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献崇 郁杰
【摘要】自21世纪以来,计算机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而宽带技术则是计算机接入互联网的核心技术。在宽带技术中,我国以DSL技术为主流,DSL技术采用接入复用器(DSLAM)来实现局端宽带接入。鉴于此,本文便简要探讨了DSL技术,并对该技术在宽带多媒体网络中的相关实践与应用进行深入论述。
【关键词】DSL技术;宽带;多媒体网络;实践
DSL技术又被称之为数字用户线技术,其线路采用双绞线,从而使本地环路实现了数字化发展,用户能够通过DSL技术来实现网络业务的传四分五裂,而且DSL技术在宽带改造成本上较低,这使其深受广大消费者与运营商的青睐。随着计算机的深化应用,多媒体已经被应用于各个领域,这也使海量文件下载、视频线上点播、网络教育等新兴事物在极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DSL技术也由此得以不断发展。DSL技术的种类有很多,如非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对称数字用户线(SDSL)、高速数字用户线(HDSL)等。这些不同种类的DSL技术在上下行速率、传输距离以及传输速度上有着不同的差异。为此,以下便对DSL技术及其在宽带多媒体网络中的实践应用进行深入的论述。
1. DSL技术
1.1 ADSL
ADSL即非对称数字用户线,根据用户实际需求,能够为用户提供多种传输通道,包括高速单工通道、64kbit/s双工数据传输通道以及全双工通道等。其中高速单工通道的速率为DS2,下行数据速率通常为6Mbit/s,而且该类型通道按照1.5Mbit/s的倍数进行数量划分。在64kbit/s双工数据传输通道中,可将其与高速通道进行结合应用,以实现对信息的传输和业务提供者与接受者的交互式控制。在全双工通道中,可依据实际业务要求在速率上选择160kbit/s或576kbit/s。在ADSL中,通过离散多音调制可实现对带宽子通道的划分,利用子通道来实现信号的独立传输与调制,从而提高信号的抗噪能力。对于ADSL技术而言,其在功耗、带宽管理、传输距离以及抗干扰等各个方面尚有许多缺陷有待克服,而这些缺陷都会对其传输速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1.2 ADSL2
相比于ADSL,ADSL2是其新一代标准,在频段上两者是一致的,不过ADSL2有着更加优良的传输性能,这些性能主要表现在距离更远、线路损伤更低、噪声抵抗性更强等。首先,从传输速率上来说,ADSL标准的开销最小值是4kbit/s,其传输性能的改善可采取多种措施来实现,如提高编码增益、信息处理算法优化、减小帧开销等。其次,在传输距离上,能够通过单比特调制来延长传输距离,这样在传输速度一致情况下,调制效率的提高会比原有的传输距离增加183m。再次,在功率管理中,ADSL2通过采用高功耗与低功耗两个运行模式,以此确保功耗的降低,当收发器没有传送数据或数据速率较低时,会自动切换至休眠状态。最后,在故障诊断中,ADSL2能够对线路中的信噪比、衰减、噪声等重要参数进行实时监测与测量,并且还能在无法激活线路的情况下进行自动测量,这使得ADSL2能够更好的实施网络运行维护。
1.3 ADSL2+
虽然相比于ADSL,ADSL2的性能更强,但其传输速率问题却并未真正解决,这也使ADSL2+得以应运而生,ADSL2+对ADSL2的所有特性进行了继承,除此之外其还进行了一定的扩展,这使其在频谱范围上变得更大,子载波数量也进一步增加,从理论上来说,其上行带宽与下行带宽也得到了有效提升。不过,考虑到信道质量的影响,这使其调制点数难以达到最大,而且其中的导频通道与奈奎斯特采样通道都不需要进行数据传输。对于ADSL2+而言,其能够动态选择通道传输比特数,这使其能够对信道变化进行有效适应,从而实现最优传输。此外,ADSL2+还能降低不同技术共用时所产生的线间串扰,因为其带宽传送是独立于传统ADSL之外的,这使其可利用接收端滤波器来对耦合噪声实施过滤,进而有效避免了耦合噪声对信号性能的影响。可以说,ADSL2+的出现,使以往ADSL在接入过程中所受到的带宽限制不再成为技术难题,这使得ADSL2+能够在更大的范围中得以应用,而且传输距离也更远、带宽也变得更大,在网络运行维护上也更加实用、方便。
1.4 SHDSL
SHDSL又叫做单线对高速数字用户线,该技术的出现,使DSL技术中的EI速率接入和传输得以成为现实,从而使城域网传输设备能够无缝对接至接入网。SHDSL技术在传输速率上具有高速对称的特点,这使其双腿够为用户提供双向对称业务,其速率也是对称的,在服务范围上也得以极大提升,服务质量得到显著改善。此外,SHDSL技术有着较远的传输距离,而且不会受到较大的干扰。相比于ADSL来说,当速率一致时,SHDSL的传输范围要比前者大30%。并且因其是通过格栅编码脉冲幅度调制方法来进行线路编码的,这使其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SHDSL还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因其在线路接口方案是统一的,这使其能够有效兼容各种传输技术。最后,SHDSL有着很强大的性能,供应商能够利用SHDSL来制定解决方案,以此解决集成通信问题。并且SHDSL在接入方式上也更加丰富,上行带宽更宽,这使其能够更好的满足用户业务需求。
