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纪录片的“工匠精神”

2020-05-06 09:09王烙斌
艺术科技 2020年7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纪录片

摘 要:“工匠精神”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职业态度,是华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拓展。本文从人物传记片和专题纪录片着手,探讨纪录电影的发展和“工匠精神”的内涵。发现此类纪录片蕴含着敬业、创新和求精观念,渗透着社会改革的先声。同时,对机械制造类、土木工程类和文艺美术类纪录片进行分析,得出纪录片对“工匠精神”的弘扬有促进作用,“工匠精神”亦在反哺纪录片创作。

关键词:纪录片;“工匠精神”;人物传记类;专题类

李克强总理连续3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在当代中华民族崛起和腾飞过程中具有深远意义。不仅表现在中国的工业领域,在文化领域和纪录片制作领域,我们也应该强调“工匠精神”。[1]因此,探讨“工匠精神”和当代纪录片的关联至关重要,有利于我们认识“工匠精神”在纪录片中的具体体现,以及纪录片对弘扬“工匠精神”的主要措施,從而加深对“工匠精神”的学习和对纪录片的认识。此外,该研究有利于我们通过社会学视域思考纪录片的发展应着重关注的要点,以及如何贴近社会主流价值观,让纪录片更加符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社会发展浪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广播影视行业提倡“工匠精神”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2]中国正处于飞速发展的上升期,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工匠精神”不可或缺,小到一针一线的缝补,大到尖端科技的研发都需要“工匠精神”。[3]

1 纪录电影的发展和“工匠精神”的内涵分析

在新时代经济飞速发展的潮流中,纪录片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除了对国外先进技术和表达手法的学习和借鉴外,更在于对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应以文化为根本,兼具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4]因此,纪录片具备弘扬高尚职业精神和启迪创新求精的意识。近年来,纪录片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从《舌尖上的中国》到《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热播,能够看出传统优秀文化吸引年轻人的魅力。[5]这些优秀的作品深受广大受众追捧,意味着“工匠精神”得到了更好的宣传。“工匠精神”是什么?其本质、内涵及核心观念是什么?各个行业有不同的认识和观点。

“工匠精神”不是“匠气”,而是“匠心”,是工匠对产品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既有对工艺创新的技术执着,更有对技术水准持之以恒的精神执着。[6]“工匠精神”是一种弘扬爱岗敬业、追求创新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是当代中国工业发展的催化剂,蕴含其中的重要主题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事实上,当今中国提出的“工匠精神”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早有论述,最终借由时代发展的东风得到了有效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而“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工业领域应当重视的理念,也是一个具有更加广泛意义的指南。

在社会生产领域,“工匠精神”一般表现为一种以倡导敬业为前提、以追求精细为途径、以专注为特征、以创新为宗旨的职业精神。换言之,“工匠精神”的主要作用就是在国家和平发展的前提下,提高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及职业品质,是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由此可见,“工匠精神”不是一个具有行业限制的单面号召,而是一个具有普适性和传承性的人生准则。因此,其必然伴随着社会发展的多个侧面,在工程、文化、艺术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所谓的“致匠心”,并不是简单的致敬或致意,而是充分彰显了一种“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的默默坚守和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7]

1983年,中央电视台就推出了报告文学类纪录片《雕塑家刘焕章》,影片初具“工匠精神”的萌芽,奠定了人文化纪录片的基础。进入21世纪后,社会化纪录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纪录片对“工匠精神”越加重视,变得更加普遍和自觉。例如,第五代导演张艺谋在电影《影》的首映礼发布会上便提出中国电影需要“工匠精神”;作家张大春也指出中国电影“工匠精神”中的重要一点——和细节死磕。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频道推出的一档纪录片的片名便是《工匠精神》(孟繁文,2016)。

如同制造业一般,在影视制作中,精良的纪录片是一项费时费力的艺术工程,同样讲求慢工出细活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在记录“工匠精神”时尤为如此。[8]由此可见,正是在以“工匠精神”为纲领的社会潮流的推动下,纪录片的发展才如此迅速,在近些年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诸多优秀作品的影响下,蕴含“工匠精神”的纪录片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技术和艺术方面均有较大的提升。加上国家对此类纪录片的大力扶持,收获了一系列享誉海内外的精品力作。

