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网络词汇的产生机制和传播影响

2020-05-06 08:59苏延烨
青年与社会 2020年7期

苏延烨

摘 要:随着我国当前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词汇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各种网络词汇是日新月异,但是由于网络词汇通俗化和趣味性的特征被广大人们所喜爱。在当前时代下,网络词汇的产生和传播充分地反映现代人的认知水平以及思想境界,网络词汇的产生对当前社会文化具有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网络词汇;产生机制;社会传播结构

网络流行词汇是对当前社会文化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语言进行的再次创造,网络词汇通常通过较为新奇的语言以及调侃的方式来表达人们对现实生活以及工作学习方面的感受。随着当前网络的持续性发展,网络词汇逐渐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行了渗透,为了使网络词汇中的正能量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发挥,一定要从网络词汇的产生机制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入手,推动网络词汇在当前时代下的良好发展,从而形成教育完善的社会文化。

一、网络词汇的特征

(一)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

网络词汇在日常传播和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和不规范性的因素,网络词汇不同于一般语言运用,对一种语言来讲,在使用的过程中主要是为了传递人们心中的感受和信息,因此,应当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达到最大的效果。与此同时一些语言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还应保证精准性和快捷性,在当前时代下网络词汇就符合这样的特征,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持续性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是逐渐加快的,再加上当前互联网的持续性发展,这都促使着人们对网络语言的要求更加趋向于精短和精炼。例如在当前时代下出现了例如“666”的网络词语,可以更加快捷和快速的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随着当前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由于传统表达方式的局限性,使得一些网民在表达内心情感时,压抑已久的情绪无法得到全面的释放,然而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网络舆论的力量,还可以使存在于网民心中的压抑得到释放,这就表现出了网络词汇具有很强的诉求性,可以充分的表达网民内心的情感以及需求。

(二)娱乐性

网络词汇在传播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起到情感表达的作用,还具有一定的娱乐性特征,网络词汇已经成为网民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网络词汇可以集中的反应当前社会的发展现状。网络的发展和网民思想意识的成长,促使着网民开始利用互联网来表达对社会事件的观点,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逐渐向娱乐化的时代的趋势发展,人们通过网络词汇的使用来满足自身的娱乐需求,特别是在网络这种虚拟的环境中,许多网络流行词汇被深深刻上了娱乐的印记,例如“我想静静、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这种类似的词汇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人们内心娱乐的心理和精神。因此在当前时代下网络流行语具有较为非常明显的娱乐性特征,从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三)多样性

在网络发展初期,网络词汇大多数都是以一种流行符号而存在的,但是随着我国当前社会的发展,网络流行词汇的形式和内容也是在不断地改变的,网络流行词汇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特征,是根据人们当前的精神需求以及文化需求而进行不断更改的,因此在当前时代下网络流行词汇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首先从网络流行词汇多样化特征入手,第一个方面是产生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是使用的多样性,由于网络流行词汇是人们在网络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特殊词汇,大多数的网民都是制造网络流行词汇的主体,所以网民在进行网络词汇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自由性,并且再加上网络流行词汇的自由化特征,使得网络流行词汇存在着多种词汇形式。另外人们在网络中使用这些网络词汇往往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情感以及精神追求,所以这些网络词汇在表达的过程中是随机的,是根据网民内心的需求以及情感来进行表达的。所以网络流行词汇再产生和使用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多样化特征。

二、网络词汇的传播机制

(一)集体协作式的群体传播

人是集体生活的动物,所以网络流行词汇在传播方面都是通过一些组织协作来进行传播的,网络流行词汇经常借助这些组织协作而实现特定的传播效果,例如一些公司为了促进自身发展水平的提高,满足群众心理表达的利益诉求,所以其工作人员开始从网络流行词汇入手进行企业信息的传播,这些网络词汇的产生和传播就是依靠这种传播机制而产生的,并且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网络娱乐的过程中会不自觉的使用这些网络词汇。在互联网上集合性行为是一种非常明显的表现,网络流行词汇可以通过集体化的特征将共同的目標和意愿进行有效地连接,之后在特定的网络环境中形成临时的传播集体,并且在一定时期内具有高度的爆发性特征。一些网民在网络中使用这些网络词汇时具有较高的归属感,并且在群体中可以形成一种共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网络词汇的传播以及使用时的网络词汇更加具有流行性的特征。网络词汇的传播大多数是具有一定的爆发性的,在进行流行词汇传播的过程中,人们的情感是非常接近的,并且使用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想法以及精神诉求,因此在当前时代下,网络流行语在传播方面具有集合协作是群体传播的特征。

