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香清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题要求考生写一篇演讲稿,向人们发出“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倡议。这是一道“好写”但难“写好”的作文题。对于一般的考生而言,这样的文题容易写成流于口号的“官样文章”;但对喜欢读书的人来说,却是展示知识积淀和文采的大好机会。下面,就以一篇真实的考场高分作文来说明这一点。为方便同学们的阅读,笔者给这篇佳作的正文逐段作了夹批。
【原文及批语】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江西一考生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复兴中学的一位学生,很荣幸能站在这里进行演讲。
当今,无数人呼喊过“振兴中华”的豪言壮语,但其中不少人,在自己家里什么事都不做。他们觉得,自己是“干大事”的,家务乃区区小事,何足挂齿!殊不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呼吁——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批语:结合现实中一些人只会说,不动手的不正常现象,提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观点,发出“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倡议。]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封侯拜相,为民做事,曾是历朝历代多少读书人的渴望。但十余年甚至数十年闭门苦读的结果,是许多人成了手无缚鸡之力、心无百姓的百无一用的“书生”。他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会劳动,与民众脱节,常常自以为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公传人,实际却是“何不食肉糜”的晋帝遗孽,真是可悲又可叹!
[批语:这一段既引用了诗句,又援引了典故。引用诗句是为了讽刺古往今来许多读书人打着“治国平天下”“拯救黎民苍生”的旗号追求荣华富贵,结果南辕北辙,成了只会纸上谈兵,却不能成其一事的废物;援引北宋名臣范仲淹,以及西晋惠帝司马衷在遍地饿殍的大灾之年,却大惑不解地问百姓“何不食肉糜(肉粥)”的典故,则通过对比,说明他们对人间世事的深深隔膜。这是从反面来说明劳动的意义。]
劳动是深入生活的一种方式。古有帝王亲自耕田体验民生疾苦,今有作家为寻生活的真实专门去与农民共同生活。我不知道其他人是怎么想的,但我相信,劳动绝不会让我们变成“内里原来草莽”“古今不肖无双”的贾宝玉。
[批语:谈及劳动和生活的关系。帝王通过劳动可以体验“民生疾苦”,作家通过劳动可以寻求生活的真实;而对大多数人来说,通过勞动,可以使自己避免成为不通世务的纨绔子弟。这是从正面来说明劳动的意义。]
有人认为学习忙,劳动占用时间不值得。那我要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劳动既是创造财富的源泉,又是强身健体的有效途径。林妹妹的身体为何不好?天生体弱,为宝玉伤心……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她从来不劳动。出门要坐轿,手里从未拿过比筷子重的东西,身体怎么能好?
有人说,劳动又苦又累,不如花钱雇个人。可我们劳动的目的是什么?是集众人之力复兴中华。拒绝劳动,你不干我也不干,长此以往,华夏必毁!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事不做,何以兴中华?
[批语:这两段,前一段针对作文材料“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的观点进行反驳,说明劳动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作者把林黛玉身体不好的原因归结于“没有劳动”,可谓观点新颖,说法有趣。后一段则针对材料中“劳动这么苦,这么累……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的观点进行批驳,把劳动的意义上升到了“复兴中华”的高度。]
我不会说什么大道理,也不懂什么大志向,我只知道,清洁工不劳动,城市将垃圾满地;作家不劳动,人类的脑袋将空空荡荡;科学家不劳动,人类探索的步伐将就此停滞;你不劳动,你的家便会不堪入目。
[批语:针对“清洁工”“作家”“科学家”及“你”等“劳动者”的具体身份,来说明劳动对人们生活和人类进步的价值与意义。该段谈论的劳动,除了“体力劳动”还提及了“脑力劳动”,这显示了作者对材料的理解要较多数考生高出一筹。]
我口笨舌拙,但我明白察言观色皆市井,人情练达是文章。当你和他人一同劳动时,你会在不知不觉中通晓做人的道理,自然地汲取他人的优点,逐渐脱胎换骨,逐渐羽翼丰满,最终翱翔于世。
[批语:本段写劳动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上段的“我不会说什么大道理”,还是该段的“我口笨舌拙”,这样的自谦之词都在无形之中拉近了自己和听众的距离,使演讲更具感染力。]
我爱劳动,因为它给予我健康的身体,复兴中华的力量。劳动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推动着中华的前行,带来华夏的复兴。劳动让中华儿女昂首挺胸,平安喜乐!
[批语:再次强调劳动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
所以,热爱劳动吧,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改变心态,调整状态,开始劳动,为中华复兴而努力。因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安得劳动千万人,大兴华夏世间尽欢颜。先扫一屋,再扫天下。热爱劳动,从我做起!
我的演讲到此完毕,谢谢大家!
[批语:再次发出“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呼吁,强调“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观点。使文章前后呼应,首尾圆合。结尾大量短句的使用,使得演讲稿节奏感强,语言富有力度。]
[总评]
高考作文不会“亏待”喜欢读书的人,这是笔者读完此文的最大感触。短短八百来字的文章,不仅彰显了作者丰富的阅读积累,更体现了作者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能力。可以说,正是丰富的知识积淀和不俗的运用能力,让这篇演讲稿充满着浓郁的书卷气息。
在知识体现与能力运用方面,本文有以下特点:一是直接引用——文中引用了不少古诗文,如宋代汪洙《神童诗》中的诗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晋书·惠帝纪》中的句子“何不食肉糜”等。二是灵活化用——有的化用《红楼梦》中的内容,如“内里原来草莽”“古今不肖无双”“察言观色皆市井,人情练达是文章”,化用了《红楼梦》中“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及“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等诗句;有的化用课文内容,如化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岳阳楼记》中的诗文句子。这些引用和化用,极大地增强了文章内容的丰富性。
当然,作为一篇演讲稿,除了内容的丰富性,语言还应该具备较强的感染力。在这方面,该文同样“精彩纷呈”——“手无缚鸡之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等熟语的灵活使用,增强了演讲稿语言的生动性;对林妹妹身体不好之原因的新颖解读,使得文章语言诙谐而不失幽默;“我不会说什么大道理,也不懂什么大志向”“我口笨舌拙”等自谦之词的使用,拉近了自己和听众的距离,也显示了演讲者的从容和淡定。而这种从容淡定,又何尝不是一种自信!文末大量短句的使用,更是增强了演讲语言的气势,使倡议更具鼓动力与号召力。
当然,文章并非完美无缺。首先,作者对“劳动”的认识还是“静态”的,未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劳动”的发展——当然命题材料本身思维含量的不足,也让本文作者对“劳动”的客观认识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制约。其次,作者用“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来倡导劳动精神未尝不可,但这句话本身就存在较大的质疑和思辨空间,作者不加分析地加以引用,也显示其理性分析能力的略显不足。好在,文章洋溢的书卷气弥补了这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