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开启,传统教育受到巨大冲击,传统学校或将不复存在,教师或将被取代,学生不再是“以学为生”。人工智能在给传统教育带来改变的同时,也为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未来学习中心会让教育变得更好,学生能够快乐学习;教师角色转换,从“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专门的“传道者”;学生从“标准化”学习发展为“个性化”学习。直面挑战,抓住机遇,利用人工智能助力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建设智慧校园、构建智能网络学习空间;鼓励教师转变观念,学会善用AI;提升学生的AI素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从学校、教师、学生不同的角度探究教育改革创新的路径,培养符合人工智能时代发展要求的新人才。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育;改革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大数据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2017GA087);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重构研究”(18Z127)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6-5982(2020)02-0085-06
2016年,阿尔法狗取得了“人机大战”的胜利,自此,人工智能开始升温,成为了各界热议的话题。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迎来真正的新纪元,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首部国家级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全面布局人工智能的发展,确立了“三步走”目标,到2030年建成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可以预见,人工智能将深刻改变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将完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体系作为三大重点任务之一,明确提出“加快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建设,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专业建设、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构建人工智能多层次教育体系”①。那么人工智能时代,教育领域将会发生怎样的变革?产生怎样的影响?未来教育将会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学校、教师、学生又该何去何从?这些都成为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一、人工智能时代的开启
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召开,美国计算机科学家约翰·麦卡锡及其同事共同讨论了当时计算机科学领域尚未解决的问题,这是人工智能概念第一次被提出。他们在会议上提出,“让机器达到这样的行为,即与人类做同样的行为”可以被称为人工智能。这一年也被人们称为“人工智能元年”。人工智能随后有了短暂的发展,但是因为当时的软件、硬件条件不高,相关研究大多局限于对人类大脑运行的模拟,研究者只能着眼于解决一些特定领域的具体问题,出现了西洋跳棋程序、积木机器人等。那时,计算机只是作为数值计算器,这些稍微显现出智能的应用,就被看作人工智能的体现。随后,由于新技术和产业链条没有被打通,没有新的产品发明,政府支持和商业投资都大幅度减少,人工智能研发进入了低潮。
进入21世纪,基于多层计算机芯片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横空出世,通过多层芯片连接,模仿人脑大量神经元的网状连接方式,加上更优的算法,海量的数据,计算机可以自己从数据中寻找模型和规律,开启了人工智能的新时代。当前,自动驾驶、工业机器人、智能医疗、无人机、智能家居等人工智能产品蓬勃发展,人工智能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各个行业和领域的创新融合水平不断提升。在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人工智能正在发挥着“领头羊”作用。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经纷纷从国家战略层面加紧布局人工智能。2016年,美国政府先后发布了《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战略计划》等三份报告,是世界上第一个将人工智能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国家,人工智能的战略规划被视为美国新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美国希望在人工智能领域拥有世界霸主地位。英国通过《2020年发展战略》加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欧盟2014年启动了全球最大的民用机器人研发计划“SPARC”,德国2011年提出了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工业4.0,于2019年2月发布了工业4.0的进化版《国家工业战略2030》草案,日本政府在2015年制定了《日本机器人战略:愿景、战略、行动计划》,都是为了促进人工智能机器人发展。近年来,我国也在发展人工智能。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概念,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发布,提到了“人工智能”。2016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个部门发布《“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正式提出人工智能产业纲领。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正式发布,说明我们正致力于构筑人工智能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
