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民俗文化在和谐社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020-05-06 09:16安国鑫
科学与财富 2020年4期
关键词:和谐社会民俗文化

安国鑫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斷发展,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剧烈变化,物质生活水平已经上升到一个新台阶,然而从和谐社会的角度来讲,精神文化需求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建设和谐社会文化需要依靠人民群众,而民俗文化包含了千百年来人民群众的生活点滴,它蕴含着民众的精神追求,是和谐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社会主义民族大团结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将会具体谈一谈民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文化中的作用出发,并提出一些充分发挥民俗文化作用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民俗;和谐社会;文化

引言:从概念上说,民俗文化由民间民众的风俗文化组成,它包含了一系列物质精神文化现象,这些现象被民众创造传播或者继承,而原因就是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有:生产生活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与民间文物等。而和谐文化代表着和谐社会的本质和灵魂,在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和谐文化应当“与时俱进”,这对广大民众的思想宣传是相当重要的,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文化应当牢牢把握住群众路线。民俗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 是和谐文化的传统性根基,它包含着一种和谐价值体系:“以和为先、以礼为基,以情为重,以人为本”,可见民俗文化是和谐社会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以全新的眼光来审视它的当代价值,笔者认为,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离不开民俗文化,社会主义文化肩负着凝聚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重任,文化精神还需要我们去大力弘扬。

一、民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文化文化中的作用

1.1民俗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文化的精神支柱

我国的民俗文化的群众基础还是十分广泛的,原因在于基层民众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这是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因此民俗文化与广大的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将民俗文化引入和谐社会文化建设能够更好地激发广大群众的热情,能够调动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到和谐社会文化建设中来,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民族大团结的重要前提,民族团结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文化和谐、精神团结”,而民俗文化与各民族又是分不开的,可见民俗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文化的强大精神力量。

1.2民俗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文化的基石

我们所说的民俗文化以积极健康为基调,发扬民俗文化的同时不可忽视传统优良道德文化。从社会现状来看,人民群众的思想需要洗涤、心灵需要净化,这是传承传统优良道德文化的重要前提,人民群众应当拥有信仰、坚持理想,以此为基础才能提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层次,这样可逐渐地让人民群众重视民俗文化,就可促进构建和谐社会文化。和谐社会文化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群众重视并且参与民俗文化建设与完善就是在为和谐社会文化打基础,精神文化层次越高,人民的民俗文化参与度也会慢慢提高,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热度也会越来越高,和谐社会文化的基石也就会越来越牢固。

1.3民俗文化能够促进和谐社会文化交流

民俗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大多体现在群众的日常生活与业余活动中,文化交流是和谐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民在享受富足生活的同时也在关注着精神文化体验,但社会竞争力只增不减,人民群众最基本的娱乐活动也在逐渐减少,而娱乐活动也是民俗文化中的一种简单形式,文化交流的基本内容就是简单的娱乐活动,当民俗文化被人民群众逐渐冷落之后,“文化交流”的话题感也就随之降低,而和谐社会文化需要广泛的交流,丰富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能够为人们提供娱乐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人民群众扩大交际圈,逐渐提高“文化交流”的话题感,进而促进了和谐社会文化交流,和谐社会的活力也会越大越高。

1.4民俗文化的精粹有利于丰富和谐社会文化的内涵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和谐社会文化应当适应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现阶段民俗文化正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和谐社会文化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相比于外在的表现形式,文化内涵更加重要。拿“马克思主义”来说,它必将成为和谐社会文化内涵的一部分,它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力量让全世界无产者团结了起来,传统民俗文化有助于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助于将“马克思主义”融入和谐社会文化,原因在于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所谓“中国特性”,指的是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而二者的特点是:“新鲜活泼且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毛泽东同志经常引用传统典故、成语或警句,如“实事求是”、“愚公移山”、“流水不腐,户枢不蠢”等来表达“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样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可见在“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的过程中,中国国情与文化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建设和谐社会文化的道路上,传统民俗文化的精粹可让和谐社会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

二、充分发挥民俗文化在建设和谐社会文化中作用的策略

2.1丰富民俗文化的活动内容与方式

现阶段民俗文化活动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活动数量少、内容形式单调且感染力不够强,容易让群众逐渐失去兴趣,理想中的文化繁荣效果也就很难达到了。相关文化部门应当重视起民俗文化建设工作,文化活动内容及方式应当朝着“丰富多彩”的方向前进,但是不可脱离文化原有的模样,“送文化下乡”是一个应当受到重视的举措,因为这一举措同广大劳动者的距离最近,也就是离民俗更近一些。现阶段的基层民俗需求大,当地的风俗习惯与风土人情、生活方式是建设人员不容忽视的,如北方的扭秧歌、城镇地区的广场活动、偏远地区的集体电影院等,这些都更加贴近民众生活,丰富民俗文化因应当植根于群众的日常生活,建设民俗文化的效果将更加显著,进而充分发挥其作用。

2.2加大构建民俗文化服务体系的力度

现阶段我国的公共服务文化体系还不够健全,各项活动不能保证切实开展,某些地区的民俗文化发展形势依然严峻,主要问题有:文化机构体系不合理、文化发展不均衡、资源分布不均匀等,民俗文化机构的运行效率也因此而低下。在这些问题的长期影响下,民俗文化的功能很难充分发挥,从维护民俗的文化权益角度来讲,必须加大构建民俗文化服务体系的力度,从物质层面完善民俗文化建设,从而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充分发挥领导与监督职能,除了领导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之外,还应当以“奖励机制”来鼓励个人或文化组织,此举有助于改善和调整民俗文化组织形式。

三、结语

总之,无论在何种物质生活水平下,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基层民俗文化建设要切实加强,民俗文化建设将会对和谐社会文化建设提供很多帮助、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民族大团结、真正地将“和谐”概念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张彩秋, 樊东霞, 左玉梅. 彰显社区民俗文化, 增进和谐社会建设[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7):44-45.

[2]窦存芳. 民族地区实现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之探讨——加快发展和壮大民族地区民俗文化力量[J].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71-73.

[3]李丽莎. 和谐社会背景下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 中国民族博览, 000(7):13-14.

猜你喜欢
和谐社会民俗文化
冬季民俗节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谁远谁近?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