设立以来,创造了数不清的行业第一,各项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稳步提升。2013年11月,由国内生物、材料领域著名电镜专家组成的第一届电镜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2017年4月,在郭新勇提议下,经电镜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论证,河南化院在电镜专业基础上成立了本校第一个二级学院——实验技术学院,从“实验技术教育教学”和“教学模式实验探索”两方面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
北京大学专家应邀来河南化院举行学术交流会
高科技专业必须有高水平人才来支撑。为了给电镜专业筑牢人才基础、凝聚发展后劲,河南化院打通绿色通道,以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吸引了“三北”博士郭运波等一批优秀硕士、博士等高水平专业人才加入。
今年34 岁的郭运波,2003年北大本科毕业,2013年获得北大博士学位,2014年赴法国攻读博士后,是不折不扣的学霸。然而,高学历的郭运波没有选择985、211 这样的名牌大学,在郭新勇的引荐下,他来到了河南化院投身电镜教育事业。吸引他的,不仅是这里既宽松又充满活力的工作氛围,更是校企合作创新模式所孕育的大有可为的美好前景。
在这里,郭运波如鱼得水、干劲十足,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才华与丰富的人脉资源。无论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还是专业教学改革的推进,郭运波都在其中发挥着引领作用。
世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河南化院是幸运的,找到了一位慧心独具、开拓创新的好老师;郭运波更是幸运的,找到了一个氛围温馨、兼容并包的好环境。
河南化院院长杨箴立说:“松开人才紧箍咒,架起发展登云梯。像郭运波这样的‘三北’博士,肯定有自己的个性,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要尊重他的个性,张扬他的个性。对待特殊人才就要有特殊政策。”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借助校企合作平台与雄厚的人才资源,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电镜专业茁壮成长。如今,河南化院的电镜专业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已经拓展为电镜操作、电镜制样、电镜维修维护三个大方向。由校企双方合作成立的开封市电子显微镜技术服务工程研究中心,以电镜专业为纽带,开展电镜设备的研发与制造研究、制定电镜行业相关标准、拓展电镜分析测试应用技术、推动电镜科技成果转化等一系列合作,实现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在国内电镜操作维护领域,河南化院成为当之无愧的人才培养高地。近两年,国内外电镜领域的专家纷至沓来,在这里讲学、交流,为我国电镜专业高端人才培养贡献力量。2016年,河南化院与中国电镜学会电镜教育委员会共同举办的“首届全国电镜维护管理与教学研讨会”在开封举行;2018年,全国微束分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办“第五届全国微束分析技术标准宣贯会暨第二届全国电镜维护管理与教学论坛”在开封举行,全国业内专家汇聚一堂,共襄微束分析标准化和电镜教育盛举。
河南化院地处中原,也成为了国内电镜行业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中兴之源。
河南化院电镜专业学生正在进行实操练习
圆梦——
“校企同体”办学:
借助人力资源平台实现职业生涯理想
河南化院与中镜科仪的联姻,书写出“1+1 大于2”的奇迹。学校发挥教学优势,企业发挥市场优势,校企紧密合作,结合行业专家和用人单位的指导意见和信息反馈,共同制定并不断修正电镜专业的培养方案,提出“品质优秀、技能卓越”的培养方针,使化院培养出的电镜高端技能人才精确对接市场需求。
河南化院与中镜科仪以实现电镜专业毕业生长期稳定发展为最终目的,明确提出“入学即入职”和“终身教育”的理念,开创性地构建了“电镜专业人力资源平台”。将学生信息与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信息纳入同一体系进行管理——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为每个单位建立岗位需求档案。每年校企双方共同组织召开表彰会,对优秀的教师、在校生、往届毕业生进行表彰。与此同时,本着对毕业生负责的态度,平台密切关注毕业生的工作、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及时协助解决毕业生关切的问题,帮助毕业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实现技能提升与职业空间扩展。有了强大的平台助力,毕业生即使离开母校,也依然可以享受到温情的呵护,在河南化院的关注与关心中成长。目前,在北大工作的多名学生已经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工作能力、品质素养都得到了北大校方的高度评价。
