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振国
原 创 文 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何为“舒适圈”?通常的定义,是指在一个无形的圈子里有熟悉的环境,与认识的人相处,做自己想做的事,在惯性运作下,过轻松自在的生活。不少人认为,年轻人长久待在舒服的环境下,会因为生活安逸而不思进取;而经历痛苦和挑战,反而会变得成熟。也有人认为,每个人的“舒适圈”是不一样的,闲散者觉得喝茶发呆很舒适,拼搏者则觉得工作加班很过瘾,孤僻的人觉得独处是天堂,擅交际者则觉得狂欢是乐园……还有人认为,年轻人选择“舒适圈”并无过错,身处“舒适圈”,有安全感,能更好地发挥自身潜能,不断成长;而选择贸然“跳出舒适圈”,则有一定的风险。更有人觉得,对于“舒适圈”的判定,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表面现象与背后本质也许大相径庭。
如何准确理解和看待“舒适圈”,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 路 点 拨
这道作文题目围绕“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倡导“奋斗是青春的底色”“青春在磨炼中成长”等基本理念,也并不妨碍多维思考与辨证思考。设计这道题目,既引导学生思考青春应该怎样度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走好自己的人生路;也引导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多维、辩证地思考青春与人生。
角度1 就材料中“不少人”的观点思考,从分析“舒适圈”的消极意义入手,着眼“跳出舒适圈”这一角度立意,如:勇于跳出“舒适圈”,做更好的自己;不做“温水之蛙”,别当“积极废人”;青春在打磨中成长,人生在磨炼中成熟。
角度2 就材料中“也有人”的观点思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舒适圈”,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这一角度也可以是一个多向发散的角度。立意可以为:性格与爱好决定一个人的舒适感受;“尔之蜜糖,我之砒霜”,不同的人对“舒适圈”的感受大不一样。
角度3 就材料中“还有人”的观点思考,从分析“舒适圈”的积极意义入手,立意可以为:身处“舒适圈”,是遵从内心做出的选择,能更好地发挥自身潜能;选择“跳出舒适圈”要谨慎,不妨在稳定而安全的地方扎根生长,让自己活成一棵树。
角度4 就材料中“更有人”的观点思考,针对自我和他人对“舒适圈”的不同认知,从自我与他人(或“表象与实质”)的角度谈关于“舒适圈”的多维思考。立意为:表象“舒适”的背后也许有不一样的人生体验,青春的底色还是努力与奋斗。
佳 作 示 例
跳出“舒适圈” 成就自我
腾舒童
研究者观察花样滑冰运动员训练时发现,相同情况下,普通运动员喜欢练习已掌握动作,顶尖运动员更喜欢练习未掌握动作。是停留在“舒适圈”巩固已经掌握的技能,还是在困难或失败中超越自我?
选择,影响着结局。生命犹如一棵长满无限可能性果实的大树,跳出“舒适圈”,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有的人可能会说,“舒适圈”里有熟悉的应对方式,有一切尽在掌握的满足。这话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避难就易是人的本性,困难和容易之间,每个人总是习惯选择后者。但行为学家这样说:逃避令我们害怕的场合和任务,是世上最自然不过的事;当我们逃避时,可能会暂时缓解焦虑和恐惧,但同时我们也拒绝了自己的机遇。只有跳出舒适圈,才能在磨砺中成长,才能成就新自我。
要想跳出舒适圈,必须要有危机意识。在2000年,华为的年销售额达220亿元,利润以29亿元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的时候,任正非提笔写下了《华为的冬天》。他在文章中强调:“我们公司的太平时间太长了……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灾难。泰坦尼克号也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出的海……”正是这种深入骨髓的危机意识,帮助华为在高速发展、位居行业翘楚的“舒适圈”中,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在如今面对美国的限制打压之时,能够有底气地宣布,自己在芯片和操作系统方面早有“备胎”。是始终保持清醒的危机意识,让华为跳出“舒适圈”,成为全球举足轻重的科技巨头。
能够跳出“舒适圈”,必须有“断舍离”的勇气。周有光50岁前是经济学教授,50岁后进入自己完全陌生的领域,主持制定我国《汉语拼音方案》,100岁时还不肯停止奋斗,在多个领域出版了多部著作。商届传奇人物马云,30多岁时,辞去大学教师这个多数人眼里看似不错职业,开始创业,成功创建了阿里巴巴。正是他勇于跳出“舒适圈”,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方才有今日之成功。不为已有功名所累,变顶点为新起点,生命之树才有可能重焕青春。
一個人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因为他有高远的目标,寄托着理想和信仰,能激励精神、催人奋进。高原之上有高峰,目标远大者从不满足于某个特定高度,他们常常自觉选择离开舒适区,艰难踏上新征程。面对生命这颗长满可能性的大树,只要积极努力,不断进取,就可以不断成就自我的新高度!
