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歌手》是苏教版《现代散文·选修》里的一篇外国散文。文章以一次为航标灯点灯的航行为线索,刻画了从小失去母亲,与当航标工的父亲相依为命的小姑娘盖尔卡“天真里透着成熟,快乐中含着忧伤”的形象。下面,笔者通过《女歌手》的课堂教学设计及思考,来探究《女歌手》一文中情感互动的错位与复位。
一、儿童角色错位,彰显成人化的生活品质
如何教学这篇篇幅较长的文章,我从题目出发,进而引导学生抓住小姑娘盖尔卡反常的言行来解读文本,找到学生与“这一文本”对接的通道,
引出人物“错位”的概念。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
师:题目是《女歌手》,那么小盖尔卡是不是一位歌手呢?她唱的是什么歌?(情歌)
师:除了唱情歌,盖尔卡还有哪些与她儿童角色不一致的行为?
明确:干大人的事,说大人的话。
师:如何理解她唱大人的情歌以及其他反常行为?
明确:源于她孤独的环境和艰难的生活处境;对父亲的关爱;对母亲思念。
设计意图:通过剖析小盖尔卡“反常”的表现及原因,目的是引出文学创作上的“错位”理论。
所谓人物错位,指失去正常或应有的状态,打破习以为常的物理秩序与心理秩序来塑造人物。包括性别、性格、角色、价值观等错位。文章通过盖尔卡的角色错位,塑造了她艰苦孤独环境中那份乐观、坚韧、孝顺、勇气与希望的人生态度,彰显了她成人化的生活品质。基于此,我进一步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师:作者在人物塑造时,想通过“错位”的形象设计表现什么?
明确:揭示人物生存环境的特殊,让读者在感受人物曲折命运中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让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得到更充分的刻画和体现,更具张力;能让读者随人物的错位行为去权衡进与退、去分析对与错,从而产生或同情或赞美的情感力量。
最后,为了加深对“错位”理论的认识,我拓展了“错位”手法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补充了《我们看海去》中英子与小偷关系的错位,汪曾祺《受戒》中那群处处破戒和尚的角色错位。
二、儿童角色复位,源于孩童意识的苏醒
布鲁克斯等著的《小说鉴赏》说:“生动的细节一抓住人们的心理,就能产生一种鲜明的色调和感受,表明作品含义深邃隽永的一种要素。”《女歌手》中,尽管生活对盖尔卡如此不公,但盖尔卡仍然对生活充满憧憬,那深情的看夕阳景,逗小鸭等细节,给读者产生了温暖感觉,同样表明作品含义深邃隽永。基于此,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师:盖尔卡所看到的夕阳之景有什么特点?
明确:傍晚是一位温和的、长着大胡子的、沉默寡言的老爷爷,景色有层次的变化,整个夕阳之景温馨、安静和美。
师:为什么盖尔卡会这样看傍晚的景色呢?
明确:她虽有成人的影子,但毕竟是孩子。小河、群山是那么的美,都成了她无言的伙伴,体现的是天真、童趣、童心的无瑕。
设计意图:设计上述问题,是为了从看落日、逗鸭子等生动细节中表现盖尔卡从错位的成人角色中回归孩童本性,这是她孩童角色的复位。如果说,她唱情歌是角色的错位,那她在看夕阳景,“唱”出的是自然之歌、是儿歌,这源于盖尔卡孩童意识的复位与苏醒。
三、成人角色建構,妙在情感互动的错位与复位
文章精彩在于让盖尔卡在与父亲情感互动的错位与复位中,完成她人物的形象塑造,文章也妙在让“角色错位”发生在父亲与女儿之间,给读者余音不尽之感。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师:父亲面对盖尔卡错位行为,有何表现?如何看待?
明确:父亲故意忘带火柴、用咳嗽应对女儿的责怪、常使女儿从吊座跌倒等。父亲也在错位,变成了小孩了。
父亲情感互动中的一次角色错位,恰表现了父亲伟大之处——有意识的创造氛围,培养女儿苦难中的坚韧、独立精神;也让错位的女儿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返航时父亲“把她更紧地贴在自己的身上”等细节则是父亲与女儿的情感互动中的一次角色复位(哪怕这只是父亲在心理与女儿的交流),父亲角色的错位与复位,表现出了父亲的伟大挚爱之情。此外,长大的盖尔卡还唱忧伤的歌,好像她又回到孩童“错位”角色。基于此,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师:长大的盖尔卡为什么还唱忧伤的歌?