人工智能终于全面地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并开始感受到它的巨大力量。人们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生活时,也开始担忧人与机器的关系。2013年,牛津大学学者检验了702种职业被计算机化的可能性,按照被取代的风险大小进行了排序,最终认为,或将会有47%的工作面临被计算机取代的风险。后续的研究指出,英国有35%的职业可能被取代,在日本这个比例是49%。② 而应对的希望就在于教育,教育担负着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重任。但是人工智能给教育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在各个方面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与挑战。
二、人工智能对传统教育的冲击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功效已不再是“传道受业解惑”,毕竟“传道受业解惑”人工智能都能够完成,那么学校还会存在吗,教师是否会被完全替代,学生将如何学习?可见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挑战将是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的持续过程。
(一)人工智能对学校的冲击——学校或将不复存在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可简称AI,AI的虚拟现实技术,也称VR,即通过多媒体技术和仿真技术可以构建一个虚拟的教学环境,提供多维交互体验式的服务,让学生在其中完成相对应的教学环节,营造出一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通过VR技术,世界上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人,都可以同处一个虚拟课堂进行在线学习,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沉浸”在虚拟的教学环境中。现在已经有的密涅瓦大学,就是一所开创性的“沉浸式虚拟大学”。这所“比常青藤更好的大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没有校园,没有教室,学生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联网上课,师生可以实时互动。
目前全球已有700所大学在互联网上提供上千门课程,每年有5000万人在网上学习这些课程。③相比起传统校园来说,虚拟校园更加节约高效,这也将是未来学习中心的雏形。现在的每一所学校都是独立而封闭的,资源、教师、学生都是独有的,这个封闭的孤岛未来将会被打破。传统学校可能不复存在,将会诞生一种全新的学习中心,在这里,教学资源共享、教师共享、学生共享。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学习中心选择不同的课程进行学习,未来的学习中心将是一个巨大的学习共同体,整个教育资源进一步集约化,所有的课程公选,所有的教师公选,相互承认学分,颁发课程结业证书。每一所大学的专业排名都不一样,在未来的学习中心,学生可以选择每个学校最强、排名最前的专业,学生能学习到不同学校最强的课程组合,课程结业证书的含金量会远超现在文凭的价值。
现在的学校是固定的教学时间、作息时间、休假时间。在未来的学习中心,学习时间是弹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中心24小时开放,没有寒暑假,没有双休日,没有固定的上下课时间,学生自己安排上下课时间,寒暑假、各种节假日,晚上等时间都可以任意支配,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学习他想学的内容。整个教育资源会充分地共享,最大程度地使用,教育周期也会弹性化。
现在的学校和社会是分离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脱节的,未来学习中心将会打破这种壁垒,为学生提供终身学习服务。学生不管处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只要想学习,就可以来学习中心,未来可能会出现混龄教育、混龄学习。不管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能在学习中心开展,未来的学习中心将是一站式的教育,所有能学的知识这里都会有,学生的各种学习需要都能在这里得到满足。
(二)人工智能对教师的冲击——教师或将会被取代
人工智能的第三次浪潮中,基于大数据和强大计算能力的机器学习算法已经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让AI机器人更加的智能,IBM已经研发出来了“沃森教师”。未来的教师可能都是这样的智能机器人担任,它们的内存比人类的脑容量大无数倍,所能输出的知识也是无所不包。另外,AI教师在语音搜索、语音翻译、机器朗读等方面已经日趋成熟,完全能够无障碍地向学生输出知识,也能为学生“答疑解惑”。
可见,人工智能时代,很多知识的教授已经外包给了机器,甚至很多东西人工智能帮着学了,机器帮着学了。比如现在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未来也许用不着学习外语,一个翻译机器人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任何语种的切换翻译,四六级考试再也不是大学生的“拦路虎”了。即使学生想学习外语,也许用不着教师来教了,网上的各种学习视频,各种语言学习软件,像现在流行的英语流利说之类的APP,完全可以实现人机对话,完成对语言的学习。这个时候,学生有些知识不用学,要学的又不用老师教,那教师这个职业还会存在吗?
现在的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主要是知识输出的任务,但是人的脑容量有限,记住的内容比不过机器的内存,可以输出的内容自然有限。比如阿尔法狗,它获胜的关键就是可以短时间内把全世界所有的棋谱进行“深度学习”,可能存储了几万个、几亿个棋谱。如果教师拥有的知识比人工智能都要少,那教师该教什么呢。就像现在,学生已经习惯了有事问“度娘”。在現在的大学课堂,大学生一边听课,一边使用手机百度或带着电脑上网查资料,此时学生得到的信息和资讯或许比老师更多、更快。但不能不说,网络资源的专业程度是无法保证的。
任何体现重复性的事情,有大量数据产生的工作,人工智能都可以胜任。而教学和学习就是一种长时间的重复性工作,一个内容老师也许得教数十遍,学生才能明白。教师重复工作自然会有倦怠的时候,但机器人不会,只要不断电,这种重复性地教学可以永远持续下去。当这种重复性的教学被不知疲倦的人工智能担任的时候,我们应思考教师怎么办?当人工智能的教学比人更精准,速度更快,效率更高时,我们应该思考教师还需要哪些进步?