(二)人际互动式传播

网络流行词汇在传播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人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来进行传播的,在当前时代下,社会生态的特征逐渐显露出来,人们往往是从社会现实和互动需求的角度来进行内心情感和信息传播的。因此在人际互动的基础上,网络流行词汇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日常的传播和交流的,并且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与此同时,在一些互动性特别强的交流网站或者是软件上,网络词汇的传播更加强大,一些网民在网络中进行相关词汇的输入时,一些智能化的平台,就可以根据人们的关注和联想来进行相关网络词汇的检索,所以在网络词汇传播的过程中使用的语言是与时俱进,并且具有快捷性等特征的。在人类社会发展以来,人们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行为上的认知,主要是基于生存和今后发展的角度,在这一目的的驱动下,人们就需要进行不同形式的沟通和交流,人们在日常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往往依赖着不同的因素,在实际生活中没有信息的互动,也没有人们日常沟通和交流,从这个角度看网络流行的传播具有互动性的特征,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地缓解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压力,摆脱日常生活中的烦恼,并且人们在进行网络流行语传播和使用的过程中可以产生一种非常愉悦和轻松的感觉,随着当前互联网的持续性发展,网络词汇的传播和形成主见具有一定新型传播类型的特征,也是人和人之间进行互动和传播的主要形式。

(三)网络词汇的产生依据

在网络词汇产生和传播的过程中,都是以我国传统语言结构和语言使用规则为主体来进行网络词汇的再造的,在一些网络词汇生成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在原有词汇的基础上吸取更多新的译义,实现创造性的发展,另一方面网络词汇又可以演变成固定的流行语方式,例如新词“不觉明历”,实际上所表达的意思是不明白,但觉得很厉害。在网民使用这一词汇的过程中会让人感觉到非常的熟悉,但是从细节的方面来看这些网络词汇又使相对来说较为陌生的,从这一影响来看,正是创造这些网络词汇所要表达的结果之一。与此同时一些网络词汇在产生的过程中大多数都是来源于微博或者是贴吧,都是网友对热点事件的调侃,或者是抒发内心的感受,所以许多网络词汇在诙谐幽默的背后实际上是一些网民对当前社会历史事件的一些委婉表达方式,可以全面的表现网民对当前现实问题的感受以及看法。另外一些网络词汇在产生的过程中,大多数的词汇都是运用一些同义字来进行代替,或者是刻意的追求词义的隐晦,一些网络词汇虽然是拗口的,但是在表达内心想法和感受的过程中形式也是非常简单的,一些网络词汇需要相关网民进行深入的分析,才可以了解网络词汇背后的含义,在网络词汇日常发展和传播的过程中,网络词汇逐渐凸显了互联网环境的发展方向以及特征,具有浓厚的网络色彩,是对传统语法规则的挑战和戏谑,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幽默效果。

三、网络词汇对社会传播结构的影响

随着当前时代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逐渐渗入到人们的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在这一网络环境下大量的网络词汇油然而生,并且随着我国当前新媒体的持续性发展,新媒体的逐渐发展使网络新词形成了一套全新的话语体系,和人们传统的语言结构具有一定的对立性。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当前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发布对当前社会事件以及相关新闻的看法,已经全面地改变了传统社会实践报道的传播路径,从依赖精英创造和引导传播转向了依赖新媒体渠道及用户产生。网络新词的发展,显現出了社会文化的影响力以及创造能力。另外,从网络词汇的特点入手,网络新词是普通民众对现实问题的一种内心表达,大多数的网络词汇都表达了使用者内心的一些不满或者是参与意识。从整体上看这种观点表现了网民对生活事件的一些更加灵活性的看法以及态度。另外在网络词汇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一些黑色幽默来表达一种全新的语言文化形态,虽然网络词汇越来越受到大众及主流媒体的正面评价,但是从整体上看网络词汇和传统语言的结构是相互违背的。因此在当前时代下,为了促进网络词汇的持续性发展,应当吸取网络词汇中的一些正能量部分,不要使网络词汇变得更加消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文化的持续性发展。

四、结语

网络词汇的产生和传播和当前社会但发展和互联网的发展是离不开的,网络词汇的产生代表了广大网民对当前社会上一些问题的独特看法,网络词汇是非常诙谐和幽默的,正是通过这一特征才可以将网民内心的想法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并且网络词汇的传播对当前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影响作用的,因此在使用网络词汇使不用太过苛刻,应当利用理性的角度科学的判断事物的本质。

参考文献

[1] 何苗.认知理论视角下的网络新词特点及动态发展分析[J].科教文汇,2017(07):124-125.

[2] 刘瑞.基于认知模型理论的汉语网络新词研究[M].湖南科技大学,2016.

[3] 徐珊珊.汉语网络新词语义变化的社会文化语境研究[J].商情,2016(27):111-112.

基金项目:文章为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2013-2017年度汉语新词语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WQNCX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