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2020-05-06 09:23秦益成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自我革命马克思主义新时代

[摘 要]马克思在研究无产阶级斗争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时,建立了社会革命理论,回答了为什么发生社会革命。毛泽东概括出社会革命的一般规律,回答了怎样进行社会革命,即“夺取政权,然后解决所有制问题,再大大发展生产力”。面对国内复杂局势,邓小平审时度势,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方针,回答了如何把社会革命推进到“大大发展生产力”阶段。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提出以党的自我革命推进社会革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关键词]社会革命;新时代;自我革命;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D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20)02-0038-07

马克思在研究无产阶级斗争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时,建立了社会革命理论,回答了为什么发生社会革命,“两个必然”是据此对资本主义未来发展做出的科学判断,“两个决不会”是对“两个必然”的进一步阐述,回答了私有制阶级革命在生产力革命发生之后必然走向灭亡的物质条件、时间条件。毛泽东根据唯物史观,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概括出社会革命的一般规律,回答了怎样进行社会革命,即“夺取政权,然后解决所有制问题,再大大发展生产力”[1]P298,毛泽东的这一概括既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理论逻辑,又揭示了中国的历史逻辑。“夺取政权”即进行上层建筑革命,也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革命着力进行生产关系革命,“解决所有制问题”;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复杂环境,邓小平科学判断并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大大发展生产力”,推进生产力革命。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提出以党的自我革命推进社会革命,回答了在生产力革命发生之后社会革命如何发展,揭示了如何坚持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和宗旨,与历史上一切私有制阶级革命划清界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社会主义向更高阶段推进,这是习近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贡献。习近平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2]全党同志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勇于“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2],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继续推进下去。

一、马克思建立了社会革命理论,提出了社会革命的概念,回答了为什么发生社会革命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3]P2-3这是公认的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革命的经典定义,它揭示了新兴生产力的初步发展,便与在其中运动的生产关系从而也与上层建筑发生矛盾,推动社会革命发生。《共产党宣言》中“两个必然”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4]P43,是根据这个历史时段中的社会历史运动做出的科学判断。新兴生产力的发展与旧的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革命发生的根本动力,从而引起生产力与旧的上层建筑的矛盾。旧的上层建筑,特别是国家政权,总是要维护旧的生产关系。因此,新兴生产力与旧的生产关系的矛盾就传导为新兴生产力与旧的上层建筑的矛盾,摧毁旧的上层建筑,“夺取政权”就成为新兴阶级进行社会革命的首要任务。列宁指出:“无论从革命这一概念的严格科学意义来讲,或是从实际政治意义来讲,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到先进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根本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5]P25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社会革命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是用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实现社会形态根本变革”是判断社会革命的标准。社会革命不仅僅是改变上层建筑、夺取国家政权,即“改天”“改朝换代”;而且是改变生产关系,改变经济基础,即“换地”;更是“天地翻覆,换了人间”,人(阶级结构)也要换、生产力也要更新。社会革命可谓是“上变天、下变地,中间变空气”,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力和阶级结构统统都要发生革命性变革。比如,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革命战争,有的实现了“改朝换代”,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推动了社会发展,但这并没有改变封建王朝的政权性质,也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生产关系)都没有根本改变,国家政权没有“从反动阶级手里转到先进阶级手里”,所以,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革命战争并不构成社会革命。再比如,辛亥革命虽然废除了皇帝,实现了政权改变,但并没有实现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革,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实现社会形态根本变革”,所以辛亥革命也不能构成社会革命。

有的学者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称作为三次社会革命,作者认为这是不准确的。伟大的中国革命是社会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伟大中国革命(社会革命)的一个阶段一个部分,只是改变了政权,不能构成“一次社会革命”,其余也是如此。如果中国共产党革命只停留在解决政权问题,只停留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而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不改变经济基础,继而推动生产力革命,那它就不是一次完整的社会革命。

社会革命是一个异常艰难而漫长的质变过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要发生质的变化。因此,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需要经历不同的阶段,构成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比如,春秋战国就是这样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质变的社会革命时期,经历了约550年(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最终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生产力由“青铜时代”变革为“铁器时代”。在欧洲,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到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后来的机械化电气化革命,即生产力革命,生产力由“手推磨时代”变革为机器化大生产时代,阶级结构的主体由封建领主和农民变革为资本家和工人。至此,欧洲的资本主义社会终于代替了封建社会,这个过程有近250年。