设计意图:这是盖尔卡作为一个成人角色意识的体现。长大的她还唱歌,唱的是一首恋歌,是对父亲的怀恋,对过去温馨日子的追忆,对未来日子的憧憬。
阿斯塔菲耶夫说,作家的使命就在于理解和肯定人性中的善,使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睦相处。所以他通过父女俩情感互动中的错位,通过盖尔卡角色的错位与复位,始终在于揭示人的行为的“内在的道德含义和人性之美”。
四、关于《女歌手》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一)把握文本特质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前提。
特级教师王君认为“文本特质”是区别于其他文本的标志性属性,它不是指向文体,而是指文本在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教材内容中的特殊地位。文本特质决定了围绕该文本所采取的独特的教学策略。
作为苏教版《现代散文》“活生生的这一个”专题下一篇散文,《女歌手》采用了流线型结构,围绕父女为航标灯点灯的航行“航前-航中—归航”为线索展开故事,谋篇布局简单。但是,文本突破亲情类散文的窠臼,融入了小女孩独特的人生体验。文本更为独特之处在于,作者在人物角色的错位与复位中凸显“这一个”,彰显人物的价值,折射出的盖尔卡的人性美。上述课堂教学设计,就是紧扣文本这一特点来展开的,让学生通过抓住盖尔卡的反常言行,剖析其人物性格和价值,实现了文化的理解、审美的鉴赏。更通过对“错位”文学理论的学习,拓展其在常见文学作品中的运用,获得一种全新的视角,让学生积累了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技巧。
(二)关注学生视界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美国韦恩州立大学里奇(R.Richey)教授认为,影响教学设计有四个变量:学生、内容、环境、传递(教师)。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学生的视界。学生视界,是学生的视野与眼界。学生在文本阅读中,会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认知结构等产生阅读困惑、阅读期待。教师教学设计时,要以学生视界作为出发点,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设计《女歌手》一文时,我让学生课前自读文本,提出自己的阅读思考。学生大致有三类问题:一是关于文章标题及主旨的。如为什么取名《女歌手》?作者想借助这个女孩表达什么? 二是关于小女孩和父亲的。如她为什么唱情歌?如何理解她成人化的言行?三是关于文本结构,如标题《女歌手》,但到18段才提到唱歌,如何理解?整理了学生问题后,我决定从“如何理解女歌手反常的言行”这一学生提问最多的问题入手,分析人物生存环境,关注人物的生存命运,进而实现对整个文本的解构。这样,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把握盖尔卡在“错位与复位”的互动中折射出的人性美。
征集阅读问题,以学生的问题为出发点,把它作为课堂设计的依据,这就契合了学生的阅读期待。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驱动师生共同释疑,尋找与文本的融合点,从而完成由“学生质疑——教师参与解疑——学生释疑”的思维活动过程,实现师生“视界的融合”。
(三)设计独特的课堂结构是实现课堂之美的路径。
于漪老师说:“上一堂课,就和写一篇文章一样,好课应该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篇优美的散文。”课堂之美,还应体现在课堂结构设计之美。
我在课堂结构设计时,以“情歌——儿歌——恋歌”来解构文本,组织课堂结构:第一部分,通过盖尔卡唱情歌,分析其儿童角色错位,揭示她孤独的生活环境,彰显她成人化的生活品质(板书:情歌——错位——品质坚守(人性美)。第二部分,抓住她深情的看夕阳之景,分析这是以儿童的视角看夕阳景,是儿童角色复位,展现了她的人性中的童真之美,人性之美(板书:儿歌——复位——童真复归(人性美、自然美)。第三部分,抓住她长大后,还唱忧伤的歌,经常凝视等待一盏灯,分析这是作为一个成人角色意识的体现,长大的她还唱歌,唱的是一首恋歌:那唱的是对生活的思考(生活之恋),对父亲的思念(爱之恋),对希望的坚守(精神之恋),所以,在原位的成人意识里,盖尔卡的形象更让人温暖。(板书:恋歌——原位——精神皈依(人性美)
这样的课堂结构设计,让学生体会到《女歌手》犹如一首忧中有喜、苦中有乐的小夜曲,是情歌,是儿歌,也是恋歌,令人陶醉,耐人咀嚼。而这节课就是一节有爱有情、有声有色、师生共鸣的乐曲。
参考文献:
[1]孙绍振.经典小说解读[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2]布鲁克斯、沃伦.小说鉴赏[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3]王君、司艳平、周忠玉等.基于文本特质分类思想的课堂教学设计例谈[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03.
苏晓花,江苏省张家港市沙洲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