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 对话 展演:农村高中学生双语阅读实践的有效途径

2020-05-06 09:19张志平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对话融合

张志平

摘要:有意义的阅读,不仅是提升学业的需要,更是开阔视野、终身发展的需要。阅读氛围不浓、阅读条件受限、阅读理念滞后的农村高中,可以“双语”融合、交互对话和情境展演为思路,创设阅读新环境,探索阅读形式丰富多样性,构建阅读教学新模式,打造“阅读+”的阅读活动课程,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与兴趣,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融入东西方不同文化元素,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关键词:融合;对话;展演;双语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2A-0016-05

阅读于人生之重要,总是不时被有识之士强调。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1]而阅读现实却并不让人乐观。据相关部门统计,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韩国人年均7本,日本人年均40本,俄罗斯人年均55本。中学生的阅读现状同样不容乐观。除了读教科书外,不少处于最佳读书年龄的中国孩子却更喜欢网聊、打游戏、看网络直播、打赏主播。不仅如此,近来纸质阅读“亚健康”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恐怖血腥文学、玄幻仙侠小说、言情小说,正成为部分中学生青睐的主要阅读内容。这样的阅读不仅影响孩子们对文本的正常理解,混淆他们的逻辑和正常思维,也降低了他们的阅读品位,颠覆了主流价值观。201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7.4%的青少年每周阅读网络小说超过3小时,45.2%购买过网络小说纸质书[2]。有人这样戏谑当前中学生读书的现状:有闲不读书,无聊才读书,尽读无聊书。

阅读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信息时代,知识急剧增长,若是像传统学校教育那样只强调对系统知识本身的学习与掌握,那么学生学到的知识大部分会很快过时,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类的知识浩如烟海,学生在校习得的知识只是极其微小的部分。只有让学生学会阅读,掌握阅读的方法,他们才能在进入社会以后,通过阅读继续学到工作中所需的各种新知识、新技能,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激发广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思维和阅读能力,才是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负责。

阅读也是高中生学业发展的需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构成,所涉及的18个学习任务群,其中有16个明确需要“阅读”。高考对中学生阅读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江苏高考2008方案语文试卷总分160分中有145分(语言文字运用15分,文言文阅读19分,古诗词鉴赏10分,名句默写8分,现代文阅读38分,作文70分)与阅读有关;英语120分中有85分与阅读有关(听力20分、单选15分除外)。

如何破解阅读难题,引导学生进行有质量、高品位的阅读?我们基于农村普通高中的阅读环境不佳、阅读氛围不浓和学生的阅读视野不宽等现状,本着“创建学校特色,提升办学品位,促进学生发展”的办学目标,以融合、对话、展演为实践理念,积极开阅读活动课程,推动农村高中学生进行双语阅读。

一、“双语”融合:构建跨学科跨文化的语言阅读实践课程

“双语”融合是新时代构建跨学科跨文化的语言阅读实践课程的必然要求和生动体现。中文是母语,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语文和英语是高中学生必修的课程,倡导“双语”融合就是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和屏障,让这两种语言文化在学校创设的特定情境下进行碰撞、交流、融合,在教学活动中寻找两类语言的契合点,把握它们的共同特征与规律,充分发掘师生的语言潜能,以期从中获得相应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传统的语言教学只关注本门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即使同是语言学科,中文与英语也不必然有联系。其实,同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它们之间有着很强的共通性,当我们聚焦两门学科核心素养时,会发现在“语言”、“文化”、“思维”和“能力”方面都有着相似的目标要求。这也就为“双语”阅读课程的开展提供了可能。

1.创设农村高中阅读新环境

相较于城市中学,农村高中在阅读环境的布置上往往较为简单。因而,根据农村学校特点改善、创设特色阅读环境,是学校项目开展的基础举措。

首先,我们充分利用农村中学的空间优势,丰富、扩大阅读场所。在继续加大图书馆建设的同时,以电子阅读屏作为载体,设立阅读广场,利用丰富的资源设置,推送学生感兴趣的阅读内容。在教学楼的每个楼层设立阅读书屋,把图书馆开到学生的身边,让学生可以方便快速地进行阅读;设立教室阅读角,配备专用书柜,将教室变成微型图书馆,制定图书流通规则,形成常态化阅读机制。