社会革命是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而不是旧史学视野中的改朝换代、政权更迭;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是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社会革命史、社会形态“跨越”史,而不是从清朝皇帝到共产党坐天下的改朝换代史,政权更迭史。[6]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纳入“晚清史——民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这样的“断代史”,把毛泽东和共产党纳入“慈禧——蒋介石——毛泽东”这样的历史线索,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的矮化和歪曲。这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方法论的根本分歧,是历史观的根本分歧,也是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重大原则问题。

二、毛泽东概括出社会革命的一般规律,回答了怎样进行社会革命

1959年,在读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时,毛泽东在肯定新兴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是推动社会革命发生的前提条件下强调,从世界历史来看,并不是新兴生产力有了充分发展起来以后才改造落后的生产关系,而是先造成革命的舆论,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再利用政权(上层建筑)的力量消灭旧的生产关系,确立新的生产关系,为新兴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开辟道路;生产力的大发展总是发生在新的生产关系搞好了、上了轨道了之后。毛泽东据此总结出社会革命的一般规律:“……首先制造舆论,夺取政权,然后解决所有制问题,再大大发展生产力,这是一般规律。”[1]P297-298

毛泽东对社会革命一般规律的论述使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革命的连续性和革命的阶段性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使得中国共产党史分期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新民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的中心任务是“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着力在上层建筑领域进行革命,确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1949—1978年)的中心任务是“改变所有制”,着力在经济基础(生产关系)领域进行革命,建立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着力在生产力领域进行革命,把社会主义制度在一个曾经积贫积弱、任人奴役的东方大国进一步从物质生产力上、从物质基础上做牢做实。

毛泽东曾说:“从鸦片战争反帝国主义算起,有一百多年,我们仅仅做了一件事,就是搞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改变上层建筑和社会经济制度,这仅仅是为建设、为发展生产、为由农业国到工业国开辟道路,为人民生活的提高开辟道路。”[7]P647通过“阶级斗争改变上层建筑和社会经济制度”与通过改革开放促进生产力革命,三者是伟大的中国革命中的不同阶段,是革命的连续性与革命发展阶段性的统一,是一个整体。所以,“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8]P135,是伟大社会革命的一个部分、一个阶段;另一方面,通过改革开放促进生产力革命不再是阶级斗争,与通过“阶级斗争改变上层建筑和社会经济制度”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改革开放是“新的伟大革命”“第二次革命”。

毛泽东对于社会革命规律的论述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一个伟大贡献,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義关于社会革命的学说,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与革命发展阶段论。马克思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革命的动力,毛泽东在这一基础上揭示了社会革命高潮期或进行期的“三个革命阶段”,揭示了社会革命的历史进程和逻辑进程。

三、邓小平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如何把社会革命推进到“大大发展生产力”阶段

改革开放伊始,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邓小平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共产党,这也丝毫不是什么夸张”[9]P148-149。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邓小平说:“中国离开社会主义就必然退回到半封建半殖民地”[9]P166。在《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中,邓小平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才使我们这个人口占世界总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在世界上站起来,而且站住了。还是毛泽东同志那句话: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没有中国共产党,不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不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今天我们的国家还会是旧中国的样子。我们能够取得现在这样的成就,都是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分不开的”[9]P299。邓小平的这三篇著作对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奠基性的历史意义。

习近平以设问的方式表达了同样的思想,他说:“试想一下,如果当时全盘否定了毛泽东同志,那我们党还能站得住吗?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还能站得住吗?那就站不住了,站不住就会天下大乱”[10]P113。如果全盘否定毛泽东,“站住了”又要倒下,又要“站不住了”,又要“天下大乱”,又要回到“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样子”。

邓小平反复强调的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无产阶级专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构成了新中国与旧中国的本质区别,是中国“在世界上站起来,而且站住了”的根基。核心思想就是强调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四梁八柱,是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总概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这三项属于政治和思想上层建筑。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属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推翻了三座大山,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中国人民实现了政治解放;1956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经过反右、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等,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它用历史事实奠定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对改革开放之前30年的历史功绩进行了总结,公正指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三十多年来社会主义的发展,我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11]P10。改革开放之前30年的历史功绩,就是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基础上,确立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制度。

1980年10月25日,邓小平说:“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9]P300“这件事”总的来说,就是毛泽东提出的在夺取政权、改变所有制之后,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产力;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所以,邓小平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8]P370生产力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9]P311。生产力革命是继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革命之后走向历史深处的革命,是革命的继续,是本来意义上的“继续革命”,是“最根本的革命”。