(三)人工智能对学生的冲击——生而不学
随着大数据的不断增长,人工智能可以吸收的养分也随之增多。有了海量的大数据,“深度学习”才成为了现实。“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的一种,利用算法学习数据的内在规律与表示层次,从而让机器像人类一样具有分析思考的能力,能够识别文字、语音和图像。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在海量的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从中找出共性特征,最后输出最优解。
“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已经能读会写,完全可以代替学生去学习了。2019年2月,中小学临近开学,大家都在狂赶寒假作业。一个初三女生,只用了两天时间把所有的语文抄写作业全部赶完,而且字迹工整,没有错字、改字。后来被母亲发现是孩子用压岁钱在网上淘了一个写字机器人帮其完成作业,母亲一怒之下把写字机器人给砸了。当写作业、写字机器人都能代劳,而且写的更快更好,那学生还有必要学习写字吗。现在的人工智能还会写诗、写作文、作曲,很多网上的新闻其实都是人工智能的产物。吴军在《智能时代》里说,“今天美国很多媒体的财经新闻,尤其是对公司财报的评述,其实已经是计算机生产的了。”④ 看来,学生不用学写字,也不用学写作了。甚至连阅读人工智能都能帮你完成,那学生也许都不用学习识字了,语音输出就可以了。基础教育在人工智能的冲击下,功能和作用便显得弱化了。
在“听”上,机器已经远远超过了人。机器的转写正确率已超过了95%,人达不到90%。⑤ 或许可以认为,人工智能在这点上比人类更聪明,记忆力比人类更强,内存比人类的脑容量更大,反应速度比人类更快,效率比人类更高,很多记忆性知识都不用学了,人工智能帮着学了,操作性的事情,人工智能也帮着做了。这促使我们思考,那作为一名学生,还需要学习什么,若没有了学习,“以学为生”的学生还可被称为学生吗?
三、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改革创新的机遇
机遇与挑战往往是并存的,人工智能给教育领域带来颠覆性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豁然开朗的创新机遇。人工智能终于让未来的学习中心有可能回归教育的本质;教师重获尊重,更有尊严地工作;学生能够快乐自主地学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未来学习中心让教育变得更享受
现在的学校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还是分数至上,教学计划、教学方案、课堂标准基本一致,像流水线一样生产出同一个标准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多时候为了考试过关学习一堆纯知识性的东西,重复不断地刷各种各样的题库,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较少。学生变得越来越像复印机、复读机、录音机,这样的学习束缚了学生的自我成长。但是“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⑥,我们应积极思考如何使学习快乐、有趣起来。
人工智能的深度挖掘技术,能够通过挖掘学生的各种数据,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未来学习中心借助数据驱动学生个性化学习,根据学生的天赋、潜能和个性、兴趣来设计个性化的课程,从发现自己不足的补短教育走向扬长教育,让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能,让自己变得更有自信。人工智能会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现他的学习难点和重点,帮助学生及时地调整学习计划,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未来学习中心,或将从记忆教育走向了创新教育。记忆不再是教育中的重要任务,学生不会再为背课文、背古诗、背单词而发愁,未来教育的主题将会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拓展生命、涵养生命,将会是未来学习中心的主题。 在未来学习中心,每个学生都能够快乐、自主地学习,每一个学生能够真正享受学习生活、真心投入到受教育的过程,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发现自己的潜能与天赋,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我、成就自我,成为最好的自己。未来学习中心让教育变得更好,变得更加幸福、更加完整。
(二)教师从“授业解惑”转变为“传道者”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处于绝对主导的地位,在课堂上教授知识,在课后批改作业、辅导学习,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起着重要作用,按照既定流程引导着学生的学习。当这一切被人工智能包揽执行后,教师的工作任务改变了,变得更加高端。在现在的大学阶段,公共课教师依然面临着这种窘境,一个内容得多次重复地讲,一个教学班起码有五六十人,而一个老师最少得带六个自然班,作业一改就是几百份,教师80%的时间花在批改作业和重复性教学管理上,教师沦为了复读机和批改作业的机器,疲倦是难免的,教学效果自然会打折扣。而现在的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教师从这一部分工作中解放出来,比如学霸君和猿题库这样的APP可以拍照搜题和在线答疑,爱作业这样的APP可以拍照批改作业评分。当教师从这些重复性的机械工作中解脱出来后,工作的内容也变化了,工作变得更加崇高,从知识的传递转变为教育的传递,主要任务就是“传道”了,重点在于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性人才和创新型人才。
人与机器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人的创造性。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死学习、笨办法,无非是对数百万种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识别。如果要让智能机器写一个爱情故事,完全可以给它塞满全世界所有的爱情故事让它“学”,它自然能写出来。但是智能机器永远无法在一个零内存、完全空白的屏幕上写出《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的创作需要人类的大脑,依赖于人类基于生活的创造。而培养这种让人成为人的创造力将是教师的主要工作。
