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与阅读

2020-05-06 09:02[英]萨尔曼·鲁西迪
百花园 2020年4期
关键词:布克奖葛朗台连贯性

[英]萨尔曼·鲁西迪

与过去相比,我現在较少阅读当代的小说,经典小说会读得相对多些。这些经典作品在我眼前晃悠是有原因的。比如,当我在写《愤怒》时,我读巴尔扎克,尤其是《欧也妮·葛朗台》。如果你看过《欧也妮·葛朗台》的开头,就会发现他用的技巧非常像电影的慢镜头。它一开始展现的是非常广阔的视点——这里是城镇,这些是建筑,这是此地的经济状况——而后,它会慢慢地推近,对准周围的环境,然后再对准其中一座较大的房子,而后再是房子里的一间房间,房间里面有一个女人坐在椅子上。当你得知她的名字时,她已经拘囿在她的阶级、社会环境、社交圈和城市里了。而当她的故事展现出来的时候,你会意识到这则故事早已被揉碎融入上述一切事物中去了。她就像这个笼子中的鸟。我想,这很好,这是一种非常直白的处理方式。

相比图书馆,我在电影中度过的时光更加美妙,伟大的电影时代会给小说家带来许多东西。一些技巧方面的东西——比如说,新浪潮电影的自由拍摄,就让我学到了解放语言的技巧。我的许多写作想法都是年轻时通过观看电影获得的,那时正值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电影正处在佳片迭出的黄金年代。我从布努埃尔、伯格曼、戈达尔和费里尼那里学到了和书本上一样多的东西。那时这周推出的是费里尼的新作《八部半》,下个礼拜就会有一部戈达尔的新作面世,再过一周伯格曼新拍的电影就会和观众见面,再过一周则是萨蒂亚吉特·雷伊的新作,再然后就是黑泽明的电影,这种感觉现今你是无法体会的。这些导演的系列作品都具有连贯性,并且其中的主题会一直发展,直到探索完毕。他们那时施行整套严肃的艺术方案。而现在的电影或者书本则让我们的文化变得更为慵懒。没人会再去创作具有连贯性和思想性的作品了。没人会对它感兴趣。

(摘自《巴黎评论·作家访谈4》,人民文学出版社,题目为编者所加)

萨尔曼·鲁西迪,1947年出生于印度孟买,14岁移居英国。1981年出版的《午夜之子》被视为他的代表作,获得当年的布克奖,并在2008年被评为“布克奖40周年最佳作品”。2007年,他因文学上的成就,被英国女王册封为爵士。2008年他入选《泰晤士报》评选的“1945年以来50位最伟大的英国作家”榜单,排名第十三。

猜你喜欢
布克奖葛朗台连贯性
慢性宫颈炎患者采用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的临床价值
布克奖破例开“双黄蛋”,两女性获奖
2019年布克奖获奖名单公布
我的“葛朗台”同桌
老葛朗台性格特点及其形象意义
韩国作家首度入围布克奖
烘云托月月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