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周
摘要:增强“四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干部的殷切期望。具体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新闻媒体必须以“四力”为遵循,致力于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技术高超、态度端正的新闻记者队伍。为深入贯彻“四力”要求,提升新闻报道质量,新闻记者必须不断掌握新知识、开拓新视野、增长新本领,永葆先进性。
关键词:“四力”;记者;新闻
一、践行脚力,坚持走深走实走稳
对于新闻记者来说首先必须苦练脚力。一名优秀的记者,每天的身影不是在新闻事件的现场就是在去现场的路上。因为鲜活的新闻不是靠坐在办公室里敲敲键盘、打打电话、翻翻材料就能写出来的,而是靠记者不停地跑动、不断地深挖得来的。因此,新闻记者要践行脚力,首先必须端正态度,坚守工作初心,善于深入基层,主动抓取新闻热点。
其次,要勇于克服自然条件的恶劣、生活条件的艰苦、交通条件的落后,秉持记者的责任和使命,坚持到一线抓“活鱼”。
第三,践行脚力,并不仅仅是坚持走下去、走得远,更重要的是走得深、走得实、走得稳。这里的“深”是指态度,“实”是指作风,而“稳”则是立场,是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有机统一的党性原则。以德州日报为例,近几年该报一直坚持开展在基层、在一线、在现场的“三在”活动,坚持认为,只有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只有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只有在一线心里才有底气。这正是该报践行“四力”的具体体现。
二、践行眼力,透过现象看本质,见微知著
眼力就是观察力、发现力、辨别力。新闻记者践行眼力,不是让你围观、猎奇、看热闹,而是深入火热的工作生活第一线,是在平凡中看到不平凡,讴歌劳动之美、生活之美、时代之美。能不能辨真假、明是非,是判断一名记者是否有眼力的关键,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要有透过表象看本质,见微见著、明辨是非的能力。每个地区、每个行业、每个领域、每个群体都有需要报道的亮点,都能挖掘到有价值的新闻,记者如果没有足够的眼力去细心观察,就很容易忽略和错过这些亮点。例如,2020年1月9日,新华社记者李心萍发表了一篇题为《依法治欠开启新阶段,农民工权益有保障》的报道。文章以《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实施为切口,针对农民工讨薪举证难、维权难等相关法律法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关键时刻,及时推出这样一篇报道,时机把握得相当精准,足见作者眼光独到、眼力老到。
三、践行脑力,突破思维定式和局限
记者是新闻报道的第一主创人。记者的工作方法直接决定新闻作品的品质和受众体验满意度。呆板的报道思路、生硬的报道形式、平淡的报道风格,常常将有价值的新闻事件报得味同嚼蜡,丝毫唤不起受众的阅读兴趣,直接影响新闻报道的效力。优秀的记者在新闻采写实践中注重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式,针对公众需求,优化工作思路,创新报道形式,让新闻变得更有趣、更有吸引力。践行脑力,贵在多想多思。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新中华报》的题词只有两个字:多想。毛泽东同志的题词,到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新闻记者遇到问题必须深思多想多问几个为什么,切不可还没看清事物本质,头脑一热,脱口就谈,落笔就写,导致对一些事件的报道不客观,失之于浮线,失之于片面。这是新闻记者的大忌。
四、践行笔力,让新闻报道更具穿透力
脚力、眼力、脑力的锤炼,最终都要靠笔力来体现。优秀的新闻作品除了需要有好的故事素材,有独到的发现眼光,还必须要有高超的表达技巧和能力。要提升笔力,就要学会表达,新闻报道中少些概念和结论,多些细节和分析;少些空洞说教,多些鲜活事例;少些抽象道理,多些真情实感。要说百姓听得懂的话,采写“沾泥土”“带露珠”顶花带刺更具人情味的新闻稿件,这样的作品才能吸引人、打动人。记者练笔力,看起来是个语言表达的功夫,本质上是个文风转变的问题。笔力来自平实,实话更易入耳;笔力来自真实,真情方能感人。浮夸文风改掉了,笔下自有千钧力。不虚不假,不冒不夸,新闻报道才更具穿透力、感召力。
五、结语
新时代,新使命。新闻记者要想始终站在潮頭引领风尚,就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四力”要求,不断践行“四力”、增强“四力”,自觉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脚力、提升眼力、增强脑力、精化笔力,为党的新闻事业尽好一个新闻记者的职责使命。
(作者单位:德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