>> 评析 这篇文章从个人的角度,着眼于“怎么样”跳出“舒适圈”的层面论述自己的观点,文章体现出三个突出特点:一是素材鲜活,运用得体。结合任正非《华为的冬天》提及今天华为的转型,还有周有光、马云的素材,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二是议论分析做到了理例结合。任正非与华为、周有光与马云的相关材料引述之后,能够紧扣跳出“舒适圈”议论分析,不存在游离或跳脱话题的问题。三是比喻论述成为亮点。文章前后两次将生命比喻成“一棵长满无限可能性果实的大树”,并以之关联全文,形成呼应。
不断跳出“舒适圈”
李香婷
去年毕业季,一位大学毕业生的行为艺术在网络迅速走红——行为人将沙发放置于人群密集处, 并“就地沙发瘫”,意在呼吁大家“活在舒适圈”。这类行为艺术之所以能引发一些人的共鸣,正因为这些人骨子里对“舒适圈”的无比留恋。殊不知,过分沉溺于“舒适圈”,贪图安逸享乐,可能隐藏着致命的陷阱。因为,任何成长和进步,都是由“舒适”到“不舒适”再到“新的舒适”的循环往复过程。
对个人来说,摒弃守成心态,抵制“舒适”吞噬,才能在进取中不断赢得新优势。
作为一个标准的“富二代”,柳青没有沉醉于父亲柳传志带来的优渥生活,她有自己的目标,有自己的追求。正如她曾说的:“我不求成功,只求成长。”从北大到哈佛,从高盛到“滴滴”,她没有借助父亲的影响力,而选择靠自己的能力,一步一个脚印,在成长的过程中积蓄力量,最终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通过自身努力提高竞争力,打破已有的、固化的“舒适圈”,才能不断拓展未来的新“舒适圈”,不断完成对自我的超越,创造更加美好的人生。
个人成长如此,企业成长乃至国家发展,都需要不断跳出“舒适圈”,才能不断迎来进步。
一家企业,拓宽自己的产业范围,不断把“不舒适”变成“舒适”,就如同将军开疆拓土一样历程艰辛。对现在的阿里来说,金融、电商是“舒适圈”,但马云敢于“趟渾水”,阿里成立独立芯片公司,希望开拓芯片产业,借此弥补我国在这方面的短板。任正非最近也表示,5G技术可以授权美国公司。有人担心出售5G技术会导致华为丧失5G的领先地位,任正非说,“引入强大的公司,会提醒我们19万员工谁也不能睡懒觉,狼撵着羊跑,羊才会健康。”企业家的远见和深刻中蕴含着不断跳出“舒适圈”的朴素道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个成长过程中,阿里和华为会经历磨砺而获得不断进步。
一个国家的发展,也往往是这样。古人早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示。执政者只有觉察“舒适圈”的弊端,认识自我感觉良好而产生懈怠心理的危险,不断跳出“舒适圈”,才能带领民众走向进步;否则,危险可能就在不远处。清王朝沉溺于“天朝上国”的“舒适圈”之中,自我感觉良好,最后被外敌用坚船利炮击垮美梦。几十年前,丰富的石油资源曾经让委内瑞拉无比辉煌,20世纪50年代的委内瑞拉甚至是世界上人均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但执政者和民众过度沉溺于石油资源带来的“舒适圈”,不知“山雨欲来”,如今长期处于经济危机之中而不能走出低谷。这些历史和现实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鉴已往可以知未来,如今,14亿中国人正大步行进在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各种压力与风险,我们只有增强危机意识,不断跳出“舒适圈”,才能够不断突破和创新。
