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娇 于渤飞
摘 要:在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之中,词汇变化最快,所以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抚宁方言词汇的特点。在形式方面,与普通话相比,单音词、三音词和四音词比较多,双音词比较少,但还是以双音节为主,五音词数量都很少;语素不同主要是由于人们造词理据不同;前缀较少,后缀较多。
关键词:抚宁;方言;词汇;特点
作者简介:吴娇(1994-),女,汉族,河北秦皇岛市人,贵州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二年级,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于渤飞(1992-),男,汉族,河北秦皇岛市人,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小薄荷寨村党总支副书记,研究方向:民俗。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8--03
一.绪论
抚宁,南临渤海,北靠燕山,紧临河北秦皇岛。抚宁方言为北方方言,大部分符合北方方言的特点。本文主要对353个抚宁方言词和普通话词进行了对比,下面我们从词形和词义的角度来探讨抚宁方言词汇不同于普通话词汇的一些特点。
二.外部形态特点
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汇中有一些义同而形不同的词汇,这些构形差异对我们研究方言最为直观、易见。方言词汇构词的差异是方言词汇差异的重要表现[1]。下面我们主要从音节数量进行论述。
(一)普通话中是多音节而抚宁方言中是双音节
1.词根不变,双音节修饰语或双音节宾语用另一个字替代
据调查,这样的例子共有11个。在普通话中这類词为三音节词。例如:普通话中“瓦块云”的“云”是词根,属于属概念;“瓦块”是双音节修饰语,比喻云彩的形状,具有形象色彩;在抚宁方言中“瓦块”用“巧”字代替,具有感情色彩,表示了云让观看的人感到巧妙。普通话中“娶媳妇”的“娶”是动词,为核心义;“媳妇”是双音节修饰语,为动词的受事对象;在抚宁方言中“媳妇”用“亲”字代替,更具有感情色彩。
2.多音节词全部用不同的双音节词替代
据调查,这样的例子共有13个。其中普通话中三音节词10个,四音节词2个,五音节词1个。例如:普通话中“星期日”在抚宁方言中又称“礼拜”,是古今出现的同义词。普通话中的“不消化”在抚宁方言中又称“存食”,是从肯定和否定角度产生的同义词。这些词都实现了由多音节词向双音节词的转化。
3.保留多音节中具有区别意义的双音节词以实现双音节化
据调查,这样的例子共有12个。其中普通话中三音节词10个,四音节词2个。例如:普通话的“迎春花”中“花”为词根,属于属概念,具有区别意义;“迎春”中“春”是核心词,抚宁方言中读为“春花”,择义更明确。普通话的“豆腐皮儿”中“豆腐”的核心词为“豆”,取前一个字,具有区别意义,指“豆腐”;“豆腐皮儿”中“皮儿”的核心词为“皮”,取前一个字,具有区别意义,指“皮儿”;在抚宁方言中组成双音节词“豆皮”,定域更加明确。
4.在具有区别意义的字后面加上词缀
据调查,这样的例子共有2个。其中普通话中三音节词2个。例如:普通话的“果木园”中“园”为属概念,具有区别意义,在抚宁方言中后面加上词缀“子”,构成双音节合成词“园子”,语义透明度虽没有普通话透明,意义泛化,但符合了汉语自然音部为双音节的特点。“豆腐浆”与上同。
现代汉语中词汇发展的一个总趋势就是双音节化。为了追求简洁,抚宁方言顺着现代汉语词汇发展趋势也不断地双音节化,在多音节向双音节转化的过程中,有以上四种不同的形式。抚宁方言中双音节词汇所占比例为49%,说明双音词比较多。普通话中双音节词所占比例为72%,说明普通话比方言双音节化速度快,因为方言保留了古语的特征,变化慢一些。
(二)普通话中是双音节而抚宁方言中是多音节
这一节中涉及到词义的造词理据。“词义的理据通俗的说法是事物现象得名之由[2]。”也就是说知道了造词理据就会知道方言和普通话词汇差别的原因。“词的理据分析就是分析词的语素义和词所表示的事物现象的关系[3]。”下面我们从声音、属性、触觉等几个方面分析抚宁方言词汇的造词理据。
1.直接造词
据调查,这样的例子共有61个。其中抚宁方言三音节词为47个,四音节词为14个。例如:普通话“坟园”的样子是围成一个圈子,因此抚宁方言从形态角度对“坟园”进行造词,为“坟圈子”。普通话中“牛虻”的主要功能就是叮人,而且长的非常小,和小虾米差不多大,因此抚宁方言从功能和形态角度对“牛虻”进行造词,为“虾米叮”。普通话中的“蔷薇”是一种带刺的植物,摸起来特别扎手,因此抚宁方言从触觉角度对“蔷薇”进行造词,为“刺迷子花”。
2.间接造词