其次,我们还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优势,依托农村信息教育基础设施发展的契机,建立数字化图书馆。通过建设电子阅览室、电子阅读屏、阅读亭等阅读硬件和引进超星、读秀等多种阅读软件,丰富学生的阅读方式,扩大图书存储的规模,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源,也适应读屏时代的发展需求。通过有效整合并利用多媒体资源,使阅读朝着个性化、自主式、交互式学习方向发展,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2.探索丰富多样的阅读形式

我们积极探索多样的阅读形式,建设促进互动体验和阅读成果展示的平台,营造了和谐共进的阅读氛围。一方面,指导学生科学使用网站、微信、QQ等网络平台进行互动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熱情;另一方面,组织学生成立阅读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分享交流阅读体验,展示阅读成果,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快乐阅读、合作阅读,促进“双语阅读”有序高效开展。此外,我们还利用多媒体资源,创建网上读书管理平台,努力生成数字化、信息化阅读环境,使阅读方法和手段多样化,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质量。

3.整合“双语”资源

阅读不是无目的无选择的看书,而是要借助引领者的眼光,站在应有的高度来“经营”。正如学者朱永新先生在2019年12月10日的“搜狐教育”论坛的主旨演讲中所说,开卷有益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要把有限的时间,用来读真正的好书。就双语阅读而言,双语资源不仅包括中英文教材、中英文经典文学作品和其他有价值的中英文读物,还应当包括语文教师和英语教师等人力资源。“双语”书籍浩如烟海,选择怎样的材料供学生阅读是很重要的问题。这就要求“双语”教师通力协作,根据所面对的农村高中学生的知识层次和阅读能力,本着“适者有效,不适者无效”的原则,精心筛选出具有“双语”阅读价值的素材,为学生开出真正有价值的“书单”,从而完成资源整合的基础工程。

“双语”阅读资源的整合是学生在美妙的阅读过程中进行中英文精品互译、获得东西方不同文化滋养的“双语”渗透的必要步骤和规定“动作”,没有资源的整合,“双语”渗透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双语”融合不可能一蹴而就,受物质条件、师资力量、阅读环境等多方因素的制约,要经历很长一段时期的过程。“双语”融合是对学科教学的补充和深化,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同时它也加深了师生对两门学科的理解,有利于密切学科联系,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激发师生学习兴趣和潜能,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交互对话:双语阅读中的主要教学形式

社会认知理论对学习和行为提出了个人、行为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假设。“双语”阅读实践的主体是学生,他们的阅读活动将与所涉及的人与环境产生交互作用,我们将其称之为“对话”。双语阅读中的对话包含三种形式:

一是与文本对话。与文本对话是阅读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从已有经验出发,调动感官与文本直接对话,构建知识结构,逐步培养自已的语言感受能力,记录下自己对文本的心得、感悟和评价。这些心得、感悟和评价可能是肤浅、零碎的,但也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情感体验,应得到足够的尊重和重视。

二是师生、师师对话。教师要着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反馈、话题和问题,与学生进行良好互动。在与学生对话中,为他们答疑解惑、解构探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完成阅读与教学任务。在对话过程中,生生交流共享,聚合智慧;师生引导反馈,发展创造;师师达成共识,精诚合作。

三是中英文对话。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信息的载体。语言之间的碰撞、交流势必引发读者的思考,通过中英文对话,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不同语言的文化差异,认同、热爱祖国文化,尊重其他文化的独特性。中英对话不仅是纸面上的对译,也是在阅读过程学生学习、思考、表达,并形成个性化的情感体验的结果。