“工匠精神”对纪录片具有引领作用,因此才出现了如今纪录片行业的辉煌场面。同时,纪录片的繁荣也对“工匠精神”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纪录片不仅是产品,也是文化与美学的结晶。[9]总体来看,该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弘扬高尚的职业精神和激发创新求精观念。蕴含“工匠精神”的纪录片便是从此处着手,记录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崛起。

2 弘扬创新求精观念,渗透社会改革先声

我们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瞬息万变的时代,很多行业都面临着变革。[10]纪录片在发展过程中,多为表现追求高尚的职业态度,旨在唤醒人们内心的职业精神,涉及说教题材的作品很多,不乏一些有一定艺术水准的佳作。这种现象的出现和国家经济的发展不无关系,但更重要的因素是“工匠精神”对各界劳动者产生的深远影响。“工匠精神”的意义较多,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爱岗敬业、创新求精。换言之,无论是倡导的职业道德还是职业品质,或其他精神,均是为了呼吁劳动者在不同领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爱岗敬业和创新求精能够成为“工匠精神”的主要代表,究其根本,是由于人们对当今中国社会的深刻认识和体会。

回顾历史,在华夏的千年文明中,不乏爱岗敬业和创新求精的先辈。不仅有神农尝百草、林则徐虎门销烟等爱岗敬业典范,亦不乏鲁班造锯、蔡伦造纸、商鞅变法、郑板桥独创一体等创新求精的表率。他们喜欢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和工作,抱着极大的兴趣和热爱之情,并怀有崇高的理想和荣誉感,他们耐心专注、锲而不舍、精益求精。[11]但随着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近代以来,中国饱受侵略者欺凌。究其原因,这主要是中国工业落后,长矛短刀难敌坚船利炮。因此,新中国成立后,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制造业逐渐发展,研制了军事、航天等多个领域的国之重器。但中国的工业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自改革开放以来,相关制度逐步完善,中国制造成为主要趋势。“工匠精神”不仅能够推动中国制造从粗放走向精致,从注重规模到实现品质的飞跃,也能为创业创新热潮注入强大的驱动力。[12]

诸多经验让先行者意识到劳动者必须具有集体意识和责任心,才能助推行业发展。换句话说,要提升制造业水平,必须率先增强劳动者的职业精神,即通过政策引导、制度改革以及思想宣传,努力让劳动者意识到爱岗敬业、创新求精是爱国之举,方可取得长久效益。

3 专题类和人物传记类纪录片中的“工匠精神”

纪录片对敬业精神和求精意识的引导,也是从关注思想教育着手。蕴含“工匠精神”的纪录片可分为人物传记片和专题纪录片两大类。

人物传记片侧重于体现优秀人物的事迹,从而弘扬敬业精神和精益求精意识,如文艺美术类纪录片;专题纪录片着重围绕某领域或某方面,运用纪实的、集中的和深入的手法,探索先进技术,从而推动改革创新,如机械制造与土木工程类纪录片。将人物定位为普通人,讲述小人物在时代洪流的奋斗史。[13]

3.1 机械制造类纪录片

在机械制造领域,《大国重器》便是如此。该片记录了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程,反映了工业振兴的国家政策。在“十三五”规划落地后,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央视财经频道在2018年随即上映了《大国重器第二季》。在此期间,央视综合频道的《魅力纪录》和央视纪录频道的《万象》也播映了此片。由此可见,主流官方媒体利用纪录片宣传工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在引导社会主流价值方向,从而告诫大众,只有大力发展工业,才可推动综合国力的提升。