据调查,这样的例子共有10个。其中抚宁方言三音节词为7个,五音节词为3个。间接造词就是使用一些修辞手法进行造词。例如:普通话中的“月食”是指在古时候人们认为是一种不祥的征兆,是上天惩罚人类,由于知识有限,无法用科学的知识进行解释,抚宁方言就说“天狗吃月亮”,用一个寓言故事进行解释,为借寓造词。普通话的“毛巾”指的是像羊肚子一样柔软,因此在抚宁方言中又叫“羊肚子毛巾,为比喻造词。因为寺庙里的“秃和尚”都是“光头”,因此在抚宁方言中用“秃和尚”借代普通话中“光头”的人。“死人”是一种不吉利的说法,人们为了表达这一意思,在抚宁方言中就用委婉语“故去了”来表达普通话的“死人”。
3.词缀造词
据调查,这样的例子共有31个。其中抚宁方言三音节词为31个。 普通话中“晴天”在抚宁方言读为“好天头”;普通话中“腊八”在抚宁方言中读为“腊八晌”;普通话中“男人”在抚宁方言读为“老爷们”;普通话中“肉虫”在抚宁方言中读为“肉虫子”。
抚宁方言词缀以后缀为主,本文共列举了“头”、“子”、“们”和“晌”四个后缀。抚宁方言中会重读词缀,表示某种情感。例如:“晴天”在抚宁方言中读为“好天头”,重读“头”,如果省去词缀,可能表达不出对“晴天”的喜爱之情。
抚宁方言中三音词所占的比重为36%,普通话中三音词所占的比例为19%,因此一部分双音节词在抚宁方言中读成带词缀的三音节,表达某种感情,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三)普通话中是双、多音节而抚宁方言中是单音节
1.使用普通话中最重要的一个词根
据调查,这样的例子共有18个。其中普通话中双音节词16个,三音节词2个。例如:普通话“地老鼠儿”中“鼠儿”是最重要的一个词根,在抚宁方言中保留下来成为单音节词;普通话“利息”中“利”是最重要的一个词根,同样在抚宁方言保留下来成为单音节词。“事情”和“样子”中“事”和“样”分别为最重要的一个词根,在抚宁方言中词尾加上“儿”,表示儿化,读为“事儿”和“样儿”。普通话“叔叔”中“叔”为最重要的一个词根,在抚宁方言汇总单独时读音会有区别,读成(shou)。
2.用另外一个字来代替普通话中的双音节词
据调查,这样的例子共有16个。其中普通话中双音节词14个,四音节词1个,五音节词1个。例如:普通话中“祖母”、“放置”和“什么”等双音节词,在抚宁方言中读为单音节词“奶”、“摆”和“啥”,甚至普通话中的五音节词“劁过的公猪”在抚宁方言也读为单音节词“正儿”。
口语中使用频率高的单音词向双音节词转化较慢,反之,则快。抚宁方言中单音词所占的比重为10%,普通话中单音词所占的比重为7%,因此抚宁方言保留了较多的单音词。如果将来使用频率降低,则会向双音词转化。
(四)普通话中是单音节而抚宁方言是多音节词或雙音节词
1.直接造词
据调查,这样的例子共有14个。其中抚宁方言三音节词为1个,双音节词为13个。这里和上文不同之处是这些词在普通话中是单音节词,在抚宁方言中读为多音节词或双音节词。例如:普通话中的“坟”在抚宁方言中读为“坟谷堆”,因为坟的形状就像拱出来的小土堆,是形态造词。普通话中“您”在抚宁方言中读为“你老”,是快读的形式,是声音造词。抚宁方言中的“生姜”比普通话中的“姜”更加突出其属性,为属性造词。
2.间接造词
据调查,这样的例子共有4个。其中抚宁方言三音节词为3个,双音节词为1个。例如:普通话中的“熊”在抚宁方言中一般用“黑瞎子”来比喻,因为黑熊天生近视,百米之外看不清东西。普通话中“美”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抚宁方言中就是“干净”,因此用“干净”来借代“美”。
3.词缀造词
据调查,这样的例子共有4个。其中普通话中单音节词4个,抚宁方言双音节词为2个,三音节词1个,四音节词为1个。例如:普通话中的“头”,在抚宁方言读为“脑瓜子”;普通话中的“鸭”,在抚宁方言读为“鸭己”。这里的词缀只有“子”和“已”,和上文相同,通过词缀的增加,来表达某种情感。例如:“鸭己”比“鸭”多了一层可爱、喜爱的感情色彩。
单音词向双音词或多音词转化,是由于人们认识事物越来越多,越来越具体,如果一直用单音词,就会造成大量的同音现象,尤其在口语中,容易产生歧义,双音节或多音节较双音节来说,义域更加明确,语义透明度更高,这也体现出了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趋势。
三.内部形态特点
(一)语素的选择
语素是词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素选择的不同,词语的外部形式就不同,但是他们的语义是相同的,把这些义同形不同的分为以下两类:
1.抚宁方言与普通话对应词的语素完全不同的(限音节数量相同)
据调查,这样的例子共有87个。其中普通话中双音节词72个,三音节词14个,单音节词1个,抚宁方言双音节词68个,三音节词为18个,单音节词1个。例如:普通话和抚宁方言音节数量相同,意义相同,但构词语素完全不同,主要由于造词角度不同。普通话中的“祭灶”指的是祭灶神;抚宁方言中的“小年”指的是过年的开端,一般认为祭灶神就开始过年了。普通话中的“水果”指的是含水较多的植物果实的统称;抚宁方言中的“鲜货”指的是新鲜的水果,鲜果是水果中较为新鲜的那部分,一般水果也是较为新鲜的。
2.抚宁方言与普通话对应词的语素部分不同的(限音节数量相同)
