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封书信来得巧

2020-05-06 08:59陈曦
儿童文学选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谭鑫培黄忠京剧

陈曦

“这一封书信来得巧,天助黄忠成功劳。”虽然学唱的是青衣行当,可我总会在心情愉悦的时候哼唱起这几句《定军山》,这份“不由自主”足以说明谭派的魅力所在,而谭鑫培这个名字,更是成为了京剧的代言词。委婉古朴的唱腔、考究典雅的身段、耳熟能详的唱词,以及久传未绝的影响,这一切都标志着谭派老生在京剧界的独特地位。

“伶界大王”谭鑫培

第一次见到谭正岩是在国家大剧院,全本的《四郎探母》,他饰演杨四郎。那是我第一次听谭派的《四郎探母》,与其他派别不同,谭正岩俊美的扮相加上谭派独特的声腔特点,使得主人公多了那么一分隐忍,牢牢抓住观众的眼球与耳膜,而去看谭正岩演出的愿望却是从刚上大学那会儿就埋下种子的。

我们学校是最早一批成立京剧社团的高校。我入学那年,国韵京剧社已经成立了六年,我读大学期间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早入学一年,来参加五周年的纪念演出,因为那次演出,京剧社的名誉社长、已故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荣威先生和众多名家顾问都亲自到来,指导社团成员排演《白蛇传》。我就是在那堆照片中看到的谭正岩。

“谭正岩是谭门第七代传人了,大有谭鑫培大师的遗风。”京剧社的指导老师见我看照片出神,拍了拍我。我当时开玩笑说以后要是能和谭正岩唱一出《四郎探母》该多好。

曾经很多晚会上大家都会看到谭元寿、谭孝曾和谭正岩祖孙三代同唱的《定军山》“这一封书信来得巧”选段。谭门可以说是梨园无法绕过的重要流派,谭派的传承更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美谈。

谭派的创始人谭鑫培在当年就被誉为“伶界大王”,他开创的谭派是中国最早创立的京剧流派,后来“四大须生”开辟的老生流派都是从谭派衍化出来的,甚至连旦角的“梅”“程”等重要流派也都受到谭派的启发,故有“无腔不学谭”的说法。

“伶界大王”并非一日而成,谭鑫培十岁的时候就跟随唱老旦的父亲到北京闯荡,十一岁就进入科班,先学的是武丑,后来转为文武老生。苦练传统戏与大胆创新的他渐渐闯入大家的视野,逐渐火遍大江南北。谭鑫培曾一度享受“宫廷供奉”,其火爆程度可见一斑。其实刚登台时,谭鑫培艺名为“小叫天”,后来越唱越红,乃至京师谚语都有了“满城听唱叫天儿”的美谈,所以大家就渐渐隐去了这“小”字,均称“谭叫天”。如果大家有兴趣翻阅资料,还会发现,在宫廷戏单中,谭鑫培的戏署名都是谭金培,这可不是写错了,里面有个故事。

谭鑫培最著名的粉丝不是别人,正是慈禧太后。她十分喜爱谭鑫培的艺术,经常点名听他的戏。有一次外国使节来访,慈禧以谭鑫培的《乌盆记》进行招待。等到戏演完,慈禧问外国使节是否听懂,使节答听不懂,但知道是一个冤魂在哭诉。可见谭鑫培的艺术感染力有多强。慈禧很高兴,问起谭鑫培的名字,谭鑫培答出生时父亲言他命里缺金,因此起了三个金的鑫字。慈禧说,我赏你一块金子就够了!所以之后宫廷演出时,戏单上就都署“谭金培”了。

谭鑫培成为“伶界大王”不单是因为他艺术高超、敢于创新,是京剧史上承上启下的人物,更在于他提携后辈,培养京剧人才,为京剧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画作《同光十三绝》中,画的唯一的一位大武生,就是谭鑫培。

照相館里的历史瞬间

电影大家都不陌生,这光与影的“魔法”早已步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当我们在电影院观看3D电影《哪吒》,反复刷各类大片时,有没有意识到其实电影的发明不过是在二十世纪,可以算得上是新兴的媒体。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就出现在1905年,而且和京剧大师谭鑫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沿着时光河流漫溯,1905年的北京,一家名叫丰泰的照相馆院里,正发生着一件重要的历史事件。

丰泰照相馆的老板叫任庆泰,他在留学的时候接触到了电影,并敏锐地感知到了这项传媒手段将大放异彩。回国经营照相馆之后,他一直想着如何进行自己的电影实践。时至今日,电影的题材也是导演最先要考虑的内容,一部电影能不能“火”,内容吸引人是必要因素,于是任庆泰想到了京剧。在1905年的中国,无人不晓谭鑫培,人人能票《定军山》,这难道不是最好的题材吗?任庆泰以为谭鑫培祝寿为契机,将谭鑫培请到丰泰照相馆。就在那个不大的露天院子里,在白布的背景和自然光的条件下,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诞生。