1.构建阅读教学新模式

学校应该顺应教学改革的要求,秉承课改理念,打破传统阅读教学“课堂讲授为主、教师为主”的局限,构建“生—本”的阅读教学模式——在浸润着民主、平等、和谐的人文环境中,学生在双语教师的引领下自主阅读、合作阅读,直接从文本的解读中汲取知识和营养。我们每周定时开设“双语阅读课”(进入课表),学生在教师适当指导的基础上进行自选、自由、自主的阅读,以学生展示作为评价阅读效果的主要手段。

在“生—本”阅读的基础上,以互动式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特别重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开展。让教师、学生从自身阅读体验着手,利用双语阅读小组交流读书心得、进行作品展示,让阅读交流成为阅读教学的主体。每个月在教室门口的阅读展示栏中发布3-4篇的双语阅读交流文章,供同学们进行阅读学习与交流。借助学校校刊,由语文组、英语组老师牵头,双语阅读教师为指导,学生编辑为辅助,选编学生稿件。学生阅读的原创性成果(片段赏析、读后感悟、评论等),项目组让学生自己认真手写在学校专门印制的“双语阅读”专用稿纸上,收集、整理、复印、装订成册,形成了覆盖全体学生、形式新颖独特、内容丰富多彩的48本《阅读撷英Selected  Reflections  on  Reading》校本教材,受到全体师生的广泛好评。

2.探索阅读层次的多样性

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以强化指导阅读中文经典和原文原版书籍为基础,让学生逐渐掌握英语思维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在“阅读—对比—欣赏”的双语对照阅读活动中,领略双语阅读的魅力,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在阅读活动中,努力构建“阅读—摘抄—思考—探究—阅读”的模式,让阅读从读了、知道了的表层,提升到理解了、记住了的较高层次,让阅读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努力改变阅读的常规样态,探究多样的阅读层次,尝试构建“学生自主阅读—师生共读—生生共读—亲子共读”的立体阅读体系。

学校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提倡学生借助閱读进行社会调研、实践,将文本的思想性、艺术性、人文性、实用性延伸为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从而产生阅读的创造性。加强文学社、戏剧表演等社团的建设,注重演讲、朗诵等实际操作课程的设立,定期开展社会调研,了解民风民俗、了解欧美的文化流变,为活动展示提供鲜活的、经典的或时代的元素。

3.打造“阅读+”的特色课程

为了使阅读教学更为系统,我们围绕“双语阅读”,在原有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加大开发的力度,打造以阅读为核心的校本特色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开发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富有时代性、多样性、丰富性和选择性的双语阅读校本课程,使项目课程与学科教学对接、与生活应用对接。

譬如,学校语文教研组结合《唐诗宋词选读》《现代散文选读》等课内教材,开发了“古代散文阅读”“现代小说阅读”等校本阅读课程;英语教研组结合《新理念英语》《黑布林英语》《典范英语》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开发了“英语文化之词汇掌故”“生活英语”等校本阅读课程。在两门学科的阅读课程开发的基础上,对双语阅读的跨文本阅读进行深度思考,注重双语的互通和对照,开发了诸如“小说中英文对照阅读”“散文中英文对照阅读”等多个重视双语对照的课程,让语文、英语教师利用“同文异教”的方式,开展经典名著双语、双文化教学,努力促成双语融合教学。在开发和完善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国学研究、中英对标翻译、母语和英语语言、文化异同比较探究等特色板块。

为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我们在加强国家课程实施的同时,着力强化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学生的选择性学习提供丰富的特色课程和活动课程,注重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并在具体的实施中不断完善和丰富,尽可能满足各类学生发展的需求。基于此,我们构建了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如图1)和课程目标体系(如图2):以基础课程为根本,以特色课程为主干,以活动课程为枝叶,让课程体系这棵大树根深叶茂,开花结果。同时,把课程目标体系的三个分支作为相应的课程实施的追求与评价标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情境展演:快樂呈现双语阅读成果