据调查,这样的例子共有70个。其中普通话中双音节词50个,三音节词18个,四音节词2个,抚宁方言双音节词49个,三音节词为19个,四音节词为2个。例如:普通话中的“秋后”和抚宁方言中的“完秋”音节数量相同,核心词也就是词根相同,但是词的内部结构不同。“秋后”指秋天的后边,表示刚刚过完秋天,是定中结构;“完秋”是刚刚完成秋天,是动宾结构,但二者的意思完全相同。普通话的“葱白儿”是从颜色方面定义的,抚宁方言中的“葱头儿”是从葱的部位定义的,但二者的意思完全相同。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抚宁方言与普通话词义同而形不同是由于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角度、方式不同。这些词丰富了语言的构形方式,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二)语素的附加
1.前缀“忒”
放在形容词前面,起到强调,加强语气的作用。几乎适用于所有的形容词。意义相当于“太、非常”。例如在普通话中“冷得不行”和“热得不行”在抚宁方言中为“忒冷”和“忒热”。核心词“冷”和“热”前加上“忒”,加强语气,组成双音节合成词,表示天气非常冷和天气非常热。
2.后缀
(1)后缀“儿”的增加与消失
儿化是抚宁方言词汇一种重要的构词方式。与普通话作用相似,有一些儿化词具有区别意义的功能。例如:抚宁方言中的“松子儿”相对于普通话中的“松子”具有细小、喜爱的感情色彩。抚宁方言中的“打闪儿”相对于普通话中的“打闪”具有害怕、恐惧的感情色彩。
有一些儿化词消失了,用一些非儿化词替代。这是抚宁方言词向普通话靠拢的一个重要表现。例如普通话中“粉条儿”在抚宁方言读为“干粉”;普通话中的“玉米花儿”在抚宁方言读为“爆花”。
(2)后缀“儿”变为后缀“子”
虽然有一些频率不高、不常使用的儿化词消失或者被其他词语替代,大部分的儿化词转化为了“子”缀词。因为儿化词读音很轻,容易被人忽略,转化为“子”缀词后读音较重,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例如普通话中“冰锥儿”在抚宁方言讀为“冰溜子”;普通话中的“谷蛾儿”在抚宁方言读为“蛾子”。
(3)后缀“子”的增加
双音节合成词加上或换成“子”后缀,会增加某种感情色彩,具有强调的意味。例如:“妹子”比“妹妹”更加具有亲切的意味。“洋柿子”比“西红柿”更加突出它为舶来品。
(4)后缀“头”的附加
抚宁方言一般会取普通话双音节合成词的核心词,再加上后缀“头”,构成双音节词语,读起来方便,具有强调的意味。例如:“天气”的核心词为“天”加上后缀“头”构成双音节合成词。“耳朵”的核心词为“耳”加上后缀“头”构成双音节合成词。
(5)后缀“儿”变为“头”和后缀“头”变为“儿”
普通话中“椅子背儿”在抚宁方言中又称“靠头”,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事物进行描述,前者用比喻手法描述,后者从人使用的角度进行描述。
用“儿”做词缀,增加了喜爱、调侃的感情色彩。例如普通话中的“老吝头”在抚宁方言中为“老抠儿”。
(6)后缀“们”的附加
普通话中“男人”为一类性别为男的人,“们”也为一个类概念,抚宁方言中读为“老爷们”,为褒义词;普通话中“女人”在抚宁方言中为“老娘们”,就是贬义词,表达的感情色彩不同。
(7)后缀“的”的附加
“长工”为名词,就是一直雇佣的工人;“打工的”是的字短语,没有“长工”具体,用大类概括小类。后缀是抚宁方言词汇中变化最大的一部分,而且后缀词较多。
四、总结
抚宁方言词汇在外部形态上的特点是和普通话相似,整体上都是呈现双音节化的趋势。但是有一些单音词因为使用频率高,词义固定,很难双音节化,还保留了单音节的形式。有一些词为了理解上的容易,使用直接造词或间接造词的方法,保留了多音词的形式。
其次,从内部形态上来看,抚宁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语素选择的不同,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事物的理解、角度不同引起的。
最后,在抚宁方言词汇中,前缀比较少,只有“忒”,而后缀的变化比较多。由于学识有限,本文后缀变化研究较少,期待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董绍克.汉语方言词汇差异比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122.
[2]董绍克.汉语方言词汇差异比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156-158.
[3]李如龙.汉语方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
[4]李行健.河北方言词汇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