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民间音乐在冀派二胡作品中的运用及声腔化内涵研究

2020-05-06 09:09韩静
艺术评鉴 2020年6期

摘要:河北民间音乐的身影常常出现在冀派二胡作品中,使其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与民族色彩,民间音乐元素的融入也使冀派二胡作品带有声腔化的特点。本文以三首冀派作品《皮影调》《剪窗花》《燕赵春潮》为例,分析河北民间音乐在其中的运用,研究风格化冀派二胡作品创作与演奏的声腔化内涵,旨在使“二胡演奏声腔化”理论得以更好地运用,促进冀派二胡艺术乃至河北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河北民间音乐   冀派二胡作品   风格化   声腔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6-0031-02

河北民间音乐是河北民族文化之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不同地域的民间音乐有不同的色彩。通常来讲按色彩大致可划分为冀南(邢台、邯郸)、冀西北(承德、张家口)、冀东(秦皇岛、唐山)、冀中(衡水、石家庄、保定、廊坊、沧州)四个地域。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民间音乐种类,冀南有四股弦、梨花大鼓、邢台扇鼓、广宗太平道乐等;冀西北有爬山调、漫瀚调、口梆子、二人台等;冀东有乐亭大鼓、唐山皮影、评剧三枝花,又不乏渔民号子、山歌、小调、秧歌调与吹歌;冀中则小调最具特色,《放风筝》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更有井陘拉花、河北梆子、保定老调、石家庄丝弦等民间音乐形式。不同地域的民间音乐有着不同的音乐特点,“‘冀东音乐色彩区受东北文化影响,具有浓郁的‘呔儿味;‘冀西北音乐色彩区深染晋、蒙音乐文化特点,具有高原、山区音乐文化色彩;‘冀南音乐色彩区深受豫地文化影响;‘冀中音乐色彩区受京城文化影响而销蚀掉了自己的特色”[1]。

一、河北民间音乐在三首冀派二胡作品中的运用分析

河北民间音乐常运用于二胡作品之中,从《皮影调》《剪窗花》《燕赵春潮》三首冀派二胡作品,就可见其一斑。

《皮影调》是赵砚臣先生创作于1965年的作品,作品以唐山皮影为音乐素材改编而成,“皮影”被列为冀东三枝花之一,迄今已有400年的历史,起于明末,盛于清末,是集美术、雕刻、操纵、戏曲艺术为一身的综合艺术。全曲呈发展式三段体,大量滑音的运用,使作品充满了“老奤儿”味儿,突出了影调风格,塑造了轻松欢快而富于变化的曲风。

《剪窗花》创作于1983年,是王曙亮先生的代表二胡作品,1999年修订,该曲以昌黎民歌《剪窗花》及唐山皮影为素材改编创作而成,曲中滑音表现极为丰富,影调味儿更浓,其风格与《皮影调》相比更加生动活泼。

《燕赵春潮》是70年代后期,由宋国生先生采用河北民间音乐素材创作而成的二胡作品,乐曲中段则采用沧州传统说唱艺术黄骅渔鼓为素材,道出北方人对大地回春的赞美与喜悦之情。

河北民间音乐的运用使上述作品成为风格性较强的曲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回味无穷。

二、风格化冀派二胡作品创作与演奏之声腔化内涵研究

从以上举例可见,本土民间音乐素材的运用使二胡作品呈现较强的风格化,具有声腔化的特点。一是由于二胡本身是戏曲的伴奏乐器,常常与唱腔遥相呼应,具有声韵表达的先天优势;二是二胡曲目由皮影音乐、民歌改编,或以本土说唱音乐为创作素材,作品充满了声腔性因素,使作品声腔化的特点突出。

“二胡演奏声腔化”是由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先生提出的代表性命题,也是其二胡演奏艺术之精华。文中列举的三首作品中,本土化音乐素材在创作中的运用使作品浑然充满声腔化的特点。众所周知,这三首作品的作者均属于“演创合一”型作曲家,从而可见三位演奏家对二胡演奏声腔化也有着自觉与不自觉的追求,其创作与演奏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其声腔化的内涵值得我们去研究。

(一)内涵在美

声腔化的宗旨首先在于对美的追求。俗曰: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体现出人们对声音美的追求,所谓余音绕梁三日未绝。从创作角度来讲,这三首作品的声腔化写作手法,使音乐更富有情感,旋律更富有韵味,无疑增加了作品的美感。《皮影调》作品小巧,富有浓郁唐山地方色彩的滑音7的反复运用,好似街坊邻居聊家常,娓娓道来,展现出平凡之美。《剪窗花》描绘出春节一群巧手姑娘围坐剪窗花的情景,大幅度下滑音的飞弓笑声模仿,徵音到宫音下五度进行形成的浓郁的声腔化音调,更将飞舞的剪刀和滦南姑娘活泼的性格与神采活现于人们的眼前,展现出灵动之美,《燕赵春潮》则以板腔体说唱音乐表达人民面对春回大地的内心之澎湃,展现出大气之美。演奏时应把握住创作之用意。