《定军山》的成功拍摄为中国电影拉开了序幕,被行内人看作是一个非常“体面”的开端。但大家难以想象的是,这部电影在当时的放映速度下实际上只有十分钟左右。而就是这么短的一部戏曲短片,却拍摄了整整三天,成片的长度大概六百英尺。而这三天中,谭鑫培大师面对着任庆泰收购的那架法国造木壳手摇摄影机,反复表演拿手好戏《定军山》中“请缨”“舞刀”“交锋”等“做工”(唱念做打中的做工,泛指身段和表情技法)强的片段,以保证电影的动态效果。

在拍摄完《定军山》之后,任庆泰又主持拍摄了一系列以武功为主的京剧影片,如俞振廷的《金钱豹》、许德义的《收关胜》等八部。奈何,1909年的一场火灾,让这些珍贵的影片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恍若犹是戏中人

提到谭鑫培,人们第一时间想起的一定是京剧《定军山》,那段经典的唱段已经深深刻印在了人们的脑海中。

(西皮流水)

这一封书信来得巧

天助黄忠成功劳

站立在营门传营号

大小儿郎听根苗

头通鼓,战饭造

二通鼓,紧战袍

三通鼓,刀出鞘

四通鼓,把兵交

上前个个俱有赏

退后难免吃一道

三军与(呀)爷归营号

(散板)

到明天午时三刻成功劳

这一段西皮流水转散板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并且带有浓郁的情感色彩。通俗易懂的内容和朗朗上口的音韵也是其百年来传唱大江南北的重要原因。

京剧《定军山》是改编自《三国演义》的第七十回和第七十一回,讲的就是老将黄忠在诸葛亮的激将法下立下军令状十日攻下定军山,在与夏侯渊“走马换将”(交换人质)时射杀夏侯尚,激得夏侯渊发兵,并以拖刀计斩杀曹军大将夏侯渊的故事。“这一封书信来得巧”这一段唱正是老黄忠在无计可施时收到夏侯渊来信要求交换人质,心生妙计,安排作战计划的情景。

从唱词中不难看出主人公的志得意满、严密安排和军令威严,西皮流水的板式又在一种流畅与轻快中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喜悦,转散板后,“到明天午时三刻成功劳”更表现了黄忠的踌躇满志。唱腔与唱词加上演员的身段,使得这段不长的唱段充满了张力,引人入胜。

谭鑫培塑造的黄忠极具个性,无论是动作还是表情的把握,都展现出了一位有着骄傲和胆略的老将是如何一战成功的。尤其是在“请缨”和“交锋”的演绎中,谭鑫培从念白到唱腔,都巧妙地暗合了情节的进程,将人物的内心变化细微地透露出来,让观众在享受中进行琢磨,一次次完成着舞台上与舞台下的艺术沟通。能够完美地塑造老黄忠这样的人物形象,与谭鑫培的性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一代宗师,谭鑫培从白丁到大师,倚仗的就是性格中的那种倔强和执着。

谭老板的去世是凄凉的。广西军阀陆荣廷进北京,硬是要请谭鑫培唱戏,谭鑫培当时已经七十一岁了,沉疴重疾在身,而且他对军阀的暴虐素来不喜,便不愿登台。怎奈何军阀的威逼日甚,谭鑫培只得演出,抑郁难平的他并没有唱《定军山》,而是选择了《洪洋洞》,身临其境般的处境让谭鑫培犹如化身杨六郎,字字含悲,句句如泣,在台上谭鑫培流下了浑浊的老泪,当场吐了血。回家后不久,一代京剧宗师便在悲愤与病苦中溘然长逝。

谭鑫培的一生是传奇的,他创造了太多的艺术精品,留下了无数宝贵的传承。梁启超曾经为其题诗“四海一人谭鑫培,声震廿纪轰如雷”,今天听来也不为过。谭鑫培用自己的声腔标志了一个时代。

最后引用1932年《剧学月刊》上的一段评价来做结尾,以表达笔者对谭鑫培以及其创立的谭派艺术的赞颂:“三十三天天上天,玉皇头戴平天冠,平天冠上竖桅杆,鑫培站在桅杆巅。”

猜你喜欢
谭鑫培黄忠京剧
A great seeing-eye dog了不起的导盲犬
黄忠为何老了才出名
锹甲“黄忠”
为什么京剧被誉为“国剧”
谭鑫培的“妙招”
谭鑫培的“妙招”
《京剧人设》
黄忠与关云长比武
谭鑫培带头起哄
谭鑫培带头起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