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与“大学人文”

2020-05-06 09:16王凤英
科学与财富 2020年4期
关键词:人文主义人文教育人文精神

王凤英

摘 要:人文教育不是一本书、一堂课,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应该贯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当前大学里的“大学人文”这门新兴的课程仅仅是人文教育的一个小园地,它并不能真正提升国民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内涵。人文叫更应该把目光投向我们民族的内心,头衔我们古老文明的宿根。

关键词:大学人文;人文教育;人文精神;人文主义

最近有几个偶然的事情让我对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重新进行检点和思考:一是学校要给学生开设人文知识讲座,据说广西师范大学已经有一些文化精英编就了一套完善的教材,在全国好一些大学试点开讲,效果颇佳。二是省高教学会要组织一些人员编写适合省内高职大学生学习的大学语文教材,要求注重教材的人文性。

从这里即能看出国人喜欢跟风和盲从的大众心里。所谓“人文精神”的讨论出现在上世纪末,人们普遍感到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礼乐崩坏、乾纲不振。于是杞人忧焉,呼唤振兴人文,挽狂澜于即倒。于是,补人文缺失这门功课就成为当务之急,人文教育应运而生。于是,编教材,开讲座,成为一种时兴的行当。更有甚者,抢山头、占阵地,抢占先机,唯恐失之不及,以功利之心行教育之事,实与人文教育相去远矣。

其实,人文精神是一个“大而化之”的概念。要说到人文精神,就要涉及到“人文主义”,而“人文主义(Humanismus)”一词是十九世纪德国学者率先提出的,用以指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重视对古典学术的研究。“人文主义(Humanismus)”一词本源于拉丁语Humanitas,而Humanitas可译为“人性”,它其实就是由“人”和“自然”两词合成,实际上表露了自然人性的观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学科”兴盛,即以自然和人作为研究和表现的主要对象,也称“人学”,“人文主义”也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有人文学、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等多层含义。在我国,一般将人文主义用来专指文艺复兴时期与神学相对立的社会思想,而将人道主义用来专指十七世纪以后以博爱为出发点的极为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应该说,人文主义最基本的特征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重视人的作用、尊重人的尊严,歌颂人的巨大创造力,提倡个性解放和人的自由发展。由此可以理解:一、人文精神植根于传统。二、人文精神养育“独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

其实,人文精神是对人的自觉意识的一种提升,是对人类的一种悲悯和关怀。她不仅包含了人对自己的认识和尊重,同时还包含了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群的关爱和尊重。而这种精神和意识,一是植根于传统,二是来源于不同文化和文明的影响。在中国,人们普遍认为: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首先发生在魏晋那个动荡的历史时期,经由后来晚明的提倡性灵和近现代的“五四”运动,“人”才真正第一次获得了解放。然而,这样的几次所谓人的觉醒,完成得也并不彻底。魏晋时期的人的自觉,只是人对现实的抵触而产生的一种无奈和放诞,并没有真正竖起捍卫人的尊严和人格的大旗,后来的封建时代,人们仍然是在历史的隧洞里蒙昧地蜗行摸索。“五四”以后,虽然张起了“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但时至今日,民主意识和科学精神仍然是国人最缺乏的两种现代精神。其实我们把东西方文明的演进轨迹稍加梳理不难发现,两种文明亦是走了彼此相近的道路。古希腊时代是西方历史上的人的自觉时代,然后经过了漫长的中世纪,才有了伟大的文艺复兴,人类对自己的认识更为深刻,人才真正成为天幕下一道衡量万物尺度的标杆;而中国,无论是先秦还是魏晋,也经历了和西方一样的人的自觉,封建秩序规范后的两千年,应该是中国漫长的“中世纪”,而“五四”运动则应该是中国的“文艺复兴”。虽然,“五四”的任务远没有完成,但毕竟,她对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无疑起到了摧枯拉朽的作用,我们不能企望精神和意识的改造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相比西方文艺复兴的几个世纪的求索而催生出现代文明和现代国家,我们才仅仅走了一个世纪还不到。所以,我们不必抱怨我们的脚步太慢!最近有人提出“中国需要一场文艺复兴”这样的话头,要么是其真的愚昧无知,要么是哗众取宠的媚俗,难道有必要提出这样的口号吗?“多研究点问题,少谈些主义”,这才是我们实实在在要做的。

人文精神虽然关注人,以人的自由和解放为旨归,但它的内涵应该更广泛。它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文明;它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它是传统的,也是现实的。因此,要人们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必得以社会的改造和发展为依据,以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为主渠道,人文教育亦当是其中应有之义。

人文教育不是一本书,一堂課,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应该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从小学到大学,从文科到理科,从家庭、学校到社会;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和一个人的成长相始终。因此,当前大学里的“大学人文”这门新兴的课程仅仅只是人文教育的一个小园地,它并不能真正提升国民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内涵,何况教育者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又人言言殊?笔者最近见到的几种“大学人文”教材,看上去似乎像是大学生的人生指南,这样的书并未触及人文精神的精髓,而俨然把自己装扮成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请问有谁敢自命不凡地做青年人的人生导师?!

我们在前一些年呼唤的所谓“人文精神的失落”,其实更多是对传统文化和道德礼仪的呼唤,我们遗失的是我们的“古君子”之风,是我们谦让平和的美德,因此人文教育更应该把目光投向我们民族的内心,投向我们古老文明的宿根。但是,翻检新出的几本“大学人文”,涉笔于此者寥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人文”本身是一个模糊和多元的概念,在其之前加上“大学”二字,就更显得不确定和不严密,在我们的高等学府开设这样一门课,可见我们的大学教育是在怎样一种“研究氛围”中展开?

猜你喜欢
人文主义人文教育人文精神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论师愉生悦的诗意教育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如何重构人文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