>> 评析 这篇文章整体呈递进思路,从个人、企业到国家三个层面论述自己的观点,较上一篇单从个人层面论述的角度,视野更加开阔,观点更有深度。开篇通过一则新闻材料引出话题,有针对性分析后引出论点;主体部分三个层次的论述,个人和企业层面主要着眼于正面论述,分别运用柳青、阿里与华为的论据,鲜活有力;国家层面着眼于反面论述,运用清王朝的没落和委内瑞拉的教训两个材料,也颇有说服力。最后紧扣现实,强调观点。
谨慎跳出“舒适圈”,不妨“站成一棵树”
石逸彬
近几年非常流行一个词,叫“跳出舒适圈”。很多人认为,如果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适圈”里,人会变得颓废,不知上进,最终被社会和时代所抛弃。于是许多年轻人纷纷付诸行动,盲目选择“跳槽”,且美其名曰“迎接新挑战”。但现实往往很残酷,离开自己熟悉的领域,去挑战新事物,笃定“只有不舒适才是成长”,以为前方是“痛并快乐着”的光明未来,却不免再一次陷入茫然,甚至被生活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盲目相信“舒适圈”理论,贸然“跳出”却跌得鼻青脸肿的人,绝不是个例。一些人之所以会受挫,是因为陷入了“舒适圈”误区。所谓“舒适”,指的是舒服、放松、稳定而有安全感的心理状态。简单地说,身处“舒适圈”,应该感觉如鱼得水。很多人还远未达到“舒适”状态,却误以为自己身在“舒适圈”,慌慌张张地选择跳出去。这就像羡慕水域之外才有自由的鱼儿,犯了常识性错误而不自知。
其实,那些喜欢自我挑战且获得成功的人,从来不会贸然跳向另一个全新领域。“股神”巴菲特富有而果敢,对待“舒适圈”外的一切仍然小心翼翼。他这样说:“我们要确定我们选的是对的,但是对于不懂的我就不投资。”像巴菲特这样有足够资本试错的人尚且如此,何况普通人呢?如果待在“舒适圈”内,仍然能够拥有良好的发展态势,何必非要折腾自己。千万别以为跳出“舒适圈”,就能够磨砺自己,走上人生巅峰;盲目转移阵地,代价可能是惨痛甚至惨烈的。就像《西游记》里的唐僧,多少次走出悟空为他划的“舒适圈”,结果无数次落到妖精魔爪下。
退后一步说,选择“跳出”之前,至少要做好准备。《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导演饺子,原本打算学医后捧着铁饭碗过日子的。接触动画制作后,才发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但他并没有盲目转行,他在网上找了许多当时从业人员的作品,并与自己做的内容进行对照,一番比较后,觉得自己希望比较大。基于这种理智的判断,才选择了转行。如果没有提前了解动画行业,潜心研磨自己的动画技术,或许就不会有丑萌却不认命的哪吒。所以,跳出“舒适圈”之前,必须磨刀擦枪。不带武器上战场,可能只有白白牺牲。
现实生活的机遇和风险总是相辅相成的,而判断形势真的很难,尤其是在自己不擅长、不熟悉的事情上。面对热潮,踏实工作,将手上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做好,也许是最好的选择。真正的高手总是在舒适区里自律,而有的人却总是在舒适区外自虐。所以不必把“累就对了,舒服是留给死人的”之类的“鸡汤”奉为圭臬。也许,人更应该活成一棵树,立定在一处,让根扎得更深、脚站得更稳,这样才能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 评析 这篇文章善于从生活中取材,着眼材料中“很多人”的观点引出话题;接下来,就事论事,分析这些人的认识误区。由此及彼的拓展论述部分,作者先反后正,以退为进,论述“跳出舒适圈”的可能性后果,进而论述即使选择“跳出”,也要做好准备的道理,论述尺度把握准确,观点毫无偏颇之处。结尾强调基本观点,阐释标题含义作结。文章观点不同流俗,论述内容充实鲜活,语言表达精准而不失灵活,整体上达到了高水准。
(责任编辑 / 贺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