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日本政府和民间积极施以援手,令国人感动。日本赠送来的抗疫物资上更是频频引经据典,引发热议。其中有出自日本国长屋王偈子《绣袈裟衣缘》中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据说,当时长屋王派人出使中国礼请高僧赴日传戒,赠送的袈裟上绣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鉴真和尚看到后,深受感动,欣然东渡。有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送柴侍御》中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还有出自《诗经》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有人说,与这些文雅优美的诗句相比,我们一次次重复喊出的“武汉加油”则相形見绌,显得贫瘠干瘪;还有人说,日本人恰到好处地用了“我们的词儿”来传递友善,值得国人反思。不过,有媒体调查发现,日本捐赠物上的诗词几乎都是在日本的中国人或者华人华侨想出来的。
思考角度一
文化一脉的情感关联让人感动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同根,日本用有着浓厚“中国味”的诗句传达友邦情谊令人钦佩。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在保留、发挥、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上,就胜于中国,也不意味着,日本普通民众掌握的古诗水平就远胜于我们。比起汗颜自省,从“文化共情”中读出日本传达出的情谊与善意,显然更为重要。
中国是日本文化的“母国”,这点在日本民众中早已是共识。“有唐一代”的文化哺养了日本,在日本也是常识。日本在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近三百年的时间,曾经以国家名义派出成千上万的遣唐使者,前往大唐学习。这种学习非常全面而深入,从文化艺术到天文历法,从经济建设到律令制度,从器物打造、建筑设计到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影响绵延至今。可以说,在文化方面的同根共源,至今让日本民众分外珍视。日本此次义援如此积极,那种文化一脉与情感关联或许也是重要的社会心理基础,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助人即助己这一儒家价值理念的践行。
助人即助己,便是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价值理念的延伸。在过往近一千五百年历史中,日本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的涵养,这种助人即助己的“怀仁”之心,也定然深刻融入到其文化品性之中。所以,这次火了的日本义援诗句,还应该被读出“助人即助己”的价值认同,这种文化同源的共同价值,才是我们真正该深刻体认的。
思考角度二
“风月同天”与“武汉加油”并不矛盾
诚然,以文学视角观之,“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等诗意的语言比“武汉加油”等平实的文字确实更富美感,读来如同口中含了一枚橄榄,余韵悠长、回味无穷。然而,在抗击疫情、凝心聚力面前,运用诗意的语言还是平实的文字,并非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和“武汉加油”并不矛盾,或许形式不同,或许风格迥异,但这些文字背后的本质是一致的:那就是对灾难共情、为人们鼓劲,传递善意和支持。
从传播效果上来说,诗句典雅含蓄,并非通俗易懂的常用语,却能产生令人眼前一亮的效果。这种美感来自“间离”的陌生化效果。借助多种意象和修辞表达,与日常生活的直白、寻常拉开距离,完成从熟悉到陌生、再由陌生回归熟悉的感受路径,也就摆脱了人们的习以为常,印刻下与众不同的感受。与此同时,“加油”“挺住”这样的表达,在众志成城与疫情战斗的当下也同样极具力量。它们普通、直白,是每个人自小便会、脱口可出的语言,代表着绝大多数人此时的想法,是人们内心情感的直接反映。它们可能并不优美,也不高级,但都是奋战坚持的人们之间的朴素深情,是命运相连的同胞携手并肩的真实表达。
“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疫情中那些让人动情、泪目的句子都无关修辞,只关乎那份核心的思考和情感。休戚与共,同舟共济,就是这些语言共同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