美国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特别注重活动,后人在此基础上概括为活动即课程[3]。双语阅读作为特色课程和活动性课程,着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母语的资源和实践机会处处可见,但对于农村中学而言,尚不具备供学生交流和应用的英语真实语境。学校依托双语阅读教学和活动,打造“书香”校园文化,为双语阅读教学搭建平台,创设阅读生态情境,展示阅读课程成果。

“人生最大快乐,是自己的劳动得到了成果。”[4]农村高中学生勤奋质朴,但往往内敛自卑、不善言辞且羞于表达,双语阅读活动在完善课程知识体系的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信心,鼓励学生勇于表达,大胆创造,并采用多种文艺形式展示。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以及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阅读的场所、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双语”阅读活动课程的开展要尽最大可能让全员参与其中,让学生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阅读活动也不仅仅是读书,撰写读书心得、分享读书感悟、展示读书收获、评选优秀作品,我们还通过“演”的形式最大程度地实现这一阅读目标。各种中英文文艺活动,诸如演讲、相声、小品、戏剧、朗诵、歌唱大赛、诗句竞猜、对译比赛等,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以体验式作为阅读教学的补充,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给他们丰富的实践平台,让学生把阅读与实践相结合,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阅读乐趣。

实践证明,学生要求参与表演的激情高涨,他们期盼通过活动来达到自我肯定,别人认同,一改往日农村学子畏缩内敛的形象。在自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学校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满足学生张扬个性、展现自我的需求,为他们量身定做“节目单”,提供舞台,唤起学生的表演欲望和热情。学校还可以通过校园广播台、网络直播等方式向社会展示学生“双语”活动的成果,用“双语”活动带动“双语”阅读的节奏,给“双语”渗透注入了新鲜活力,为学生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和无限精彩。

情境展演强调阅读课程成果展示的艺术性和审美趣味,充分体现了高中生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和靓丽风采。情境展演既是“双语”阅读活动课程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对阅读效果的最好检验。我校已举办了三届“书香飘溢校园  阅读相伴人生”双语阅读成果展演,面向全市,进行直播,创下了单次点击超35万人的记录,并得到了包括海外校友在内的众多观众的积极反馈。

“双语”阅读活动课程应着眼兴趣、寓读于乐,它不是另一种方式的变相“补课”,而是激发自我、点燃希望的生命成长过程,是学生生命中不可磨灭的美丽印记。教育的最终目的到底是什么?我们认为,应该是培养有健全人格、良好素养、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一个人真正拥有阅读生活,他便能过上正确的精神生活,真正享受精神生活带给他的宁静和幸福。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129.

[2]新浪教育.少儿数字阅读报告:超六成读过网络小说[EB/OL].(2015-10-27)[2019-11-28].http://www.chinawriter.com.cn/shaoer/2015/2015-10-27/256466.html.

[3]侯怀银.杜威的课程观评述[J].课程·教材·教法,1999(10): 53.

[4]谢觉哉.谢觉哉杂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59.

责任编辑:颜莹

Integration, Dialogue and Demonstration: An Effective Way of Rural High School Students Bilingual Reading Practice

ZHANG Zhiping

(Haian Qutang High School, Nantong 226661, China)

Abstract: Meaningful reading is necessary for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academic achievements as well as to broaden their horizons and lifelong development. However, some rural high schools are often plagued by weak reading atmosphere, limited reading conditions and outdated reading beliefs. To tackle the above problems, we may take the idea of bilingual integration, interactive dialogue and situational demonstration to create the new reading environment in rural high schools. Meanwhile, we may explore the varieties of reading forms and construct the new modes of reading instruction to create the reading activity curriculum of “reading+”, so that we can spark students reading enthusiasm and interest, improve their reading competence, and promote different cultural elements in the East and the West, eventually adapting to the diverse needs of the society for talents in a better way.

Key words: integration; dialogue; demonstration; bilingual reading

猜你喜欢
对话融合
美劳与共融合绽放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多彩融合
破次元
融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