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堪称礼仪之邦。作为华夏子孙的我们,如何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成为每位华夏子孙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尤其是作为一名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者,向小学生展示中华传统文化,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荣誉感,是我们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小学德育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 价值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6-0064-02
1.中华传统文化对小学德育管理的重要意义
小学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接班人,身上与生俱来背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学生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到璀璨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了解到远古人类的起源、农耕社会的衍变、历朝历代的变迁,同时也可感受到汉字的由来、中华文明的起源、诗词歌赋的唯美、华夏礼仪的奥妙等等,带领学生在华夏文明历史的海洋中徜徉,学会借古喻今,传承祖先智慧,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古人云:“少年强,则国强”,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奋发图强的精神,才能在历史长河之中继续书写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使中华民族站在世界之巅[1]。
2.中华传统文化可用于小学德育管理的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主要分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两个部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学依据为以孔子为代表的自强不息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尊老爱幼、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诚实守信、谦虚谨慎的优良传统,即“仁、义、礼、智、信”,以此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进而促进学生长远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学依据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学生应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传统节日庆典活动,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归属感,为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而骄傲,也为自己从小树立爱国、强国的决心奠定基础[2]。
3.小学德育管理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策略
3.1充分挖掘教学资源,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法
在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广泛阅读中华传统文化书籍,并将中华传统文化合理贯穿到日常教学之中,既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提升教学效率,又能向学生普及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一举两得,值得每位教师学习与借鉴。与此同时,定期开展班级传统文化课程也必不可少,在课堂上学生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也可更加详细的向学生阐述中华历史发展进程,例如,中国古代发达的农耕时期、中国古代先进的医学药理、四大发明、英雄辈出的三国时期以及唐诗宋词、明曲戏剧等,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只有学习历史,才能成就未来。此外,对学生普及中华文化傳统知识,耳濡目染的熏陶也是有效的方法之一,例如,在教室墙上、或者学校走廊内悬挂名人画像以及名言警句,利用课下时间在学校广播中华文化经典,诸如《论语》、《道德经》、《三字经》等,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身为华夏子孙而骄傲自豪。
3.2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气氛,加深德育实践
只有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才能带领学生更快的投入到传统文化学习之中,进而提升道德修养与个人品质,促进学生思想的升华。因此,学校可适当组织学生举办传统文化知识大赛、开展尊师重道、文化习俗、经典诵读等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也可举办中华传统舞蹈大赛、古诗词歌唱比赛、传统文化作品展览等,增加活动趣味性,引发学生兴趣,顺利完成教学活动目标。同时,学校也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对传统文化进行知识普及,通过视觉、听觉刺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扩展学生知识面,例如,可借助多媒体视频向学生展示经典历史典故《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四面楚歌》,让学生了解古人智慧。也可播放《建国大业》等历史影片,让学生感受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并且以史为鉴,提高学生拼搏进取的精神,增强学生民族凝聚力的意识。
总结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德育教育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是一项重大工程,同时也是一项长期工程,一方面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身体力行去向学生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通过对中华历史文化的学习,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责任心,从小树立保家卫国的荣辱感。同时也通过传统文化学习,提高学生自身修养,促进学生道德感的提升,以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王海娟.小学德育管理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8).
[2]李飒.小学德育管理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J].新校园(中旬),2017(12).
作者简介:
脱来德,男,汉族,甘肃民乐人,大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