人与机器的另外一个区别,即人是一种情感动物,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建立沟通与合作,形成各种人际关系,从中发现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智力教育、道德培养、精神锻造,帮助学生在真实的人类世界中,丰富思想、拓展思维,培养一个完整的人所需的人性之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当教师的“授业解惑”功能被取代后,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帮助学生培养创新力和创造力,着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情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建立完善的思想体系,努力让学生成为具备美好人格和创新能力的符合人工智能时代要求的优秀人才。教师也从过去的教学中心地位变成了一个陪伴者、指导者和学习伙伴,和学生加强情感沟通,从而帮助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设。
(三)学生从“标准化”发展为“个性化”
大工业时代的教育是一种标准化、制式化的培养模式,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课程、统一的讲授、统一的管理、统一的考核标准、统一的培养计划,培养出来的学生差异并不明显。人工智能时代,让“因材施教”成为可能,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将会成为未来的学习方向。教育标准会更加趋向人性化和基础性,降低整体的学习难度。毕竟每個个体都不一样,选择适合自己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学生可以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制定适合自己的课程和学习计划,学习评价也是针对个人的,而不是现在的分数排名。人工智能可以精确地描绘出每个学生的学习曲线,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从而给每个学生制定专有的学习计划,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案。美国的新式学校已经开始这样尝试了,老师每个月会给家长一份每个学生详细的个人发展报告,每个学生据此制定自己的课程规划,每个学生IPAD里面的课程内容是不一样的。
未来的学生将会更加自由。大学生可以自己选择什么时候上学,在社会上工作了数年再返回大学校园也行。学生可以自己选择上课时间,不再被要求早上8点开始上课,下午5点放学。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学习进度,当听不懂的时候,可以停下来,不用跟着大部队往前走,完全听懂的时候,也可以继续往前学习,不用等着后面的同伴。学生可以自己选择专业课程,也可以随时换专业继续学习。总之学生有了完全的学习自主权,有了更多的学习选择,进行差异化学习。
所谓个性化学习,就是根据学习者的学习风格,提供适合学习者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模式,使学习者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学习者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⑦ 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可以对学生进行智商、情商、基因等方面的检测,发掘学生的天赋和潜能,结合兴趣、爱好和个性来为他定制最适合的个性化课程。当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天赋,有意识地扬长避短,这样学生的发展会更好,走得更远,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四、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改革创新的路径
不管我们是否愿意,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呼啸而至,与其恐慌排斥,不如思考在教育层面上如何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一)建设智慧校园,构建智能网络学习空间
智慧校园,指的是“以面向师生个性化服务为理念,能全面感知物理环境,识别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情景,提供无缝互通的网络通信,有效支持教学过程分析、评价和智能决策的开放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⑧。人工智能让智慧校园更加的智能化,网络全面覆盖校园,无论你在校园的哪个角落,有关你的各种數据将被搜集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表现、形成学生的学习大数据库。而教师的教学情况,包括课堂教学、交流反馈等形成了教学大数据库。在智能网络空间中,人工智能通过智能教学平台、智能测评系统等平台,通过大数据智能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为教师提供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案。
智慧校园配备各种智能化教室,利用VR技术建立仿真实验室、体验式实训室、数字化操作室等体验式综合教学场,提供各种虚拟场景下的实践教学。比如焊接实训室,借助VR技术,模拟操作现场,学生带上3D眼镜,在虚拟现实中学习焊接技术,一次学不会,可以重复学习直到熟练掌握为止。这样的模拟仿真实训,既提高了安全系数,避免了可能的危险,又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体验,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环境,提升了教学效果,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愿意主动学习,也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其中。