毛泽东概括出的社会革命一般规律,即首先“夺取政权,然后解决所有制问题,再大大发展生产力”,可以说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潜在版”。“夺取政权”确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解决所有制”确立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以此作为出发阵地,“再大大发展生产力”,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进行生产力这一“最根本的革命”。在邓小平开创的党的基本路线中,我们既读到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读到了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又洞察到了党的历史,洞察到党的各个历史时期及其使命,更领悟到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继承和发展,领悟到邓小平是毛泽东开创的伟大革命事业的忠实而有效的捍卫者、继承者和接班人。

从党的基本路线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启示:党的指导思想的一脉相承、理论的一脉相承在于党的事业的一脉相承;在于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始终如一;在于 “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始终了然于心;在于中国共产党对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的高度自觉。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深厚理论底蕴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所在、成功所在、秘密所在。

四、习近平提出以党的自我革命推进社会革命,回答了在生产力革命发生之后社会革命如何发展,揭示了如何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

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在“大大发展生产力”之后,由于私有制的阶级本质,不可能提出并科学回答“生产力革命发生之后怎么办?”苏共在这个问题上也没有理论准备。历史的重任落到了中国共产党身上,落到了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身上。

(一)私有制阶级革命在生产力革命之后社会历史怎样发展,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给予了回答

从中国历史来看,在封建地主阶级战胜奴隶主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在“铁器时代”取代“青铜时代”之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旧式农民革命,并没有代表新兴阶级和新兴生产力。新的封建统治者在夺取天下之后,经历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恢复生产,进入“坐天下”阶段。坐天下的起点也是新的王朝走向灭亡的起点,如此周期循环。中国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是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周期性经济危机的表现。如果没有鸦片战争以来外国资本的入侵,中国的封建社会也将在周期性的振荡中走向灭亡,内生出资本主义。

从资产阶级革命历史来看,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经过约30年的发展,生产力得到革命性发展,进入机械化、电气化时期,到19世纪70年代,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了顶点,资产阶级历史的上升期结束。自由资本主义逐渐向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过渡。虽然此后资本主义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但帝国主义是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这个结论没有过时。巴黎公社、十月革命、中国革命等无产阶级革命和殖民地解放运动相继而起。

一切私有制阶级革命都“很快就达到自己的顶点”。在生产力革命发生之后怎么办?封建统治阶级虽然不断地以史为鉴,以图万世一统,但终归黄粱一梦;资产阶级虽然采取各种措施在制度空间中消解经济危机、在地理空间中转嫁经济危机,但最终得到的只是更大的危机。资产阶级政客和思想家虽然无数次宣布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已经死去、已经被打倒,历史已经终结,然而,历史终归有自己的步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就像挥之不去的噩梦,不断把资本主义推向灭亡。由于私有制的阶级属性,封建统治阶级、资产阶级不可能提出并科学回答“生产力革命发生之后怎么办?”周期性的王朝兴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正是以一种历史必然性的强制力、以“绝对命令”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正如黑格尔所说,历史能给我们提供的惟一借鉴,就是我们从历史不能得到任何借鉴。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12]P3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是对私有制阶级在革命“达到自己的顶点”即生产力革命之后到下一次新的社会革命序幕开启(“两个必然”)这个历史时期内社会历史运动的描述。在“两个决不会”的时期之内决不是歌舞升平,相反,统治阶级要反复地与“死亡”进行抗争以延长阶级统治,存在残酷的阶级斗争。“两个决不會”不是“永远不会”,而是给出了走向“两个必然”的社会物质条件和时间条件。周期性的王朝兴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及其引起的战争,正是“两个决不会”的表现形式。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革命,……这种革命为时短暂,很快就达到自己的顶点”[2]P672,如前所述,在中国历史上,封建地主阶级在战胜奴隶主阶级之后,生产力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达到自己的顶点”,此后就进入了周期性的王朝兴衰;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之后,经历约30年的发展,开始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时代。

理论界长期对“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争论不休,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很好地在“活的历史”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没有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历史运动的实在联系。“两个决不会”与“两个必然”是对前后相继的两个历史阶段社会运动的描述,而不是非此即彼。

私有制社会形态是这样演进的:社会革命序幕(新兴阶级与新兴生产力、马克思的“两个必然”)——社会革命高潮期或进行期(毛泽东的“三个革命阶段”)——新的社会形态生存期(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然后再进入新一轮“两个必然”,旧的社会形态走向灭亡。