1.5 VDSL
在DSL技术的不断发展下,VDSL也成为一种新兴的DSL技术分支,该技术可使DSL系统下行带宽得到极大的提高,进而使用户能够实现高速上网,同时其能够对电话线网络进行更为充分的利用,使运营商得到有效的保护,这使得网络的“最后1公里”问题得以有效解决。VDSL技术具有超高的数据速率,而且结合了以太网技术的应用,不过其在线路质量上有着严格的要求,在传输距离上并不占优势,通常只能用于1.5km范围内的数据传输。
2. DSL技术在宽带多媒体网络中的实践应用
DSL技术采用接入复用器来实现局端宽带接入,这种应用方式具有以下特征:其一為传输率的优化;其二是聚合链接,以此实现带宽利用率的优化和控制流量。宽带网络接入服务器与CPE的数据交换是利用DSLAM来提供通道的,以此确保DSL中大量用户数据的有效汇聚,然后将这些汇聚的数据利用高速线进行集中转换,在通过认证时与Internet进行接入。并且利用DSLAM还可实现对Internet的快速接入以及广播视频等多种应用。
2.1 组网原理
在DSL技术中,其客户端设备是CPE,也就是计算机中经常使用的Modem,利用CPE能够使信号向局端DSLAM进行集中传输,而在DSLAM中配置的分离器则能够实现对数字信号与电话信号的过滤分离,其中数字信号通过以太网或ATM上行到宽带网络接入服务器,而电话信号则会被送达至公共交换电话网交换机。利用BRAS能够认证前端接入用户,从而使用户能够快速接入Internet。
2.2 ATM-DSLAM
在DSL Modem中,數据信号从MAC帧转换至ATM信元是利用组装子层与AAL5分段进行的,通过DSL调制,能够使信号在局端DSLAM中传输,以此实现DSL信号解调,进而使其转换成ATM信元。利用ATM-DSLAM能够汇聚上传信号,并采用BRAS平台与因特网进行连接。当信号下行过程中,会通过ATM信元来对ATM DSLAM进行传送,在ATM信号中含有PVC、业务类型等数据。通过ATM-DSLAM能够有效识别各类业务参数,然后通过对应的处理方法使其与对应的DSL信号调制器进行分接,然后在对端DSL Modem中进行输出。
2.3 IP-DSLAM
考虑人们在利用DSL技术向用户提供IP上联接口时,需要采取封装转换措施使ATM转变为IP,依据不同的转换位置,可采用两种封装转换方式,分别是利用以太网交换结构和ATM交换结构来实现。考虑IP-DSLAM是通过以太网交换结构在用户终端板上直接转换为ATM,因此能够在多种DSL用户板中对其进行混合使用。其结构中,以太网上行IP-DSLAM采用2/3层交换作为核心,通常利用宽带接入服务器和以太网交换机来连接IP骨干网。我国在ATM网络资源上有着一定的上限,但因DSLAM建设量的不断增加,使得现有的ATM端口资源正变得越来越少,这也使IP成为新建城域网的主要形式。并且,因ATM网络有着非常高的建设成本,以太网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使得越来越多的厂家开始致力于推出IP-DSLAM,也就是在DSLAM内部中终结DSL的ATM承载层,而以太网接口则是DSLAM与IP城域网进行连接的枢纽。IP-DSLAM设备主要是通过传输ATM信元,使ATM信元能够在线路终端板中直接转换成以太网帧,并采用2层以太网交换机来汇聚各个DSL用户线路,然后通过BRAS进行认证,以使其与IP骨干网进行连接。因本地用户所拥有的接入带宽是比较有限的,所以ATM信元可按照固定长度进行传输,这样能够降低传输时延,使数据缓冲更为简单。通过2层以太网交换,更能与我国当前的IP技术与以太网技术发展相适应,这有利于对端口资源的节约,同时也能为网络扩容提供便利。
4. 结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使宽带接入的普及范围不断扩大,这也使网络化服务的优质性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虽然人们更青睐于利用光纤来接入Internet,不过却要经过很长的过渡时间。而DSL技术仍旧是宽带接入中的最主要的技术手段,通过对以SHDSL技术为核心的高速数据对称传输高速方案进行深入的论述,能够为DSL技术性价比的不断提高起到重要促进作用,而这也将是新型IP-DSLAM系统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阴法明.新型DSL标准G.fast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J].信息通信,2017(01):233-234+236.
[2]古丽米拉·阿木提. ADSL技术发展及应用[J]. 电子测试,2017(04):44-45.
[3]杨扬. 浅谈宽带接入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5(03):185-186.
[4]赵隽琪,王岩.高效测试宽带接入网络,保障宽带提速——思博伦宽带接入测试解决方案[J].电信网技术,2015(07):81-89.
作者简介:郭献崇,河北怀安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硕士,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技术; 郁杰,山西天镇人,讲师,工程硕士,研究方向:通信工程、信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