(二)内涵在人

人声之美,其核心在人不在声。声音之所以为美是由于人的直接发声,从声音中直接体现出人之情、人之气、人之格、人之韵,这便使音乐丝丝入心,心随声动,这也正是二胡演奏声腔化的追求目标,与闵惠芬先生提出的在演奏中要做到心中有形象,心中人物,心中有性格的理论相统一。体现人之情,则需情于心发,以情带声,以声带情;体现人之生命力,则需气息通达,弓随心运,意到声发;体现人之品格与性格,就要有角色感,表达人之神韵。演奏《皮影调》“我”便是市井百姓,演奏《剪窗花》“我”便是手巧剪娘,演奏《燕赵春潮》则“我”的心中充满对大地回春的无比感慨。

(三)内涵在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间音乐是地域文化的标志,本土民间音乐可展现出当地不同时代的民风民俗,声腔化的内涵更在于对地域文化与风土人情的表现。三位作曲家同是河北人,赵砚臣先生河北昌黎人,王曙亮先生河北故城人,宋国生先生是河北乐亭人,儿时的故乡总是让人难忘,故乡的一切早已融入血脉之中,从作品的创作中可体会到作曲家浓浓的乡情,更能感悟到其对河北音乐文化传承与光大之情怀。《皮影调》流露出的唐山“老奤儿”味儿,那是亲切的乡音。《剪窗花》则以传统来表现传统,剪纸以滦南为著名,滦南剪纸以皮影人物为素材,声声的影调使全曲声中有花,花中有影,影花呼应,巧成一体。《燕赵春潮》则表现了以渔民为代表的百姓心声。

从演奏的角度来讲,对乡土“韵味”的诠释就是二胡演奏声腔化技巧运用时把握分寸的根本,声腔与唱腔的虚实性决定二胡声音效果的虚实感,滑音的音准度把握也取决于对声腔韵味的模仿,当我们在演奏中把握住这样的要点,滑揉、大滑音、垫指滑音等风格化演奏技术便迎刃而解。由此可见,演奏者进行民间采风、多多欣赏与学唱河北民间音乐,对提高风格化二胡演奏技艺有极大帮助。

(四)内涵在于对社会与现实的写照

声腔化所表现的“美”“人”“根”无一不是现实与生活的写照,每一种情感与韵味的表达,无不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时代风貌的反映,文中呈现的三首作品按其產生的年代,更是分别表现了建国后的新中国,粉碎“四人帮”之后的新气象,改革开放新时代的精神风貌。任何一首作品都不可能脱离社会与时代而生存,演奏者准确把握时代气息,能够赋予作品更深刻的诠释。

综上所述,河北民间音乐常运用于冀派二胡作品之中,戏曲、民歌、说唱等本土音乐的融入,使作品风格化更加突出,带有声腔化的特点。风格化冀派二胡作品创作与演奏声腔化的内涵在于对美的追求、在于对人本真的表达、在于对地方风土人情的展现与本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在于对社会与现实的写照。民间艺术来自于人民,更应扎根于民间,回馈于人民,任何一种艺术如果失去了观众,被人们遗忘,都将失去生命力。风格化二胡作品更易于被大众接受,作为艺术工作者我们要积极将“二胡演奏声腔化”理论运用于艺术实践,把民间音乐精粹搬上舞台,展现民族音乐的魅力,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将冀派二胡艺术乃至河北民间音乐传承光大。

参考文献:

[1]齐易.论河北民间音乐色彩区的划分[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6,(01).

[2]胡志平.对闵惠芬器乐演奏声腔化的思考与认识[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02).

[3]刘丽娟.声腔化道路求索至美论闵惠芬二胡演奏艺术[J].音乐艺术.2014,(03).

[4]王晶.“平中见奇”——论二胡曲《剪窗花》的音乐特色及演奏特点[D].保定:河北大学,2017年.

[5]梁艺丹.冀东皮影戏音乐对二胡演奏技法的影响[J].黄河之声,2018,(22).

作者简介:韩静(1972-),硕士,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名称:“二胡演奏声腔化”在河北民间音乐中的运用研究,项目编号:HB19YS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