(二)无产阶级阶级革命在生产力革命之后怎么办?习近平提出“以党的自我革命推进社会革命”给予了回答

“生产力革命之后怎么办?”“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怎么处理?苏共没有思想理论准备,没有“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这个“问题意识”,以为共产主义即将实现。列宁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只是从理论上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备到比较完备的发展过程的思想,至于怎样发展并无阐述。十月革命以后,苏联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虽然中间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卫国战争。1952年斯大林宣布,党的主要任务是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苏联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正在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前进。1959年1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一大上提出共产主义是“我们最近的明天”。1962年在苏共二十二大上,他宣布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20年后的苏联将在共产主义制度下生活。然而,历史事实是1991年苏共倒台苏联解体。

“生产力革命发生之后怎么办?”中国共产党一直在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毛泽东提出了“反修防修”、防止党变质;邓小平提出“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提出“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13]P1364。可以说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和目标。由于“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没有充分展开,只是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先行探索。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4]P8,这是一个及时而准确的判断。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突飞猛进,社会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综合国力显著增强,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国际上说,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国崛起已经成为可以预见的、不久将来的事实;从国内来说,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另一方面,中国发展起来之后,问题也充分暴露,从国际来说,美国开始把中国作为战略对手;从中国共产党内部说,政治生态被污染,有的人“七个有之”已经到了肆无忌惮,胆大妄为的地步![15]P22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丧失、贪污腐化严重,严重威胁党的存亡。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14]P7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决定,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全党同志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勇于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97年的伟大社会革命继续推进下去。”“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2]

“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怎样解决,“生产力革命发生之后怎么办?”这是无产阶级革命与私有制阶级革命的分水岭。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与历史上一切统治阶级划清界线,它不仅仅是执政党,更是革命党,执政是为了进行彻底社会革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只是站到更高的历史阶梯上继续完成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要与历史上一切私有制阶级划清界线,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坚持和捍卫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和宗旨。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革命,……这种革命为时短暂,很快就达到自己的顶点。”[3]P672私有制阶级所领导进行的社会革命是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以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无产阶级革命则是要求彻底消灭剥削制度,消灭私有制,以适应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因此无产阶级革命不同于以往一切私有制阶级革命的又一个不同的特点,即它的任务的彻底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曲折性。无产阶级革命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就,而是自觉按照历史辩证法去推动历史前进。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革命需要“经常自我批判,往往在前进中停下脚步,返回到仿佛已经完成的事情上去,以便重新开始把这些事情再做一遍;它们十分无情地嘲笑自己的初次行动的不彻底性、弱点和拙劣”[3]P672。马克思的这一重要论断是不断革命论与革命发展阶段论的重要内容。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这是继毛泽东、邓小平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论与革命发展阶段论的丰富和发展,标志着无产阶级政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达到了一個新的历史自觉、理论自觉。无产阶级革命在经历毛泽东揭示的首先“夺取政权,然后改变所有制,再大大发展生产力”之后,不是“达到自己的顶点”,而是以对历史运动规律的把握,以历史自觉、理论自觉的高度来把握和解决“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在新的历史阶梯上,习近平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历史的螺旋式上升中以党的自我革命推进社会革命。在曲折中、反复中、长期中,在螺旋式上升中继续前进,直到最后胜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上[Z].1998.

[2]习近平.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1-0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秦益成.掌握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是理解“伟大社会革命”的关键[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9(1).

[7]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3]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4]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5]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Theory of Social Revolution in China

QIN Yi-cheng

(World Socialism Research Center,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732,China)

Abstract:In studying the laws of proletarian struggle and sociohistorical development,Marx established the theory of social revolution and answered why social revolution occurred.Mao Zedong summed up the general law of social revolution and answered how to carry out social revolution,that is,“seize the political power,then solve the ownership problem,and then greatly develop the productivity”.In the face of the complicated domestic situation,Deng Xiaoping assessed the situation,stressed the adherence to the four cardinal principles and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and answered the question of how to push the social revolution to the stage of “greatly developing the productivity”.In the new era,Xi Jinping proposed to boost the social revolution by the Partys self-revolution,advance the Five-point Strategy and the Four-pronged Strategy in a coordinated and integrated manner,and build China into a great modern country of socialism.

Key words:social revolution;“new era”;self-revolution;Marxism

(責任编辑:钟亚玲)

[收稿日期]2019-12-05

[作者简介]

秦益成(1967—),男,江西都昌人,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

猜你喜欢
自我革命马克思主义新时代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反腐败“成绩单”令种种质疑论调不攻自破
简政放权,“自我革命”从国务院开始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有德者的培养
运营商“自我革命”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