精确对接市场需求的河南化院电镜专业毕业生,可谓“一家女百家求”,在用人市场炙手可热。从这里毕业的电镜人才,凭借着高超的操作与维护技术、实验室样品制作技术、实验室管理技术、大型实验室仪器维护技术以及过硬综合素质,在各大顶尖高校和研究院所里成了院士和专家竞相聘用的科研助手,也为这个高科技含量的专业赢得了良好声誉。这正是:探索微观世界功成不必在我,掌握电镜技术功成必须有我。
河南化院电镜专业的毕业生,每年80%以上就职于北大、清华、浙大、中科院等60 多家高校、医院和科研院所。很多学生还没毕业就被“抢”走。
河南省人社厅副厅长李甄对电镜专业毕业生的“抢手”程度深有感受。曾经有一所大学的领导找他“开后门”,请他协调河南化院电镜专业的毕业生到所在的大学工作。李甄不解地问他为什么不直接跟化院联系,这位院长无奈地答道:“河南化院电镜专业的毕业生太抢手了,还没毕业就被清华北大中科院这些高校订走了,我们要不来呀。”
今年26 岁的谢云超是河南化院第一届电镜班毕业生,毕业后通过面试顺利被北京大学录用,已在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电镜平台工作了7年。当年高考失利的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命运会通过小小的电镜与中国最高学府紧紧联系在一起。
如今,河南化院的电镜专业每年招收40 名高中毕业生,从高层面打造高质量就业平台。学校与全国46 家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学生一毕业就能去全国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工作,仅北大就有近30 名来自河南化院的毕业生,清华、浙大、中科院都有化院学子的身影。对于河南化院电镜专业的学子来说,“昨天考不上北大清华不气馁,明天在北大清华就业不是梦”。正因为如此,电镜专业不仅吸引了众多的高考学子,也受到不少本科毕业大学生的青睐,纷纷赶来深造。
河南化院电镜专业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好声音”,不仅享誉国内电镜业界,也传向海外。2019年11月3日,河南化院迎来了德裔美籍学者约阿希姆·弗兰克先生,他是应邀来河南大学访问的,偶然听说开封还有所学校竟然开有电镜专业、设有电镜博物馆,于是在紧张的行程中挤出片刻,只为一睹“芳容”。2017年,正是凭借在冷冻电镜领域的卓越成就,弗兰克获得举世瞩目的诺贝尔化学奖。
位于河南化院校园内的中国电子显微镜博物馆,收藏了海内外捐赠的3000 多件藏品,包括23 台来自世界各国不同时期的电镜,每一件都由工作人员燕子衔泥般辛勤搜集而来,不仅纪录了电镜的近百年发展史,也见证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电子显微科研领域从无到有的风雨历程。
在博物馆的图文陈列墙上,弗兰克惊喜地发现了11年前自己在北京参加电镜学术会的老照片。在英国利兹大学和美国芝加哥大学捐赠的电镜前,弗兰克驻足细看,非常感慨。因为,他熟知,这是两台充满科学探索故事的电镜,很多卓有成就的著名科学家都在这两台电镜上工作过,其中不乏诺贝尔奖获得者。
当弗兰克先生得知河南化院有100 多位毕业生在北大、清华、中科院等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电镜平台上工作时,弗兰克连声称赞。他说:“电镜操作维护方面的技术人才特别缺乏,欢迎你们的毕业生将来到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工作。”他还欣然接受邀请,应聘为河南化院客座教授。
弗兰克先生恋恋不舍地告别博物馆时,这位诺贝尔奖得主在留言簿上写下此行感受:“非常感谢你们,给了我这么大一个惊喜!”
越努力就越幸运,有梦想才有未来。两千多个日夜的奋进和磨砺,为河南化院、为河南职业教育铸就了电镜专业这张闪亮的金名片。迈进2020,追梦路上不停步的河南化院人正在奋力书写更新更美的篇章——中国唯一的电镜博物馆即将扩大展馆面积升级改造,多位本科毕业生慕名进入电镜班学习技能,化院引进的北大博士为电镜专业描绘出发展新蓝图,全国高水平电镜学术交流会正在筹备……
秉承“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的校训,河南化院深耕职业教育40 余年,熔铸出“艰苦奋斗、踏实肯干、积极阳光、尊重包容、团结协作、精益求精”的化院精神,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高端技能为引领,为社会输送4.5 万余名毕业生,已成为高技能人才的沃土,大国工匠的摇篮。
技能报国育英才,不负韶华追梦心。在打造技能中国的人才大军中,一定会涌现出更多的河南化院优秀学子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