3.2 土木工程类纪录片

在建筑、水利和桥梁等工程建设中,纪录片对“工匠精神”的宣传比较多,涌现出《港珠澳大桥》《大三峡》《水脉》等多部直接体现基础设施建设强国的纪录片。其中,《港珠澳大桥》的故事引人瞩目:港珠澳大桥设计为桥、岛、遂三位一体,在铺装外海海底隧道的E15深水沉管过程中,遇到了海底基槽大面积泥沙回淤,经过3个月研讨后,第二次沉放时,由于沉管基础面又出现凹凸不平而再次返航。一个月后第三次出海安装,经过50多个小时奋战后终于成功安装。影片中穿插了钢箱梁焊接、砂石料筛选、大桥护栏撞击试验等细节,体现了港珠澳大桥的工程质量遵循制造业标准。影片通过沉管防火试验和沉管止水检测等多个细节镜头,完美诠释了工程行业中的“工匠精神”。同时,影片中提及20世纪林县红旗渠工程和郭亮村隧道工程建设过程,突出了我国的工程建设中工匠们的敬业、创新和求精精神。

3.3 文艺美术类纪录片

在《百年巨匠》中,齐白石自幼学习木匠手艺,之后在恩师胡沁园家中系统学习文学和绘画,到北京后闭门十载始创“衰年变法”,最终成为一代国画大师;梅兰芳创立“梅派艺术”,被视为京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加工整理戏曲理论,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并称为京剧“四大名旦”。《百年巨匠》旨在说明:在职业生涯中应当对本职工作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绘画领域如此,其他行业亦然。除画坛巨匠外,《百年巨匠》还讲述了艺苑大师、文坛泰斗等40余位近代中国文艺界的杰出人物。由此可见,此类纪录片均是对爱岗敬业、创新求精这种职业态度的视觉化呈现,用“名人效应”来启发观者的职业态度,是此类纪录片的常规做法。

改革开放后国内经济飞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纪录片拍摄数量和拍摄质量逐年上升,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影片,如《大国工匠》《大国崛起》《大国质量》《筑梦匠心》《中国建设者》《京剧》《敦煌》《手工云南》等。这些影视作品均间接反映了大国工匠的职业精神,用影像语言描绘了多个创新求精故事,完整体现了相关行业一线劳动者的“工匠精神”。

4 结语

任何一个时代,工匠技艺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手工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后工业时代,虽然工匠技艺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工匠精神”或匠人精神却是永恒的。[14]反观中国近年社会和经济发展历程,“工匠精神”是由无数个行业先锋努力探索、身体力行形成的一种职业态度,蕴含着古老的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和勇于奉献的优秀品质,为百年中国梦的实现铺就了坚实的道路。但任何一种改善国民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的做法,均需要考虑当前社会的接受程度,才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郝国庆.用“工匠精神”打造中国纪录片[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03):134.

[2] 李新民.做大做强广播影视也需要“工匠精神”[J].影视制作,2016(05):1.

[3] 潘大圣,徐亚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电视传承与创新——以纪录片《传承》第二季为例[J].传媒,2018(16):61-62.

[4] 周洁.“一带一路”背景下纪录片的传播方式解读——以工匠类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8(24):14-15.

[5] 郭哲启.“工匠精神”在文艺作品中的分析——以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6(19):96.

[6] 吴玉兰,何强.全球化语境下经济传播的重塑与建构——基于《大国工匠》等纪录片的叙事研究[J].当代传播,2018(02):45.

[7] 王瑞芳.致敬传统文化  传播匠人精神——浅谈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J].数字传媒研究,2017(09):29.

[8] 莫郅骅,刘志昊.“中国工匠”视角下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J].新媒体研究,2017(12):148.

[9] 曹志伟,徐国源.民族志式的城市纪实:兼论《纪录片编辑室》的纪实美学[J].现代传播,2019(05):122-126.

[10] 胡民,狄金崧.弘扬“工匠精神”——从纪录片说开去[J].新闻研究导刊,2017(05):150.

[11] 宋鑫陶.时代呼唤“工匠精神”[J].商周刊,2016(06):6.

[12] 陈未.创新诞生于细节的精微之处[J].黄金时代,2016(04):1.

[13] 李少强.用“工匠精神”雕刻时代纪录片——从《制造时代》论纪录片的生存与发展[J].传播与版权,2019(11):87-88.

[14] 张婧.泛文化背景下匠心文化体验类节目传播形态比较——基于《了不起的匠人》《非凡匠心》《百心百匠》的分析[J].出版广角,2019(08):74-76.

作者簡介:王烙斌(1994—),男,河南焦作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2019级本科在读(辅修/双学位),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纪录片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