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双颖
摘 要:切实补齐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这一民生短板,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本文在分析慈溪市低收入农户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的的基础上,论述了当前慈溪市在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的一些有些举措,并根据目前工作开展中仍然存在的问题短板,结合慈溪本地发展实际情况,对新形势下进一步实现低收入农户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持续普遍较快提升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慈溪;低收入农户;增收;对策建议
近年来,慈溪市始终把实现百姓“生活富裕”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并更加注重贫困人口的生活保障工作,以低收入农户为重点,连续实施三轮低收入农户帮扶行动,切实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2019年,全市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17097元,人均可支配收入9000元以上达100%,较2018年增幅达12.9%,比同期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出3.9个百分比,提前完成“到2022年,低收入农户最低收入水平达到人均9000元以上”这一浙江省定目标,为慈溪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一、全市低收入农户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目前,全市低收入农户按不低于上年本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1.5 倍或本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确定收入标准线进行认定,主要包括农村低保家庭和农村低保边缘家庭。根据2019年低收入农户动态调整结果统计,全市共有低收入农户11335户,15000人,其中低保贫困户8205户、9859人,一般贫困户2805户、4815人,特困户325户、326人。具体讲,全市低收入农户构成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致贫原因相对比较单一。主要以因病、因残等情况为主,其中因病致贫的占46.38%,因残致贫的占49.28%。这些低收入农户一方面因基本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增收困难,另一方面又因持续的医药费用支出导致入不敷出,由此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中。
数量规模相对比较稳定。与上一轮全市共认定低收入农户数相比(9887户、17545人),从动态、相对的角度看,由于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和社会保障的不断完善,全市扶贫标准也随之提高,而全市农村低收入群体规模数量并没有因此大幅增加,仍然保持了相对的稳定,这基本符合慈溪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
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低收入农户受老、弱、病、残等身体素质因素影响,直接参与生产劳动的较少。同时,由于低收入农户家庭成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掌握的劳动技能相对较落后,大多数只能从事一些传统农业或来料加工,勤劳难致富,收入通常要低于其他一般农村家庭。
二、目前全市低收入农户增收主要举措
针对全市低收入农户特点,结合本市实际,在切实解决低收入农户“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帮扶思路,加大帮扶力度,提高帮扶实效,着力构建“1+X”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低收入农户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持续普遍较快提升。
(一)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有效保障低收入农户基本生活。实行政府兜底保障,不断推进低保提标扩面,将符合条件的农户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全市于2011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并建立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目前,全市低保标准由2018年720元每人每月提高到了846元,增幅达17.5%。同时,将农村五保作为其中一类对象列为政府特困供养主要群体,积极创新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模式,并率先在全省试点集中供养。
(二)以其他社会救助帮扶为补充,多措改善低收入农户生活。不断完善困难群众专项救助制度,并辐射全体低收入农户,陆续出台预防失业、促进就业、民政助医、助学、助房、危房改造、急救难等扶持政策和举措,切实解决低收入农户的个性化和突发困难问题。尤其是在医疗保障救助方面,针对病残为全市致贫主要因素这一实际,将医疗支出型贫困家庭纳入低保救助范围,从制度上实现低保从“收入型”贫困家庭向“支出型”贫困家庭拓展,实现“应保尽保”。同时,低保和低保边缘家庭成员住院治疗所产生的基本医疗费用,经基本 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补偿及其他各类补助后,个人负担的基本医疗费用分别按不低于 70%、60%的标准再给予救助,切实阻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三)以精准扶持增收为重点,切实增强农户增收致富能力。针对有劳动能力但缺少致富门路或缺少资金的低收入农户,通过发展特色种养业、乡村旅游及农村电商等实施生产发展扶助,帮助其增加经营性收入。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产业扶持资金,重点通过购买种子种苗、化肥、农机、经营组织带动补助等形式,对低收入农户进行产业开发扶持。同时,进一步加大金融扶贫力度,积极发放小额信用贷款,以“丰收爱心卡”为载体,不断丰富扶贫金融产品,想方设法支持低收入农户创业。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全市在开展低收入农户增收行动中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但仍然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尤其是随着脱贫攻坚的持续推进,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增收渠道拓展难度较大。据统计,在全市低收入农户家庭中,“零就业”“零劳力”家庭还大量存在,近68%低收入农户依靠政府兜底保障。由于这些低收入农户自身劳动活力缺失,很难通过就业帮扶实现脱贫,收入增长渠道不多。
劳动生产率短时提高较难。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劳动生产率与劳动者文化程度成高度的正比例关系。由于全市低收入农户家庭成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即便有劳动能力,具备“脱保”潜力,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表现出对简单劳动依赖程度较大,很难运用新技术、从事新产业来实现脱贫致富。
就业创业动力激发较难。一方面,随着政府不断加大救助救济保障力度,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低收入群体“等、靠、要”思想,致富紧迫感不强。另一方面,由于低收入群体缺少一定的财富积累,缺乏一定的生产资料,表现出对创业有较强的后顾之忧,勇气和信心不足。
四、新形势下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对策建议
(一)构建新型扶贫格局,着力打造工作合力。必须始终坚持政府和社会两方面作用的共同发挥,着力构建“保障救助、产业开发、社会帮扶”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坚持政府主导,突出兜底保障,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不断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输血式”新型扶助体系,持续改善低收入农户生活。切实开展精准扶持增收,积极鼓励通过就业、创业实现脱贫致富,探索设立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就业、创业缓冲期,待低收入农户转移就业或创业一定时期后实施退出,不断提升“造血式”扶持實效。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切实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深入实施结对帮扶关爱工程,上下联动、左右协调、内外结合、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着力打造“补血式”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二)推进素质提升工程,着力提升内生动力。一方面,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深入开展技能培训,并向低收入农户纵深推进。综合运用典型带动、政策促动、服务推动等办法,着力提升低收入人群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能力和就业能力,不断增强其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培育福利企业和扶持发展低收入农户帮扶基地,鼓励企业提供公益性岗位,对吸纳低收入农户就业促进增收的经营实施主体加大政策优惠力度。同时,大力实行低收入农户子女入学援助,从根本上提高家庭成员劳动力素质,最大程度避免贫困恶性循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三)建立科学管理工作机制,着力破解扶贫瓶颈。进一步健全低收入农户档案管理,不断推进帮扶对象信息化、动态化管理,按照分类指导、分户决策的工作要求,确保扶贫对象精准,切实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进一步创新扶贫思路,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扶贫工作相结合,探索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深入推进“强村富民”计划,深化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给予低收入农户更多改革红利,增加其财产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