(二)鼓励教师转变观念,善用人工智能
面对赶超人类的人工智能,很多教师都会担心自己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其实人工智能只是人类的一种工具,居于人类的从属地位,没有必要太过于担心害怕,也不用对人工智能有敌对情绪。“如果我们以科普的心态看待历史,就会发现人工智能既不是神话也不是笑话,而是从人类的劳动创造中实实在在生长出来的。我们不需要恐惧也不需要顶礼膜拜。”⑨ 我们完全可以把自己做不到的交给人工智能,而把自己做得到的发挥到极致。承认人类的局限性,利用好人工智能,教师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可以使教学效果更好,效率更高。机器和人交互,配合好教师的工作,实现人机共融。教师从以往的教学主导地位,让位于人工智能,这种落差心理上肯定无法适应,这需要教师客观地看待这种变化,调整好心态,转换好角色,尽快地适应新型的师生关系,从主导者转变为学生的陪伴者、引导者。
教师队伍要进行常规培训,学习人工智能的各种操作技术,提升教师使用人工智能的能力。现在的教师都是按照传统教育模式给培养出来的,他们已经习惯了传统模式,人工智能来了,有部分教师使用不顺畅或不会用,有些人也不愿意接受新事物。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学校等机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师参加相关的人工智能学习培训,了解人工智能,学习使用各种人工智能技术,体验人工智能对教学的帮助,促使教师从繁冗、重复的机械工作中解脱出来。例如,知识性讲授、作业批改、考试测评、课后答疑都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减轻自身的教学负担,降低自身的工作强度,从而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以及真善美的熏陶中去。
(三)提升学生的AI素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
人都是有惰性的,当人工智能可以帮我们代劳很多事情的时候,我们自然会让位于人工智能,年少的学生更是如此。人和人工智能最本质的区别就是人类独特的创造力和无限的想象力。当放弃学习,让人工智能帮着学;当放弃思考,让人工智能帮着决策;当放弃想象,让人工智能来描述,这个时候人类就真的沦为机器的奴隶了。人工智能在给予海量数据、智慧决策的同时,也在悄然剥夺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形成以剥夺人类思考能力为前提的智能万能论。⑩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更要体现出它的人文功能,大学生在与人工智能的交往中,要回归现实世界,永远不要放弃独立思考和自我的学习提升。人工智能只是一种技术工具,帮助大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我们应对人工智能有更全面的认识和更深入的思考,而不是陷入人工智能万能论的陷阱中去。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AI素养,即正确认识和使用人工智能,具备系统性思维能力,能够全面辩证地看待人与机器的关系;拥有不断创新的勇气,满怀创业精神,让创造性思维应用于学习生活工作中;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够理性分析,而不是臣服于人工智能;负有人文情怀,在实践中锻炼出沟通、合作的能力,饱含同情心、同理心、自信心。
五、简要小结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将是一种智能教育,不管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紧随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潮流,主动变革教育模式,创新发展教育路径,转变教师角色,培养能适应时代发展的“人工智能时代原住民”。
注释:
①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的通知,教技〔2018〕3号,2018年4月3日。
② 腾讯研究院等:《人工智能——国家人工智能战略行动抓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344—345页。
③ 李卫红:《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学习模式变革》,《中国成人教育》2018年第21期。
④ 吴军:《智能时代——大数据与智能革命重新定义未来》,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版,第314页。
⑤ 吴晓如等:《人工智能怎么颠覆“传统教育”?》,《基础教育论坛》2018年第24期。
⑥[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4页。
⑦ 徐晔:《从“人工智能教育”走向“教育人工智能”的路径探究》,《中国电化教育》2018年第12期。
⑧ 黄荣怀等:《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开放教育研究》2012年第4期。
⑨ 李彦宏等:《智能革命——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变革》,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版,第28页。
⑩ 赵慧臣等:《人工智能时代学习方式变革的机遇、挑战与对策》,《现代教育技术》2018年第10期。
作者简介:沈娟,武汉城市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湖北武汉,430064;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64。
(责任编辑 陈 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